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博先生又递来一幅新画时,窗外正飘着细雨。他总爱在这样的天气登门,带着一沓手绘的曼陀罗,像是从某个静谧的修行之地捎来的信物。这幅画中央盘旋着蓝灰相间的螺旋,像一口深井,又像某种古老的呼吸节奏,一圈圈向外延展。粉、黄、紫的纹路如花瓣般绽开,层层叠叠,仿佛在无声地低语。最外一圈是舒展的绿叶,像是从泥土里自然生长出来的守护者。画纸左下角写着“姓名:”,后面却空着,只落了编号“04”。我问他为何总留白,他笑而不答,只说:“名字太重,先让图案自己说话。”</p> <p class="ql-block">另一幅画上,右半边题着一行小字:“念头是因,行为是果。”字迹清瘦,却有力。那蓝灰螺旋依旧在中心旋转,像是所有思绪的源头。我盯着它看久了,竟觉眼晕,仿佛被卷入一场内在的对话——那些未曾出口的念头,是否早已在暗处生根,悄然牵引着一举一动?粉色的纹路像情绪的波动,黄色如灵光乍现,紫色则沉静如冥想。整幅图对称得近乎神圣,却因那一行字,多了几分警醒的意味。它不再只是装饰,而像一面镜子,照见人心深处的因果链条。</p> <p class="ql-block">第三幅图将“博先生”三字与那句“念头是因,行为是果”并置左右,如同天平两端。左侧是来处,右侧是去向。我忽然明白,这些曼陀罗或许根本不是画,而是一次次内心的测绘。每一笔都记录着某种觉察,每一次对称都象征着平衡的追求。博先生从不解释,但我知道,他是在用图案教人静观自心。那些繁复的花纹,原是思绪的具象;那中心的螺旋,正是我们不断回旋的意识核心。当人学会凝视它而不被卷走,或许就接近了某种安宁。</p>
<p class="ql-block">雨停了,阳光斜切进屋,照在摊开的几幅画上。色彩仿佛活了过来,缓缓流动。我忽然想,在这个信息奔涌、念头如潮的时代,我们何尝不需要这样的图腾?它不提供答案,只邀请你停下,看一眼自己内心的纹路。名字可以空白,编号可以延续,但每一次凝视,都是一次小小的觉醒。而博先生,大概就是那个默默递来镜子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