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辽构--开善寺

王延

<p class="ql-block">  开善寺俗称“大寺”、“大佛寺”,坐落于河北省涞源高碑店。开善寺的创建年代据传系唐代开元年间(713--741年),殿内塑像和壁画为吴道子所做,气势恢宏、技艺精湛、结构精巧。大雄宝殿、辽代壁画、唐代塑像堪称开善寺的“三绝”。</p> <p class="ql-block">  金刚殿。开善寺的山门,开善寺由南向北,依次为金刚殿、天王殿和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  辽代木构建筑标识。</p> <p class="ql-block">  明嘉靖三十年大雄宝殿重修碑记。</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庑殿顶。当心间用板门,板门上方有方格横披窗。两次间为墙体,两梢间用直棂窗,直棂窗上也是方格横披窗。下方为槛墙。两柱之间各有一组补间铺作。大雄宝殿雄伟、简约、大气、庄重,正脊缩短、使得垂脊向四周延伸,曲线看起来非常优美、舒展。飞檐深远、举折平缓,殿前拥有宽敞的月台。大雄宝殿是开善寺的核心建筑,目前断代为:辽重熙二年(公元1033年),大雄宝殿是“辽承唐风”的代表作之一。</p> <p class="ql-block">  正脊左、右的两个鸱尾,虽然看起来不似琉璃制品那般奢华,但是,不失古朴和典雅。与殿顶同样保持灰色,体现出早期古建筑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  柱头斗拱采用双杪计心五铺作。</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东侧转角斗拱。阑额与普拍舫出头交叉处呈T字形。</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顶部采用了彻上露明造技术,使用了“大叉手”,所有梁架简洁明了。大殿的结构有两大特点即:1.柱网运用了移柱造+减柱造,是建筑结构原理和实用功能的完美结合。古代建筑一间四柱为基本单位。开间越多,柱子就会越多,也会大大的占用殿内的空间,造成殿内拥挤的问题。所以,古人将殿内的柱网实行移柱造+减柱造,减少了柱子,加大了空间。开善寺大雄宝殿的梁架结构堪称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2.补间铺作里转运用挑斡工艺,改变了以往宋代之前的斗栱都用真昂(下昂)的做法。下昂贯穿斗栱,并向上延伸成挑斡,与里华栱一样起到承托下平槫荷载的作用。大雄宝殿未用真昂,外出两跳华栱,二跳华栱里转大耍头,其上出挑斡至下平槫下。</p> <p class="ql-block">  转角铺作里转出四跳华栱,其中四跳特别加长,直抵平槫下方起承托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补间铺作里转有些特殊。里转出一跳华栱,华栱之上后置耍头,耍头之上长长的、斜着向上直抵下平槫的构件叫挑斡。挑斡与耍头之间的空隙用鞾楔做填充。</p> <p class="ql-block">  梁架整体打破了传统的网状布局,采用了减柱造和移柱造工艺。只用了四根立柱,四椽栿对乳栿通檐用三柱。使殿内通透、宽敞,加大了空间的可用性。</p> <p class="ql-block">  二零二三年,开善寺遭到洪水吞噬,洪水越过一米有余的月台,使整个大殿淹没于洪水之中。门上至今还留有洪水淹过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  殿内两侧塑有十八罗汉像,都是现代作品。</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尊唐代的千手观音像。雕像立于双层莲台之上,头梳发髻,佩戴饰品。眼睛微睁,面容丰腴。身着袈裟服饰飘逸、洒脱。胸前佩戴璎珞。通体背光立于莲台之上。塑像原来被藏在了夹墙中,后来才被发现,得以保留至今非常难得。塑像的顶部还有一尊小佛像,塑像的背光上还依稀可见兵器、弓、箭和已经缺失的观音的手、臂的痕迹等。</p> <p class="ql-block">  还有一尊已经损毁的佛像,静静的躺在佛台下面。看似也是一尊观音雕像。</p> <p class="ql-block">  殿外一侧布满了各式各样的,从其他地方收集来的石雕制品。</p> <p class="ql-block">  佛历二五五九年即(公元二零一六年)铸制的开善寺大钟。</p> <p class="ql-block">  开善寺大雄宝殿,自建成以来未经过落架大修,较好的保留了原始风貌。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是我国稀有的古建筑之一。在我国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是研究辽代建筑的珍贵实例,也是研究早期木构建筑的“活化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