<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文化是一种感恩传承,唤醒其归乡之旅。“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乐见和煦先生《圭峰山下乌东村》,喜看守鄠历史的和煦风。昨天有幸参加和煦老师新书《圭峰山下乌东村》新书发布会,然真正让我内心倍受感动的不仅仅是和煦老师,他那用文字记录、守鄠着历史文化的乡愁记忆,而是一段洋溢着一位德高望重的学长,高尚的人格魅力的传奇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余在2年前,曾在网上发表有《鄠邑圭峰山文化奇瑞性窥视探秘》学术性文章,和煦老师在编著《圭峰山下乌东村》时,曾打算收录我的文章。付梓出版在即,却为迟迟未能找到文章的作者而发愁。据和煦老师回忆说,他为了能联系到作者,苦苦寻找了我2年,今年9月24日,终于在鄠邑区建没局原书记阮小双和我的乡友梁军利先生的帮忙下,终于打听到我的电话号码,听说我老家在石井栗园坡村,又开车跑到栗园坡村,未能见到我本人。他听乡党们说,我在县城侍奉90岁老娘,和煦老师于是又在栗园坡村给我打了电话,说明来意,余听闻其过程,余作为一介学人,第一次感受到一位素未谋面春风和煦的人,对我学术研究成果的尊重,倍受感动,欣然应允其收录于书之理由。然时下能有如此学养深厚的人,确实稀见鲜有,其德音孔昭乃我学习楷模!和煦老师这段传奇故事,也必将在圭峰山下乌东村传为佳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此化用唐代诗人杜牧《长安秋望》诗句“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而评价和煦老师:“书品与人品,气势两相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南山是我师,我是南山友。1982年盛夏酷暑游历南京,机缘巧合,在街头新华书店偶见《汉书•郊祀志》有关“京师近县鄠,则有劳谷、五床山、日月、五帝、仙人、玉女祠”之载,地位至尊,人神共仰。然又观之《汉书•地理志》此条却为之错简,张冠李戴误记别处,以至于淹没这一重大历史史实近两千年而未知,实乃天大的憾事。当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疑问诱发思考,追根溯源乃史学精神。“史学研究积于史料,没有史料则无史学。”(著名历史学家杨宽先生语),于是叩问“经典南山诗经河”,以及《汉书》地理,我的探索发现之旅,也因此而缘起。一个鄠邑乡土学者的“国学大师”梦,也因此而发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有典籍才有中国,有文物才有底蕴。不知古不足矣言道,知古者方可开未来。欣逢盛世中国,余作为一介草根人物,“位卑未敢忘忧国”,但从不掩饰自己内心深处,在诗画鄠邑与中华诗史文明探源工程上的感动中国,毫不夸张的说.:有10多项考古论证与研究发现,代表着我国西周诗史文明探源基础性研究,这一领域的学科前沿水平。与大师对话,伴经典而行,超越前人,成就自己,扶持后辈,创造未来,是一个鄠邑草根人物应有的社会担当。从不惟文凭学历所累,但靠探索发现之实力。把文物证据引入《诗经》地理之研究,让文物证据来活化、见证、还原历史本来,以物说史,以物证史,开宗立派,创立「中国文物与《诗经》地理关系学」新学科,并建立起《诗经》地理“3+2”模式证据链体系,即:“历史文献+出土文献+地域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历史人文生态环境+动物+植物”,这在中国《诗经》2500多年研究史上,前所未有,开文物与《诗经》地理研究之先河,达到了典论物证通说,自信坦言:文不按古匠心独妙,笃志经学震古烁今。其所愿所行,不为名利,但求有益于国家和社会,就知足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今愿将我的一些考证随笔,与众美友、学仁、朋友分享,敬请赐教,不胜感激!</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感谢和煦老师大作《圭峰山下乌东村》收录我的拙作《鄠邑圭峰山文化奇瑞性窥视探秘》一文。</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圭峰风光撷英览胜:</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