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刹扬州大明寺,又称法净寺,鉴真的出家地。位于扬州市平山堂东路8号, 国家AAAA级景区。<br><br>跨进大明寺的山门,便一步跌入了一个属于声音与光影的旧梦里。 沿着数百节舒缓石阶登上大明寺前的广场,迎面是一座庄严典雅的牌楼。<br><br>牌楼为纪念栖灵塔和栖灵寺而建,四柱三楹,下砌石础,仰如华盖。<br><br>中门之上有篆书“栖灵遗址”四字,为清光绪年间盐运使姚煜手书,字体雄美。 大明寺正门上额的“大明寺”三字,是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集隋代《龙藏寺碑》而镌,字体古风流溢。 “淮东第一观”五字碑石。<br><br><div>立于清雍正年间,由扬州知府高士钥提议,用宋代著名诗人秦少游赞颂大明寺景观的句意书刻,字由金坛书法家蒋衡书字。</div> “仙人旧馆”砖额,清光绪年间的“法净寺”住持星悟禅师所题。星悟系欧阳修的欧阳裔孙。<br><br>“仙人旧馆”,则来自唐王勃的《滕王阁序》,“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 栖灵塔,浑穆庄严,像一位入定的老僧,就这么稳稳地坐在山峦的怀抱里。<br><br>塔身的颜色是岁月漂洗过的苍赭,上面有风雨剥蚀的纹路,宛然一本摊开的、无字的史书。 以栖灵塔为中心,顺时针排列弘佛亭、卧佛殿、钟楼、鼓楼等建筑。 阳光透过蓊郁的古木筛下来,成了些温存的、斑驳的碎影,静静地泻在微潮的石板路上,泻在行人安详的衣袂上。<br><br>路两旁的苍蔚树木,枝干奇崛,真是攒聚了数百年的风霜雨雪,每一片绿叶,都凝着一汪沉静的幽光。 1922年,日本学者常盘大定在寺前树立唐鉴真和尚遗址碑。<br><br>它仿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模式,由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设计,郭沫若书,共包括碑亭、长廊和纪念堂三部分组成,总面积达七百平方米。 清光绪年间,主持星悟和尚,在平山堂前鹤池内,放养白鹤一对,后雌鹤因足疾死亡,雄鹤见状,昼夜哀鸣,绝粒而死。<br><br>星悟感其情,葬鹤于此,並立碑云:世之不义愧斯禽。 <br>清光绪乙未冬十月,都察院河南道监察御史李郁华为鹤冢作序撰曰:<br><br>有鸟有鸟鸣在阴,翩然比翼怀好音。胡为羽化趾相寻,义不独生明素襟。露高松兮滴沉沉,琴夜月兮响愔愔。生并栖中林,死同穴兮芳苓。相彼羽族兮而贞烈其心,世之不义愧斯禽。 在平山堂之西是一座富有山林野趣的古典园林即西园,又名芳圃。<br><br>园中古木参天,怪石嶙峋,池水潋滟,亭榭典雅,山中有湖,湖中有天下第五泉。 石涛大和尚(1630~1707),本名朱若极,亦署原济,字石涛,以字行世,大画家。<br><br>康熙四十六年,石涛老死于杨州,葬于蜀冈隆庆寺后,其墓建于蜀冈平山堂后,无塔无碑。<br><br>石涛生前曾自画“墓门图”,并题“谁将一石春前酒,漫洒孤山雪后坟”。此碑为后人立。 平远楼。<div><br></div><div>此楼乃清雍正十年(1732年)光禄寺少卿汪应庚初建,楼名取自宋代画家郭熙《山水训》中:“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br></div> 道光帝先后亲赐嘉道年间的两江总督陶澍,“印心石屋”匾额。 平山堂,是北宋大家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所建。<br><br>堂前花木扶疏,庭院幽静,凭栏远眺江南诸山,恰与视线相平,“远山来与此堂平”,故称“平山堂”。<br><br>堂前有联曰:“过江诸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与众宾欢”,是欧阳修当年潇洒流运的生动写照。 谢谢诸位老师的关注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