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比茉莉花还吃香、还旺盛:我认识的莫利人 !‍ ‍作者:梁奇云(Kevin Liang)

纽约天下蓝天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b><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莫利人,祖籍广西,美国广西同乡会创会人、副会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弟弟莫虎,曾任纽约警察总局副局长、著名大律师,</b><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8px;">美国广西同乡会创会人。</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76, 79, 187);"> 莫利人,</b><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上世纪70年代移民美国,曾任美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主流报刊的记者、专栏作家、主笔、社长以及美国华语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记者等职,现为美国海外电视网总编辑、美国《侨报》园艺版专栏作家,长期从事园艺实践和园艺主题的写作,在园艺领域颇有造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作者简介:梁奇云(Kevin Liang)是一位居住在美国纽约市的艺术家,纽约市地铁壁画艺术大师。他的画作和摄影高超,卖出高价。他投资比特币等金融赚大钱,是个千万、千万富翁。(更多的作品请关注并点击下方链:一个画家的“奢侈清单”完美陌生人)。</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人生有时候就像开盲盒,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次聚会会“抽”到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那天在一个艺术家聚会上,我就抽中了一个宝——莫利人。她一出现,整间屋子的光线都明亮了几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个子不矮,一头银白的头发闪着柔光,漸老的脸上带着温和而灵动的笑容,像一盏历经风雨仍亮着的挂灯。那一刻我就感知,这位大姐,绝对有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果然,当听说我是画家时,她立刻来了精神,笑着说:“让我看看你的作品!”我掏出手机打开网站她便聚精会神地浏览,一边看一边点评:“这幅用色大胆独特,那张街拍真精彩,抓得准!”几句话精准而犀利,我当场肃然起敬——这不是一般的“好看”“真棒”,而是一个内行人读懂作品后的回应。</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后来加了微信,我才知道,她不只是行家,而是传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莫利人别名毛丽、李目、黛安娜……七十年代移民美国,从事新闻与传媒工作五十多年。她当过全球发行、多家厚重的中文政论杂志:《争鸣》、《动向》、《前哨》、《传记文学》及美港台报刊的记者、主笔、专栏作家、社长,也做过电视节目主持人、副台长,《侨报》园艺版专栏作家,如今仍是美国海外电视网的总编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更不可思议的是,她同时在一所著名酒店全职工作25年之后于2006年退休,至今依旧笔耕不辍、风生水起。</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她的一天,大概比别人四十八小时还长。她出版过多本著作:《台湾纪实》(马英九、陈水扁选总统时她都在现场采访)《四季花开》《美国的浪漫园艺》《美国的创新园艺》……她曾获邀为凤凰网写博客,被评选为中国的十大名博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跟她聊名人、谈园艺,就像听一场人生讲座——她能从一朵不开花的玫瑰,讲到一个人如何在逆境中重新绽放。再后来,我发现一个更惊人的“彩蛋”:她竟是纽约知名大律师莫虎的姐姐!我恍然大悟——这家族,一个在法庭上辩理驳难,一个在文坛、园艺里报道评议、播香育美;一个掌舵理性,一个散发温情,真是家族人“上得法庭,下得田园”文武双全,妙不可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微信上的朋友千百个大多是“点赞型”,节日冒个泡,平时没动静。莫大姐却完全相反——她是“满格信号型”,每天都在第一时间给我传来最新的新闻动态和趣闻。</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她的信息之多、内容之广,让我一度怀疑她背后藏着一个小型编辑部。不久之前,她兴冲冲打来电话:“周末有个艺术家大吃会,来不来?”我一听“有吃又有艺术”,自然立刻答应。那天果然收获满满——认识了李同欣、谭建武、林峰、王树明、蔡杰等艺术名家,也见识了《世界日报》副总编辑、超人气的“一周焦点”的主持人魏碧洲。</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临走时,莫大姐又亲手塞给我她在家中后院种植收获的南瓜、扁豆和玉米。我笑说,这一趟真是“艺术丰收、菜肴也丰盛”。几天前她又来电:“我获赠了多张音乐演唱票,快来拿!”我心想</b>,<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这哪是朋友,简直是我在纽约的“文化活动中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去她家取票时,我才看到她另一面的风采。她的书房整齐地摆着三四十年前的新闻照片与剪报,那些都是她在不同年代、不同城市拍摄与报道的现场影像。</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八十年代初,她在报刊报道:纽约的街头艺人、长篇连载:新移民的爱情遭遇…1989年5月22日她到北京采访(6/4重大事件她在现场)、首位报道著名的“黄雀行动总指挥陈达镇(陈搭救因6/4逃亡海外的100多位名人免受牢狱之灾)、1992年她在美国各地访谈了众多跟随达赖喇嘛逃亡海外在美国彰显藏传佛教的喇嘛、庙堂主持等、同年她长篇报道汉传佛教在美国的发軔与传播……疫情发生前她受邀在复旦大学演讲,海报的题目是《传播中国:海外话语权的布局与博弈》。</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那一刻我真正被震撼到——她不只是园艺达人,更是一位文化桥梁;她的镜头与文字,跨越语言与地域,连接了中国与世界。她像茉莉花——不张扬,却香气远播;看似柔软,却有一股不服老的韧劲。在她身上我看到一种让人由衷敬佩的生命力:岁月带不走热情,白发掩不住光芒。</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认识莫利人,是我这一年最大的幸运。因为遇见她,不只是结识了一位朋友,而是遇见了一股活力、一种精神,一片永远盛开的花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作者 : </b><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梁奇云(Kevin Liang)</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转载者:美国华尔街新闻社董事长,美国纽约广西同乡会会长;美国广西同乡会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常务副会长、</b><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8px;">美国广西同乡会纽约分会会长梁天明教授。</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