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要“假”

高山流水

<p class="ql-block">十一黄金周的风裹挟着桂花香气掠过街巷时,朋友圈早已提前进入“环球旅行模式”。有人定位在冰岛极光下举杯,九宫格里是蓝冰与星空的碰撞;有人晒出马尔代夫水屋的晨雾,配文“海风偷走了所有烦恼”;还有人连发九张高铁商务座、头等舱餐食,字里行间都是“说走就走的潇洒”。可若细究,这些光鲜背后,藏着一条隐秘的产业链——有人正付费请陌生人登录自己的微信,代发文案、代拍实景、代定位,用几十元到上百元的代价,完成一场“假装旅行”的仪式。</p> <p class="ql-block">这并非孤例。当“假装旅行”在假期里成为刚需,北上广深的写字楼间又悄然冒出“假装上班公司”。没有真实业务,不发工资,每天三十元的费用,就能换一个靠窗工位、一杯免费热水,还有一份凑数的午餐。更贴心的是,这里能帮“上班族”代缴社保,让他们在失业的间隙,维持着“仍在奋斗”的体面。玻璃门内,有人对着空白文档敲敲打打,有人捧着咖啡假装接工作电话,窗外是车水马龙的都市,窗内是一群人的“集体表演”。而在养老院的走廊尽头,“假装儿女”的故事也在上演:年轻人提着水果篮走进房间,熟练地喊着“爸”“妈”,陪老人唠家常、读报纸,帮行动不便的老人去医院挂号取药,甚至在护工态度敷衍时,摆出“子女”的姿态据理力争。大连有家做这类服务的公司,从最初的几个人,短短几年就发展到上千人规模,客户名单上,有独居的空巢老人,也有子女远在国外的长者。</p> <p class="ql-block">“假装旅行”“假装上班”“假装儿女”,三个看似无关的场景,却勾勒出同一幅时代画像:我们越来越擅长用“假面”应对世界,用“表演”填补空缺。有人说这是人性的弱点——“越没有,越要装”,就像囊中羞涩的人偏要穿名牌,孤独无依的人总爱晒热闹。可深究下去,这哪里只是个人的选择?当社会评价体系把“成功”定义为“说走就走的旅行”“稳定体面的工作”“儿女绕膝的圆满”,当亲戚聚会的话题总绕不开“今年去了哪里玩”“工资涨了多少”“孩子多久回来一次”,那些达不到“标准”的人,便只能用“假装”来躲避审视的目光,用“表演”来换取片刻的安宁。</p> <p class="ql-block">就像“假装旅行”的人,未必不向往真正的远方,只是房贷车贷压得喘不过气,假期要加班赶项目,口袋里的积蓄支撑不起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他们晒出的九宫格,不是炫耀,而是对“理想生活”的一种遥望——把别人的风景,当作自己的慰藉。“假装上班”的人,也未必甘愿活在谎言里,只是就业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裸辞后的空窗期里,父母的担忧、朋友的追问、社保断缴的焦虑,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让他们不得不找个“工位”躲起来,在假装忙碌中,寻找重新出发的勇气。而请“假装儿女”的老人,更不是贪心,只是漫漫长夜里,想有人说说话;生病住院时,想有人签个字;被护工怠慢时,想有人替自己撑腰。他们付的不是服务费,而是对“陪伴”的渴望,是对“被在乎”的奢求。</p> <p class="ql-block">对于“假装旅行”背后的消费压力,社会治理可从“降低生活成本”与“拓宽幸福维度”双管齐下。一方面,通过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让“低成本快乐”触手可及:比如在城市里增设口袋公园、社区图书馆,在节假日推出免费的博物馆特展、露天电影,让人们不必远行就能感受到生活的诗意;另一方面,借助媒体与公共平台,传递多元的生活理念——不再把“旅行打卡”等同于“幸福”,而是认可“在家做饭的温馨”“陪家人散步的惬意”“读一本好书的充实”,让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生活节奏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面对“假装上班”折射的就业焦虑,社会治理需要搭建更友好的“缓冲带”。可以完善失业保障体系,延长失业金领取期限,简化社保代缴流程,让失业者不必为“断保”恐慌;同时,政府与企业可合作推出“过渡性就业项目”,比如短期公益岗位、技能培训实习岗,既让失业者有事情可做,也能积累工作经验,减少“空窗期”的迷茫。更重要的是,要扭转“失业即失败”的社会认知,通过宣传“职业转型”“间隔年”等理念,让人们明白:暂时的停下,不是退缩,而是为了更好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而针对“假装儿女”反映的养老缺口,社会治理要做的是织密“陪伴与保障”的安全网。一方面,加大对养老机构的监管力度,建立护工考核机制,确保老人能得到专业、有温度的照料;另一方面,推广“社区养老”模式,比如组建志愿者队伍,为独居老人提供定期上门服务,开设“老年食堂”“兴趣班”,让老人在社区里就能找到陪伴。同时,也可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子女常回家看看——比如给予“探亲假”补贴、在个税申报中增加“赡养老人”专项扣除额度,让“真实陪伴”比“花钱雇人”更易实现。</p> <p class="ql-block">我们为什么活得这么累?或许不是因为不够努力,而是因为太在意别人的眼光,太想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但社会治理的意义,就在于为每个人卸下“必须完美”的枷锁,让“真实”不必再躲在“假装”背后。当公共服务能填补需求空缺,当社会评价能包容多元选择,人们便不必再用代发的朋友圈证明快乐,不必用假装的上班掩饰焦虑,不必用付费的陪伴慰藉孤独。</p> <p class="ql-block">十一假期的朋友圈还在刷屏,“假装上班公司”的工位依旧满座,“假装儿女”的服务还在接单。但我们终究要相信:当社会能温柔托底,当个人敢拥抱真实,“假装”的市场会慢慢萎缩,而“真实的幸福”会悄悄生长。毕竟,生活不是舞台,不需要永远戴着假面;幸福也不是表演,不需要别人的掌声来证明。做自己,才是最高级的活法;真实的人生,才最有力量。</p> <p class="ql-block">声明:本篇文章插图均为AI制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