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记得我刚当老师那会,老校长总说“学校是个大家庭,老师之间要像兄弟姐妹一样”。可现在,这个“家”里的人越来越多,心却越来越远。办公室里的打印机坏了,没人主动修;黑板擦没了,谁都等着别人去拿;连公开课互相听课,评价里也多了几分客套,少了几分真心。有时候看着操场上学生们手拉手做游戏,再想想办公室里各自低头玩手机的同事,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我们教学生“团结友爱”,可自己却活成了“陌生人”。不得不说,我们教师间的人情味在悄然间变得淡薄了! </p><p class="ql-block"> 人情味的淡薄,我感觉是从学校里老师们不同的“圈子”开始的。毕竟,00后教师和70后教师,这之间肯定有“代沟”,不说70后了,估计00后和90后都有“代沟”了,这就是现实!校园里不同年龄段的教师们,他们的“圈子”更是分得明明白白,甚至比课表还准确还准时,00后老师的办公桌永远最显眼,左边摆着星黛露手办,右边堆着漫画书,午休时凑在一起聊新出的动漫,手机里存着各种“摸鱼表情包”。听同学说他们学校的00后,更不得了。教导主任上周在例会上提醒:“青年教师要多听老教师的课,下周开始随堂听课。”00后小周当场就皱了眉,散会后跟同办公室的00后吐槽:“听老课有啥用?现在学生都爱互动游戏,老一套早过时了,还不如我晚上回家追番放松呢。”有次学校组织“师徒结对”,给小周安排了教龄20年的赵老师,小周表面应着,背地里从没主动去过赵老师的办公室,赵老师准备的教案模板,她也只扫了一眼就丢在抽屉里。现在的00后教师,有自己“独立”的思维和个性,融入不了中老年教师群体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90后老师则忙着“平衡生活”,办公室里最常听见的就是“今晚约了瑜伽课”“周末要去露营”。从网上看到一个老师说他们学校的90后对于很多工作和任务,主动说No!上个月德育处想让90后小陈当班主任,主任找她谈话:“你现在是二级教师,当三年班主任就能攒够评优积分,下次评一级就稳了。”小陈想都没想就拒绝:“主任,我去年当副班主任就天天加班到八点,正班主任还得管学生早恋、家校矛盾,我宁愿少挣点绩效,也不想把自己熬成黄脸婆。”90后老师结婚,请柬只发给同年龄段的同事,60后、70后老师就算坐在隔壁办公室,也未必能收到消息。有次90后小李结婚,请了办公室里三个90后,却没告诉对面办公桌的70后王老师,王老师还是从学生嘴里听说的,后来见了小李,俩人都觉得尴尬。关于这个事,在我身边就有,估计是90后的做事风格就是如此吧,也不必在意,毕竟融不进去的“圈子”,硬挤也没意思! </p><p class="ql-block"> 80后老师的圈子里,永远离不开“孩子”和“职称”。每天午休,几个80后凑在一起,不是聊“谁家孩子报了奥数班”,就是说“哪个培训机构的小升初冲刺班靠谱”。比如身边同事张老师,她的儿子今年上四年级,为了让孩子进重点初中的学区房,她去年咬牙贷了款,每个月还完房贷,工资所剩无几,可还是给孩子报了钢琴、英语、编程三个兴趣班。除了管孩子,80后还得跟职称“死磕”——学校里的班主任岗位,大多是80后在抢,毕竟评高级职称必须有班主任经历。李老师今年42岁,已经当了8年班主任,每天早上七点到学校,晚上八点才能回家,儿子总说“妈妈比班主任还忙”。有次她感冒发烧,咳得说不出话,还是硬撑着去开家长会,就怕耽误了班级评比,影响职称评定。80后老师目前就是最累的,不仅仅是工作,生活亦是如此! </p><p class="ql-block"> 到了60后、70后老师,就成了校园里的“边缘人”。他们的办公桌很整洁,除了教案和水杯,几乎没别的东西,午休时要么趴在桌上补觉,要么戴着老花镜批改作业,很少跟年轻老师聊天。校长去年在退休教师座谈会上说:“希望老教师能发挥‘传帮带’作用,多带带年轻教师。”70后刘老师笑着说:“校长,我们现在能把课上好,不给学校添麻烦就不错了,年轻人有自己的想法,我们的老经验他们未必用得上。”有次00后小吴上课遇到学生打架,慌得不知道怎么办,刘老师正好路过,帮着劝开学生、联系家长,可事后小吴也没说句谢谢,下次见了面还是低头走过去。00后不是不懂感恩,只是我们更多的时候,摸不透他们的心思!那种漂浮游离的感觉,真的让人费解! </p><p class="ql-block"> 更让人心里不是滋味的,是越来越淡的人情往来。以前谁家有红白喜事,办公室里的老师都会主动帮忙——比如张老师嫁女儿,同事们提前一周就去帮忙布置新房;李老师父亲去世,全年级的老师都去殡仪馆送了一程。可现在,00后老师入职两年,可能还不知道对面办公桌的老教师姓什么;60后老师退休,除了同年龄段的几个同事,年轻老师大多只是在群里发个“退休快乐”的表情包。看到网友例举的事情,就突然间感觉人情味不是一天变淡的。他说上个月,70后赵老师生病住院,级长找00后小郑帮忙代一周课,小郑直接说:“我跟赵老师又不熟,代课改作业多累啊,我没时间。”级长没办法,只好找了同为70后的孙老师,孙老师虽然自己课也多,还是答应了。有时候,不是年轻人不懂尊重和感恩,我个人觉得还是人情味的淡薄让这种“大家庭”的氛围感变淡了,就像现在的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永远比不上上个世纪我们老一辈那个时候的兄弟姐妹情一样!为此,我们只能坦然接受和面对! </p><p class="ql-block"> 加油,我的朋友们!其实谁不想在学校里有个能说说话的同事,有份温暖的人情?只是内卷的压力、不同的生活节奏,把大家分成了一个个小圈子,圈子之外,就成了“无关之人”。或许在未来的有一天,我们能放下业绩的焦虑、年龄的隔阂,再像以前那样,一起泡杯茶、聊聊天,聊聊学生的趣事,说说生活的烦恼——毕竟,我们都是站在三尺讲台上的老师,都该有份属于教育者的温情,不是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