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p><p class="ql-block"> 【宋】苏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明 月 几 时 有,</p><p class="ql-block"> 把 酒 问 青 天。</p><p class="ql-block"> 不 知 天 上 宫 阙,</p><p class="ql-block"> 今 夕 是 何 年。</p><p class="ql-block"> 我 欲 乘 风 归 去,</p><p class="ql-block"> 又 恐 琼 楼 玉 宇,</p><p class="ql-block"> 高 处 不 胜 寒。</p><p class="ql-block"> 起 舞 弄 清 影,何 似 在 人 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转 朱 阁,低 绮 户,照 无 眠。</p><p class="ql-block"> 不 应 有 恨,</p><p class="ql-block"> 何 事 长 向 别 时 圆?</p><p class="ql-block"> 人 有 悲 欢 离 合,</p><p class="ql-block"> 月 有 阴 晴 圆 缺,</p><p class="ql-block"> 此 事 古 难 全。</p><p class="ql-block"> 但 愿 人 长 久,千 里 共 婵 娟。</p> <p class="ql-block">这首词以“明月”为线索,以“怀人”为核心,层层递进地展开了四种交织的情感:</p><p class="ql-block">1. 对弟弟的刻骨思念</p><p class="ql-block"> “兼怀子由”的小序已点明写作动机。中秋团圆夜却兄弟远隔,于是通篇都是“无眠”者的独白;下片“照无眠”三字,把月亮写成故意撩人愁思的“第三者”,愈见思之深、念之切。</p><p class="ql-block">2. 对仕途的幽微牢骚</p><p class="ql-block"> “我欲乘风归去”三句,表面写“恐高”,实为“高处不胜寒”的政治体验:汴京的党争、新旧倾轧,使他“归”(退隐)亦难、“留”亦难,只能以“何似在人间”自嘲自解。</p><p class="ql-block">3. 对天命的旷达认命</p><p class="ql-block">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一笔荡开:个人的小悲欢被纳入宇宙的大规律,感情瞬间由“不应有恨”的怨尤转为“此事古难全”的达观——这是苏轼特有的“以理遣情”。</p><p class="ql-block">4. 对人间一切美好关系的终极祝愿</p><p class="ql-block"> 末二句把对弟弟的私情升华为对普天下离散之人的普遍祝福:既然“难全”,那就退而求其次——“长久”与“共婵娟”。只要情感仍在,空间与生死的阻隔都可被月光瞬间弥合,从而把悲剧意识彻底转化为审美超越。一句话概括:</p><p class="ql-block">从“把酒问天”的孤愤,到“千里共婵娟”的超脱,词人在中秋月下完成了一次由思念、怨尤到顿悟、祝愿的情感炼金,把私人手足之悲升华为对人类普遍命运的温柔体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