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之行第38天:‍归蜀道上德马高速的风光

周文彬

<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周文彬</p><p class="ql-block">美 篇 号:1296527</p><p class="ql-block"> 退出后的快乐时光。康巴十二人团的新疆之行步入第38天,我们兵分两路,我随二三号车沿德马高速踏上归蜀的旅程。清晨九点,告别格尔木这座戈壁新城,车轮滚滚驶向596公里外的果洛州玛沁县,一场关于高原风光与时代变迁的视觉盛宴就此展开。</p> <p class="ql-block">  行驶在第一段青藏高速公路上,公路两侧的柏杨率先撞入眼帘。金秋时节,它们褪去青涩,被染成一片耀眼的金黄,仿佛大自然亲手绘制的油画,每一片叶子都在阳光下闪烁着生命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  再往前,成行成排的风力发电机叶片在风中缓缓转动,与密集的高压输电线交织成网,那种宏大的工业美学令人震撼。这让我想起从兰州到新疆,再到青海的漫漫征途,正是这些风力发电站、输电线路和高速公路,将广袤的大西北紧密编织串联。它们既是大西北能源输出的动脉,又承载着外部反哺的温暖,38天的所见所闻让我真切感受到,这片曾经遥远的土地与内地的差距,正被时代的车轮越碾越小。</p> <p class="ql-block">  沿途的戈壁与远山,与传说中的黑独山并无二致。灰褐色的岩体在阳光映照下格外耀眼,褪去了尘世的喧嚣,展现出一种原始而纯粹的美。车行200多公里后,驶离青藏高速青海段,进入等级稍低的德马高速。</p> <p class="ql-block">  这段路程海拔均在4000米以上,冻土层的反复冻融导致公路路面沉陷起伏,车辆时而颠簸跳跃,我不得不放慢车速,紧盯路面谨慎前行。格尔木当地人曾叮嘱,这条路服务区间隔漫长,部分路段甚至没有加油站,因此我们在诺木洪、沟里、阿尼玛卿三个服务区及时休息调整,而沿途的停车点却不少,仿佛是为欣赏风景特意设置的驿站。</p> <p class="ql-block">  在沟里服务区,我们用自带的自热米饭简单果腹。汽车持续上坡,终于爬上海拔4445米的挝卓依垭口,少为人知的冬给措纳湖豁然开朗。垭口之上,远眺可见阿尼玛卿雪山的雄姿,近观则能俯瞰冬给措纳湖的静谧。</p> <p class="ql-block">  阿尼玛卿山,又称玛积雪山,位于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西北部,由三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峰尖组成,主峰玛卿岗日海拔6282米,终年积雪不化,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十大山峰之一。砂岩、石灰岩、花岗岩与冰川共同构成的山体,层次分明,清晰可见。它与西藏的冈仁波齐、云南的梅里雪山和玉树的尕朵觉沃并称为藏传佛教四大神山。而我们只能在高速上窥其一斑,心中不禁对那些攀登者、徒步者和骑行者充满景仰——唯有他们,才能真正抵达“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  冬给措纳湖又名托索湖、黑海,镶嵌在布青山与布尔汗布达山之间的断陷盆地中。湖水湛蓝如墨,倒映着蓝天白云与雪山冰川,出流经托素河注入柴达木河,最终汇入南霍鲁逊湖,完成了它在高原上的生命循环。</p> <p class="ql-block">  下午五点半,历经八小时车程,我们终于抵达玛沁县——果洛藏族自治州的首府。入住锦峰国际饭店稍作休息后,傍晚六点半,我们驱车前往喇日寺。行至半山腰,俯瞰连成片的寺庙建筑群,晚霞为其镀上一层金黄的光晕,显得格外庄严明亮。寺庙前堆满了刻有经文的嘛昵石,煨桑的青烟袅袅升起,偶有身着绛红色僧袍的僧人缓步走过,画面和谐而宁静,这种美无关信仰,只关乎心灵的触动。</p> <p class="ql-block">  喇日寺,这座青藏高原上的古老寺庙,地处玛沁县海拔3900米,它是观世音菩萨的神圣道场,也是格鲁派藏传佛教中地位显赫的寺庙。回望暮色中的喇日寺,它不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像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心灵的寄托。宛如一位遗世独立的智者,静静地守望着岁月的流转,也守护着高原上世代相传的信仰与文明。</p> <p class="ql-block">  归蜀的路还在继续,但网红德马高速上的这一天,却让我在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交织中,读懂了大西北的过去与现在、苍凉与生机。那些转动的风叶、蜿蜒的公路、圣洁的雪山与庄严的寺庙,共同谱写着这片土地的新生与希望。</p><p class="ql-block">(2025.10.08. 于果洛玛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