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北京友谊宾馆始建于1954年,最初名为“西郊专家招待所”,专为接待苏联援华专家而建,承载了中俄友好合作的历史使命。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北京友谊宾馆”,成为新中国首批涉外饭店之一,是当时北京市最大的涉外宾馆饭店,长期服务于政务外事活动,职工有2000多人。</p> <p class="ql-block"> 宾馆以大剧院(友谊宫)为中心,由五栋大楼和四个园区组成。</p> <p class="ql-block"> 五座大楼分别是1号楼(主楼、贵宾楼),2号楼(南配楼、敬宾楼),3号楼(北配楼、迎宾楼),4号楼(南工字楼、怡宾楼),5号楼(北工字楼、悦宾楼)。在南配楼对面新建的8号楼(嘉宾楼)过去曾是一片杨树林。</p> <p class="ql-block"> 宾馆的四角当年分为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公寓区,四个区内各设一座餐厅,现都改为写字楼。东南区现改为雅园,西南区改为颐园,东北区改为苏园,西北区改为乡园。当年的南工字楼和北工字楼分属西南区和西北区,当年的西南区和东北区主要接待内宾会议。东南区是外国专家居住区,西北区则是柬埔寨🇰🇭王国政府办公居住,实行区域封闭,有警卫守护。</p><p class="ql-block"> 毗邻西北区还建有北京科学会堂,里面有阶梯式的学术报告厅宽大敞亮,设施先进,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北京也是绝无仅有的。</p> <p class="ql-block"> 我是在她成立20年后进入宾馆工作的,历时一个月的新工学习班结束后,我来到了西南餐厅实习,实习结束后,我被分配到南配楼服务台,也叫问询服务处,工作性质类似现在的大厅前台,工作琐碎,但责任重大。宾馆领导对新职工上的第一节课就是讲应知应会,礼节礼貌,反复强调“涉外工作无小事…”</p> <p class="ql-block"> 我在南配楼服务台工作时的第一任班长苏梦兰</p> <p class="ql-block">友谊宾馆2号楼</p><p class="ql-block">FriendshipHaotal Building <span style="font-size:18px;">No.2</span></p> <p class="ql-block"> 友谊宾馆像个大花园,<span style="font-size:18px;">四季鲜花盛开,景色怡人,</span>南配楼像一个大家庭,<span style="font-size:18px;">同志之间和谐相处,</span>年长的如同家中长辈,年少的情如兄弟姐妹。</p> <p class="ql-block"> 1978年4月初,宾馆团委组织团日活动,发展魏小英入团,并在紫竹院公园举办划船比赛,南配楼团小组获得第一名,王志强手指奖品篮球上面的“奖”字,大家都非常开心!</p> <p class="ql-block"> 位于王府井大街的“中国照相馆”是由上海迁来北京,是当时北京最好的照相馆之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南配楼一层有一个“中国照相馆”友谊分部,有一位张师傅每天来宾馆上班,他身背一个大包,里面放着照片和胶卷,上午带来制作好的照片成品,下午又将外宾需要冲洗的胶卷、照片带回去制作。南配楼一层有一间照相室,有一台和照相馆一样的大照相机,我曾经请张师傅给我照的照片都非常好。</span></p> <p class="ql-block"> 曾经出现在我的梦境中的南配楼后面的松树</p> <p class="ql-block"> 南配楼的背面</p> <p class="ql-block"> 南配楼东侧的草坪绿地</p> <p class="ql-block">南配楼东侧的路标</p> <p class="ql-block"> 南配楼大厅</p> <p class="ql-block"> 南配楼门外,大门上的铜扶手,因为下雨怕溅上生锈,被临时贴上了塑料布遮挡。</p> <p class="ql-block"> 我和小袁在南配楼前</p> <p class="ql-block"> 我和小朱在大剧院前</p> <p class="ql-block"> 四十年后再相聚</p> <p class="ql-block"> 1976年7月,由宾馆副经理黄德俊带队,我们在北戴河专家休养所工作,接待来此避暑的外国专家。当年的7月28日发生了唐山大地震,波及北戴河,震后第三天,国务院派专机降落山海关机场,将滞留的外国专家接回北京,我们也同机返回。</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友谊宫是当年的大剧院,玻璃走廊将大剧院的南侧与南配楼和一、二餐厅连在一起,北侧的玻璃走廊又将三、四餐厅与北配楼和大剧院相接。</p><p class="ql-block"> 大剧院里的设施豪华精美,金碧辉煌,拾级而上的座椅都是牛皮包制,座椅旁有译风插孔,大剧院二楼有翻译在外宾看节目或者看电影时边看边翻译,观看节目的外宾在剧场外领一副耳机,耳机插头插进译风插孔内,通过同声传译就能够听本国语言了。</p><p class="ql-block"> 我调离宾馆后的某一年,大剧院突然失火,再修复后更名“友谊宫”,与一、二、三、四餐厅合属经营餐饮,友谊宾馆大剧院不复存在。</p> <p class="ql-block"> 1978年冬天大雪过后,远处是友谊宾馆大剧院。</p> <p class="ql-block">在大剧院</p> <p class="ql-block"> 我曾经在这里实习的西南餐厅,现改造成为了写字楼。当时的西南餐厅很大,都是住在南工字楼和西南区会议代表在那里就餐,印象中西南餐厅有一位姓卜的女师傅特别能干。</p><p class="ql-block"> 宾馆的四角当年分为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公寓区,四个区内各设一座餐厅,东南区现改为雅园,西南区改为颐园,东北区改为苏园,西北区改为乡园。南工字楼和北工字楼分属西南区和西北区,当年的西南区和东北区主要接待内宾会议。东南区是外国专家居住区,西北区则是柬埔寨🇰🇭王国政府办公居住,实行区域封闭,有警卫守护。</p> <p class="ql-block"> 友谊宾馆的健身中心,原名“健身房”,当时健身房外有个游泳池和跳台,还有网球场和篮球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具备这诸多健身条件的宾馆饭店在北京并不多见。现在看到健身中心的运动设施都是在室内了。</p> <p class="ql-block"> 新近成为网红打卡地的苏园,位于宾馆东北区,设计灵感源自苏州的“网师园”与“拙政园”,从北京友谊宾馆的东门进入,右手边是白墙青瓦的徽派公寓房,向右前方50米就能看见“苏园”二字,正中间是前殿,左右两个月亮门分别写着“丹阳”和“抱月”。穿过长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苏园的人工湖,宛如一颗镶嵌在园中的碧玉,宽广而深邃,水面如镜,映照着碧蓝的天空,池中游弋着金色的鱼儿,夏秋之际,荷花与睡莲竞相绽放,形成一幅“鱼戏莲叶间”的生动画面。</p> <p class="ql-block"> 2017年苏园落成时,由第三届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李铎写的一副对联:上联是,园亭园榭若锦若霞;下联是,苏里苏风如诗如画;</p> <p class="ql-block"> 北国江南,诗意苏园</p> <p class="ql-block"> 苏园东北角的太湖石上,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周谷城题写的“北国江南”。</p> <p class="ql-block"> 在湖的西北角,一叶精致的小舟静静地停泊在水面上,这只小舟是由细腻的竹料精心打造,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小舟的上面就是古朴典雅的双塔亭,亭子的四周围着精致的木栏,亭内光线充足,视野开阔,还摆放着几张石桌石凳,供人们驻足观赏、休憩。</p> <p class="ql-block"> 我在南配楼工作五年后调动工作来到铁道部。南配楼的老同志由于工作调整、退休等原因陆续离开了那里。</p><p class="ql-block"> 2000年春节期间,朱焕君发起南配楼的老同志在新世纪饭店聚会,以后又陆续组织了多次。大家在一起共叙友谊,其乐融融!</p> <p class="ql-block"> 郑国良师傅激情赋诗一首</p> <p class="ql-block"> 2001年夏,南配楼同仁在新世纪饭店聚会。</p> <p class="ql-block"> 2015年1月24日,南配楼老中青三代人齐聚一堂,共叙友谊。参加聚会的29人当中,年长的78岁,最年轻的也超过了50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无论我们身处何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大家起步都在友谊</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b>我在1974年年初来到北京友谊宾馆南配楼的问询服务处PEKING FRENDSHIPHHOTEL NO2 BUILDING INFORMATION AND SERVEIC简称服务台。我的班长苏梦兰对我特别好,手把手的教我,使我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女孩儿逐渐胜任了工作。闵大兴、王玉莲,杨家骧、赵光汉,还有苏班长的继任白兴旺,都是我的师傅,我的成长进步离不开他们的指导和帮助。</p><p class="ql-block"> 刚参加工作到友谊宾馆,领导就给我们讲遵守外事纪律对工作的重要性,待人接物,礼节礼貌,张弛有度,应知应会等是我们刚参加工作时的必修课。它对我的影响贯穿一生,使我能有良好修养面对公众。</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友谊宾馆南配楼是北京市第一服务局的先进单位,奖状并排挂在大厅镜子的上方。那时检查卫生的队伍经常光顾南配楼,在门口就被门上四组“铜活儿”给晃了眼睛。大木门配上金灿灿的铜扶手,显得富丽堂皇,非常漂亮!记得是每隔一天苏班长就带领我们用擦铜油去擦“铜活儿”,把大门扶手和下面的铜板擦得锃亮,当时的主楼、北配楼大门上的“铜活儿”都是乌黑生锈的,只有南配楼的大门光彩照人。尽管擦时双手被染得黢黑,但依旧坚持不懈。在1978年新任秦班长从主楼调来时嫌擦它们费时费力,拆下送外面给电镀了,变成了白色亮板,从此风光不再。</p><p class="ql-block"> 服务台值班和楼里不同,早8点一直工作到晚11点,后夜李世海接班,我们下班休息至次日早7点接班,8点下班就可以休息一整天(这也被秦班长调来后改成下午两点交接班)。女值班室在二层2205,屋里两张床是服务台和二层值班各一。和我对班的有闵大兴、赵光汉、白兴旺、范玉飞。</p><p class="ql-block"> 南配楼管理员张士庭和南月肖,于俊姑、封月琴、刘季萍等许多老师傅都对我关爱有加。南配楼像一个大家庭,年长的像家中长辈,年少的情如兄弟姐妹。我吃过闵师傅家做的萝卜缨馅的锅贴,于俊姑师傅包的粽子,穿过朱焕君给我织的毛背心,袁恩荣给我缝过扣子的衣服至今依然在穿,我调离友谊宾馆时,南月肖送给我的瑞士水果刀被我一直珍藏着。</p><p class="ql-block"> 记得1976年唐山地震时我正在北戴河专家休养所工作,震后三天国务院派专机将外国专家和我们一同接回北京。回到宾馆看见职工和家属都在南配楼外搭的地震棚中住,我则睡在楼外地上。那时王玉莲的儿子曹晔、闵大兴的女儿闵英、苏梦兰的女儿继红、卫红、范玉非的儿子范围、范林等都和父母一起住在那里,孩子们不时地会跑到楼里玩儿,一天,闵大兴找女儿闵英寻到七层楼道里喊:“小英,小英……”只见魏小英睡眼惺忪的从宿舍里出来,闵师傅才恍然大悟知道喊错了,原来还有和自己女儿同名的人呢。哈哈!</p><p class="ql-block"> 这52年里,小朱和景明的“友谊”升华,结为伉俪,早已儿孙满堂。我的外甥成为了小孟的女婿,我和孟哥升格为拐弯“亲家”。</p><p class="ql-block"> 我在友谊宾馆工作了五年后,1979年年初调到铁道部工作,2011年退休。我曾说过:无论身处何地,起步都在友谊。五年,在我的人生长河里只是暂短瞬间,但她却给我留下这许多美好的记忆和这许多可亲可敬的至爱亲朋,正是友谊宾馆这个集体使我们友谊长存,历经52年依旧纯真!</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友谊难忘,难忘友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