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师,文言文除了背,就没别的办法了吗?”每次翻开《陈太丘与友期行》的课本,总有学生攥着笔皱着眉问。在“快乐教育大讨论”的热潮里,不少人觉得初中语文裹着古诗文的“硬壳”、藏着文言文的“门槛”,难与“快乐”沾边。可当了八年初中语文老师的我却发现:当课堂里多一点表演的笑声、多一次亲手触摸的温度、多一场争论的热烈,那些看似枯燥的文字,就能长出“快乐触角”,悄悄钻进学生心里。接下来,我想分享三个藏在语文课堂里的快乐教育小故事,说说如何让知识与趣味撞个满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师,‘愿为市鞍马’的‘市’是‘买’,可木兰为啥不直接说‘愿买鞍马’呀?”讲《木兰诗》时,后排的小航突然举手,眼神里满是困惑。要是以前,我会直接讲“古汉语实词用法”,但那天,我笑着摇了摇头:“咱们先不着急翻书,不如来演一演木兰‘买鞍马’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话音落下,教室里瞬间热闹起来。我把学生分成“集市组”“木兰家组”,让他们用课本当“鞍马”“辔头”,还原木兰替父从军前的准备。小航主动扮演木兰,他攥着“马鞭”(直尺),走到“集市摊主”面前,学着古人的语气说:“劳烦店家,我要一套鞍马——哦不,是‘市’一套鞍马!”说完自己先笑了:“老师,我知道了!用‘市’比‘买’更有古味,就像咱们说‘逛街’不说‘买东西’,更有画面感!”</p><p class="ql-block">      这堂课让我明白,初中语文的快乐教育,从来不是把知识点裹上“游戏外壳”,而是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触摸”文字——当抽象的古汉语变成具象的表演,当枯燥的语法藏进生动的场景,知识自然会顺着“快乐”的触角,悄悄钻进学生心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后来教朱自清的《背影》,我又做了个“冒险”的决定:带了一袋橘子进课堂。“同学们,文中说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谁能试着模仿一下这个动作?”我话音刚落,小个子的雨桐就站了起来。她双手撑着课桌(模拟月台边),一只脚慢慢往下探,身体晃了晃才站稳,脸上瞬间露出了然的神情:“老师,‘蹒跚’就是走不稳,‘探身’就是怕掉下去,要很小心——我现在终于懂了,父亲买橘子有多难!”</p><p class="ql-block">      我趁机把橘子分给大家,让他们像文中的“我”一样,剥一个橘子递给身边的同学。雨桐把剥好的橘子递给同桌,轻声说:“我剥的时候汁溅到手上了,才知道父亲当时有多狼狈,可他还想着给儿子带橘子。”那天的课后作业,雨桐写了篇短文,题目是《妈妈的“背影”》,讲妈妈每天早上踮脚给她够书架顶层的课本,结尾写道:“原来‘背影’不是只有父亲有,是每个爱你的人,都愿意为你弯一次腰。”看着这段文字,我忽然觉得,快乐教育的真谛,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收获的不只是知识,还有对生活的共情——当文字与自己的经历撞个满怀,语文就成了有温度的“情感纽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难忘的是教《陈太丘与友期行》那次。文言文一直是初中语文的“老大难”,学生总抱怨“看不懂”“记不住”。我没急着讲“期行”“舍去”的含义,而是把课文改成了“情景剧+辩论会”。</p><p class="ql-block">      第一组学生演“陈太丘与友期”:扮演友人的男生迟到后,叉着腰喊“陈太丘何在”,语气里满是傲慢;扮演元方的女生则站在门口,脆生生地反驳:“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演到“友人惭,下车引之”时,男生不好意思地挠挠头,真的伸手去拉女生,惹得全班大笑。</p><p class="ql-block">      表演结束后,我抛出问题:“元方‘入门不顾’,到底该不该?”教室里立刻分成两派。“该!”小浩举着手说,“友人又无信又无礼,元方不理他很正常!”“不该!”雨桐反驳,“友人已经道歉了,元方应该原谅他,不然太没礼貌了。”双方争得面红耳赤,最后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元方的‘不顾’是小孩的率真,友人的‘惭’是大人的知错,这篇课文不是要我们选‘该’或‘不该’,而是要学‘信’和‘礼’——不管是小孩还是大人,都要守信用、懂礼貌。”</p><p class="ql-block">      那一刻,我不用再反复强调“本文主旨是强调诚信”,学生已经在辩论中自己读懂了文字背后的道理。原来快乐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给学生搭建一个“思考的舞台”——当他们愿意主动争论、主动探索,知识就会从“老师要我学”变成“我想知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就连最让学生头疼的写作,也能藏进“快乐”的小细节里。有次让学生写“记一件难忘的事”,很多人愁眉苦脸:“老师,我没什么难忘的事。”我没批评他们,而是让大家带一件“家庭老物件”来学校——有的带了奶奶的旧围巾,有的带了爷爷的老怀表,小航带了一个掉漆的铁皮文具盒。</p><p class="ql-block">      “大家不用急着写,先跟同桌说说物件背后的故事。”我话音刚落,小航就拉着同桌的手说:“这是我爸爸小学时用的文具盒,你看这里有个小坑,是他当年跟同学玩闹时摔的。我爸说,那时候他每天都把文具盒擦得干干净净,因为这是爷爷用半个月工资买的。”</p><p class="ql-block">      那天的作文,小航写了《文具盒里的时光》,细节生动得让我眼眶发热:“我摸着文具盒上的小坑,好像能摸到爸爸小时候的样子——他一定也像我一样,上课的时候总忍不住摸一摸文具盒,想着放学要跟同学玩什么。原来,我和爸爸的童年,就藏在这个旧文具盒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现在我的语文课堂,再也没有“死气沉沉”的时刻: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会在校园里找“覆盆子”“皂荚树”,模仿鲁迅“雪地捕鸟”;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有人会带来杨花,让大家感受“杨花落尽子规啼”的画面;甚至批改作业时,我会用彩色笔写评语——在小宇的古诗默写本上画了个笑脸:“‘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写得真好看,好像能看到你笔下的春天!”</p><p class="ql-block">      有人问我:“初中语文要应对中考,这么‘玩’会不会耽误成绩?”但上次期中考试后,小浩拿着试卷跑过来跟我说:“老师,我把《背影》里的细节用到作文里了,老师给了我满分!”雨桐也说:“现在看到文言文,我就会想‘能不能演出来’,好像没那么难了。”</p><p class="ql-block">      其实,快乐教育从来不是“放弃成绩”,而是让学生在快乐中找到学习的“内驱力”——当他们不再害怕古诗的晦涩、文言文的难懂、写作的枯燥,当他们觉得语文是“能演、能摸、能感受”的学科,成绩自然会成为“快乐学习”的副产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老师,我始终相信:语文课堂不该是“课本里的标准答案”,而该是“生活里的生动故事”。我愿做那个“播撒快乐”的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文字里找到乐趣,在乐趣里爱上语文,让初中语文的课堂,长出更多带着温度的“快乐触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