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传承行

快乐帝张广禄

<p class="ql-block">昵称快乐帝张广禄</p><p class="ql-block">美篇号31319368</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北京故宫,又称紫禁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它始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占地72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整个建筑金碧辉煌,庄严雄伟,分为外朝与内庭两部分。外朝以三大殿(太合殿、中合殿、保合殿)为中心,是举行大典礼的地方;内庭以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精华,更是一座承载六百年历史的博物馆,于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10月3日借国庆假期携孙子北京故宫传承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为故宫的主人,乾隆帝巧妙以唐代画家李思训金碧山水画的楼台和诗人李商隐笔下瑰丽的碧城鸾鹤作比,赞誉紫禁城:"金界楼台思训画,碧城鸾鹤义山诗。独怜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赞誉紫禁城是艺术与诗意的完美结晶。流露出其作为统治者的虹大抱负:不满足于"翡翠兰苕"般的精雅细节,更追求"掣鲸碧海"的雄浑气魄与治国境界。构成了对北京故宫最为经典的诗歌礼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十月北京,秋高气爽。当第一缕晨曦洒在天安门广场上,来自全国各地身着校服的青少年和游客们,依然排起长队,每个人手中都挥舞着一面小型五星红旗。金水桥前的红旗与故宫红墙,相映成辉,构成国庆间固有的景象。我和孙子与这些年轻的面孔及游客们一样,即将穿越时空,走进六百年的紫禁城,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寻根之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穿过午门太合殿广场豁然开朗。令我惊讶的是,这些数字时代的原住民并未立即举起手机拍照,而是不约而同地仰望着重檐芜殿顶,发出阵阵惊叹。孙子轻声念着讲牌上的文字:"太和殿高35.05米,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建筑......"知识以最直观的方式撞击着年轻的心灵,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枯燥的年份和事件,而是可触可感的实体存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九龙壁前,讲解员正在讲解中国古代色彩哲学:”这琉璃黄是帝王专属色,象征中央皇权;而宫墙的朱红色,则代表庄严与吉祥”。孙子急忙打开自己带着来的速写本,记录下这跨越时空的美学对话。并若有所思地说:“原来延禧攻略”里的莫兰迪色系并不完全准确,中国传统色彩如此大胆鲜明”。流行文化带来的历史想象在此刻被修正,文化认知在游学过程中悄然重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进珍宝馆,孙子被一件件精美文物震撼。但更令人感动哭了是他们提出的问题:“这些工艺为什么现在失传了?“古代工匠有没有留下名字?”“我们可以如何保护这些技艺?”这些追问显示着年轻一代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而是开始思考文化传承的当代课题。在钟表馆,当得知许多宫廷钟表是由中国工匠模仿改造而非单纯仿制时,孙子兴奋地说“这就是古代的引进消化再吸收啊”!古今智慧在这一刻奇妙相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乾清宫前的“正大光明”匾额下,我和孙子讲述着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的故事。这时孙子突然发问:“就像现在的领导小组工作机制,提高决策效率”。类比思维让历史与现实产生了对话!制度文明的延续变得清晰可见。在文华殿的“紫禁城与世界”特展中,我们看到来自各国使节的礼物,相互讨论:“原来故宫一直是个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全球化不是新事物,紫禁城早就见证了文明互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夕阳西下,我们来到神武门前,我们的脸上都带着疲惫却兴奋的神情。我们爷俩分享感悟:“站在故宫中轴线上,我真正理解了什么叫‘中华五千年文明没有中断‘。这些建筑、文物不是死的过去,而是活的文化基因”。孙子说道:“国庆节在故宫感受特别不同,我既为古代工匠的智慧骄傲,也为现代中国能够保护传承这些文化遗产而骄傲自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故宫游学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记住多少历史事实,而在于文化认同的自然生成。当青少年们用手触摸汉白玉栏杆,用脚仗量青石板路面,用眼睛记录彩画藻井,文化自信如同秋日阳光,温暖而坚定地融入血脉。他们或许说不清 戗脊上有几个脊兽的名字,但能感受到中国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的哲学;他们可能背不全清朝所有皇帝的年号,但能够理解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来之不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出神武门回望,故宫建筑群在夕阳下熠熠生辉。游客中自发唱起了《我和我的祖国》,歌声飘过护城河,飘向远方。这一刻,历史与未来在年轻的心灵中完成交接,文化传承的链条再次紧固。红墙之内,古老文明焕发新生;金瓦之下,青春梦想悄然启航。这或许就是国庆故宫游学最动人的画面——六百年的紫禁城与十几岁的青少年,共同编织着中华文化继往开来的希望图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离去的背影中,我和孙子回头凝望,目光越过红墙,似乎看到了更远的远方。目光中,有对历史的敬畏,有对文化的热爱,更有对未来的担当。故宫游学播下的种子,必将在新时代的春风中茁壮成长,终成文化传承的参天大树。</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