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游旅记,2025年9月25日-26日行程:(美国上州)

火凤凰$陈芊蓉 文学领域优秀作者

<p class="ql-block">美国上州游记录(Upstate New York)</p> <p class="ql-block">位于纽约市大都会区以北和以西的广大区域。</p> <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包括哈得逊河谷中部和上部、首府地区、莫霍克谷地区、纽约中部、南部地区、手指湖地区、纽约西部和北部地区。</p> <p class="ql-block">主要城市:从东到西主要有州首府奥尔巴尼(Albany)、尤蒂卡(Utica)、宾厄姆顿(Binghamton)、锡拉丘兹(Syracuse)、罗切斯特(Rochester)和布法罗(Buffalo)等。</p> <p class="ql-block">历史文化:在欧洲殖民前,是易洛魁联盟等美洲原住民部落的家园。1609年亨利·哈德逊首次对该地区进行了有记录的欧洲探险,1624年荷兰人建立了奥兰治堡(今奥尔巴尼)。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这里发生了许多战役。</p> <p class="ql-block">自然景观:拥有阿迪朗达克山脉和卡茨基尔山脉等,阿迪朗达克公园是美国最大的保护区之一。还有众多湖泊,如乔治湖和塞内卡湖,适合水上运动和钓鱼。</p> <p class="ql-block">经济发展:1825年伊利运河的开通改变了该地区的经济,使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成为制造业中心,诞生了通用电气、IBM、柯达和施乐等公司。但自20世纪中叶以来,去工业化导致经济和人口下降,该地区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铁锈地带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特色景点:有康宁玻璃博物馆、美国烹饪学院、国际拳击名人堂、国家棒球名人堂和博物馆、尼亚加拉大瀑布以及塞内卡福尔斯的妇女权利国家历史公园等</p> <p class="ql-block">9月25日清晨,我们从纽约市出发,一路向北驶入上州。车窗外的风景渐渐由高楼林立转为起伏的丘陵与成片的枫林,秋意已悄然爬上树梢。第一站是奥尔巴尼,这座静卧在哈得逊河畔的首府城市,不像纽约那样喧嚣,却自有种沉稳的气质。走在老城区的石板路上,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这里曾是荷兰人的据点,也是独立战争的重要战场。我们在州议会大厦前短暂停留,阳光斜照在铜顶上,映出一片温暖的金黄。</p> <p class="ql-block">午后驱车前往卡茨基尔山区,途中经过一片开阔的高地。我在一处露台停步,远望群山隐没在厚重的云层之下,天光在山脊线上流动,像一场未完成的交响。风从谷底吹来,带着林木与泥土的气息。那一刻,时间仿佛慢了下来,不是为了拍照,而是为了真正地“在”那里。远处的公路如细线般蜿蜒,车辆如蚁,而我站在这里,忽然觉得自己也成了风景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清晨,我们来到一所位于乡间的现代艺术中心。建筑线条简洁,灰白相间的外墙与远处的绿丘相映成趣。我站在露台上张开双臂,迎着微凉的晨风,天空澄澈,白云如絮。几张户外桌椅静静伫立,罩着防尘的灰布,像在等待某个未至的聚会。这里没有城市的嘈杂,只有鸟鸣与风声,让人忍不住想坐下来读一本书,或写一封迟迟未动笔的信。</p> <p class="ql-block">中午时分,我们走进一座可同时用餐1692位食客的大餐厅。挑高的空间里,灯光明亮,一排排餐桌整齐排列,现代感十足却又不失温度。我张开双臂,笑着对同伴说:“这像不像一场即将开始的盛宴?”远处有人走动,笑声隐约传来,整个空间开阔而生动。我们点了一壶本地产的苹果茶,配上手工面包,简单却满足。</p> <p class="ql-block">餐后在园区内的水池边小憩。喷泉轻柔地洒落,水珠在阳光下闪烁,像无数细碎的星子。我坐在池边的石阶上,看水波一圈圈荡开,倒映着天空与绿植。一位工作人员走过,笑着点头示意,我也回以微笑。这样的宁静不需言语,只需静静坐着,便已足够。</p> <p class="ql-block">最让我难忘的是园区中央那座多层喷泉。水流从高处层层跌落,形成一道晶莹的水帘。我站在前方,双臂张开,任水雾轻轻拂面。身后是现代建筑的冷峻轮廓,眼前却是流动的生命力。那一刻,仿佛过去与现在在此交汇——就像上州本身,既有工业时代的遗迹,也有自然与人文的新生。</p> <p class="ql-block">我和朋友在喷泉前合影,双手交叠,笑容自然流露。她穿着黑裙,我穿粉衫,背景是水花与绿植,还有那栋沉默却温柔的建筑。我们没说什么,但那种默契的愉悦,早已写在脸上。这趟旅程,不只是看风景,更是与人、与自然、与时光的一次温柔相遇。</p> <p class="ql-block">下午我们探访了一个仿古市集。摊位上摆满坚果、干果与手工编织品,石墙斑驳,木窗低矮,布帘在风中轻晃。我拿起一篮晒干的苹果片,闻到淡淡的甜香,仿佛回到百年前的乡村集市。摊主是一位笑容温和的当地人,用带着口音的英语介绍这些“祖母级”的食材。我买了几包核桃,不是因为需要,而是想带走一点这里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在一间复原的陶坊里,我蹲下身,指尖轻触一个陶罐的边缘。石墙粗糙,木架上摆满未烧制的器皿,角落堆着柴火。旁边一位讲解员微笑着扶住罐子,仿佛在守护一段即将失传的手艺。我忽然明白,这些老物件之所以动人,不是因为它们古老,而是因为它们曾被真实地使用过——盛过水、煮过饭、传递过一代代人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我仿佛自己已经融入到那个复古时代。跪坐在石炉前,用木勺搅拌陶罐里的“汤”。火光映在她脸上,神情专注,仿佛时间从未流逝。我蹲在一旁静静看着火炉,竟有些恍惚——这不正是千百年来人类最朴素的生活图景吗?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这样缓慢而真实的画面,反而成了最奢侈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后来我们走进一间织布工坊,看到一台老式织机前,虽然我不懂的英语。但我们的表情与眼神可以交流。一位穿着传统服饰,手里拿着毛线球,我认真地学习着编织技法。彩色的线团在阳光下格外鲜艳,墙上挂满织物,像一幅幅流动的画。。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比任何解说牌都更深刻。</p> <p class="ql-block">旅程尾声,我们来到一片湖边。我登上一艘旧木船,渔网卷在角落,篮子静静躺着。湖面如镜,倒映着远山与云影。我坐在船头,手轻搭在船沿,风从湖面吹来,带着水汽与秋意。这艘船不会再出航,但它承载的记忆,却仍在水波中轻轻荡漾。</p> <p class="ql-block">回程路上,我坐在车里,看着窗外的风景缓缓后退。上州的秋天,是枫叶的红,是湖水的蓝,是石墙的灰,也是人心底那一抹难以言说的宁静。两天很短,但足够让我记住:有些地方,不是为了打卡而存在,而是为了让我们在匆忙生活中,重新学会“感受”。</p> <p class="ql-block">美国上州,为我生命旅途留下美好记忆的片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