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0月6日顺路特意到世界文化遗产之地一一天地之中巩义登封观景台学习。</p><p class="ql-block"> 星台的作用主要包括测量日影以确定节气和时间、观测星象以校准天文数据、辅助制定精确历法,其意义体现在作为元代天文学高度发达的见证、推动世界天文历法发展、成为中华文明“天地之中”宇宙观的物质载体,以及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二十四节气发祥地,具有科学、历史、文化和全球价值。</p><p class="ql-block">核心功能与作用</p><p class="ql-block">观星台由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于1276-1280年主持建造,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是当时全国27个观测站的中心枢纽。其作用基于“昼参日影,夜观极星,以正朝夕”的设计理念,具体包括:</p><p class="ql-block">测量日影:通过台体北侧的石圭(量天尺)和横梁装置,精确测量正午日影长度,以确定节气(如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和回归年周期。</p><p class="ql-block">观测星象:台顶设有观测设施(如滴漏壶),用于夜间观测极星等天体,校准天文数据并“正朝夕”(校正时间)。14</p><p class="ql-block">制定历法:为编制《授时历》提供关键数据,该历法测定回归年为365.2425天,与现代公历精度相当,但早于西方302年。</p><p class="ql-block"> 科学贡献与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观星台的设计体现了元代天文学的创新与突破:</p><p class="ql-block">技术革新:郭守敬将传统圭表的“表”升级为高9.46米的台体,结合“景符”工具(小孔成像原理),使日影测量误差大幅降低,精度提升5倍。</p><p class="ql-block">历法成就:基于观星台数据颁布的《授时历》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最久的历法(沿用364年),其回归年周期计算仅比现代科学值差26秒,代表13世纪世界天文学巅峰。</p><p class="ql-block">历史见证:作为“四海测验”唯一存留的实物,见证了蒙元帝国对农耕文化的接纳,是中华民族融合与科技传承的象征。</p><p class="ql-block">文化价值与现代地位</p><p class="ql-block">观星台的意义超越科学领域,成为文化遗产的核心:</p><p class="ql-block">文化象征:位于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是“天人合一”宇宙观的直接体现,其地理坐标(洛阳阳城)被视为古代中国中心。9</p><p class="ql-block">遗产保护: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作为“天地之中”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2016年被认定为二十四节气发祥地,获“双遗产”殊荣。</p><p class="ql-block">现代影响:虽已无实用功能,但作为旅游景点和科普教育基地,定期举办冬至、夏至测影活动,传递古代智慧,并成为研究天文史与建筑史的活态样本。</p> <p class="ql-block">观星台,地处“天地之中”一一位于河南省登封市东南11公里处的告成镇。这里北依中岳嵩山,南邻箕山颍水,西接大禹都城,东毗东周阳城,交通便利,环境优雅。景区内部大部分建筑依“中”而建,沿中轴线主要建筑和遗址有照壁、山门、戟门、周公测景台、周公祠、元代郭守敬观星台、帝尧殿和元代建筑遗址等。景区外围是由园林绿化系统、天文体验仪器、部分文化景点以及道路系统组成的生态文化公园。</p><p class="ql-block">古老的观星台,至今已有七百多年,历经沧桑,屡有破坏。目前,观星台景区是普及天文科学知识、开展研学游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也是国内外游客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好场所</p><p class="ql-block">2010年8月1日,观星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11月30日观星台和周公测景台孕育的“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进景区的廊道上镶嵌着以铁为基,以铜为络的登封辖区内的所有知名景点与位置,可对登封市区的景点方位有个清晰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由外向内先后顺序所看到的内容呈现出来留作记录。</p> <p class="ql-block"> 传统建筑格式,影背墙挡在大门前,直隔断直道正冲大门的忌讳。</p> <p class="ql-block">被保护起来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中国天文博物馆(国字号)</p> <p class="ql-block"> 门口左侧的古井</p> <p class="ql-block">周公观星台。进入庭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石台,形状像“高”字,这就是“周公测景(音义同“影”字)台”。测景台是我国古代测量日影、验证四时、计年的仪器,古人称为“圭表”。“圭”是地面上设置的土堆,“表”是用来测日影的立杆。</p><p class="ql-block"> 据观星台文物保管所工作人员介绍,周公测景台为周朝的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四子,武王的弟弟)创建。这座石圭石表是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在周公测景台原址上重建的,其尺寸大有讲究,总高3.95米,下部的“圭”高1.95米,上部的“表”高1.965米,合唐开元尺子的8尺。石表北面距石座上部北边沿0.37米,约合唐开元尺1.5尺。八尺之表,夏至之日,影长一尺五寸,从而算出当时测影所在地的纬度为34.3度,这一天的日影长正好与石座北上沿的长度吻合。石座下部四周看不到影子,好像这一天无影,因此俗称此台为“没影台”。</p><p class="ql-block"> 据介绍,周公测景台最初设立距今已有三千多年了,《周礼》中有“日至之景,尺有五寸”的记载,意思是在天地的中心——登封告成镇告成村夏至那天的中午,八尺表的影长,刚好是一尺五寸。周公通过测日影确定登封告成立圭表处为大地的中心(据说河南话的“中”也由此而来),把表影最长的那天定为冬至,表影最短的那天定为夏至,把一年中的中午日影最长的一天到下一年中中午日影最长一天的周期,即地球绕太阳一周定为一个“回归年”。又把一年中两个日影长相等、昼夜时刻相同的日子,分别定为春分和秋分,然后又逐步总结出二十四节气,用以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p><p class="ql-block"> 1991年,有关方面曾商议在此建中国天文博物院,时任院长伊世同教授说:“以周公测景台为核心建中国天文博物院,可以说是找到了中国天文学的根。”</p><p class="ql-block"> 到了元代,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找到周公测景台后也认为找到了最理想的天文观测点,就在它的北面修建了观星台。</p> <p class="ql-block"> 这类行体的碑方在别处不多见,但在此有多幢。</p><p class="ql-block"> 春日谒周公祠观测景台碑</p><p class="ql-block">此碑为明代书法家郑大原题书,行书,书法瘦劲刚健。诗文描述了元圣(周公)当年在此测影观星的所见所闻所思。郑大原,明代山西上党人,隆庆年间举人,曾任登封知具。</p> <p class="ql-block"> 周公祠观测景台内有13幢碑</p> <p class="ql-block">日晷(sundial),又称“日规”,指的是古代利用日影位置的变化来测量时间的一种计时仪器,“日”指“太阳”,“晷”表示“影子”,是指太阳的影子,其原理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通常由晷针(表)、晷面(带刻度的表座)、底座组成,常见形式有地平式日晷、赤道式日晷。</p><p class="ql-block">日晷利用太阳射影的方向来测量时间,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指针的影子投向晷面,指针影子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晷针影子在盘上移动一寸所花的时间称为“一寸光阴”,而“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成语就是由此而来。但是,在阴雨天和夜间就会失去效用,且在春分、秋分时期无法使用。在古代,人类通过太阳投射在地面上的影子,传递了时间流逝的信息。古人将这一自然现象转化为计时工具。日晷应运而生,成为古代文明重要的计时仪器。中国古代日晷的刻度划分精细,将一天划分为100刻。中国最早有明确记载的地平式日晷是隋代的“短影平仪”,而在考古实物方面,诸如呼和浩特的汉代晷仪,也是地平式日晷的早期实例。“日晷”这一名称的普及,始于清代。在古代欧洲较为常见的是垂直式日晷,这种日晷于垂直的墙面悬挂。</p><p class="ql-block"> 日晷承载着人类对时间的理解与探索,从古代中国、北非、中亚到欧洲,日晷作为重要的时间工具,跨越不同的文化与地域,展现了人类在追求计时精度方面的智慧与创新。日晷在世界各地的发展与演变,体现了人类对时间无尽探索与深刻理解的历史过程,每一台日晷背后,都是对自然界与宇宙奥秘的敬畏与追求。</p><p class="ql-block"> 天文公园内有13个不同地方的日晷</p> <p class="ql-block">子午式日晷</p><p class="ql-block">子午式日晷,晷面东西而立,上刻有与时刻节气对应的划分线,并注有相应的时辰和节气名称及说明文字、使用方法等。东西晷面上、横为时刻线、每小时分四刻,东面自上顺数而下,西西自下逆数而上。午前景在东,午后景在西,中间有段无影。时刻线和节气线分别刻上对应的时友和节气的名称,表水平安装在地面上,根据表针的大端与时刻及节气线的相对位置情况,就可直接读出当时所处的时刻和节气</p> <p class="ql-block">皇极殿前日晷</p><p class="ql-block">皇极殿前日晷属于赤道式日晷。晷针高端指北、低端指南,倾斜角度与当地纬度相同,刻线均匀的分布在赤道环上,晷盘正反面刻有时辰,由早至晚,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春分到秋分期间,太阳总是在天赤道的北侧运行,因此,晷针的影子投向晷盘正面,向右旋转(顺时针);从秋分到春分期间,太阳在天赤道的南侧运行,晷针的影子投向晷盘的下面,向左旋转(逆时针)。太阳正中时针的影子落在正方向,也就是午时,属于皇室日晷。</p><p class="ql-block">本仪根据古文献资料由苏州古代天文计时仪器研究所设计、制作。</p> <p class="ql-block">星晷</p><p class="ql-block">星晷又名“勾陈晷”是在夜间利用观测恒星以定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星度数, 、' 中 间有一 缝,用 刻有,使用日损、为当时同规维中,师视盘面视表所本仪根据古文献资料由苏州市古代天文计时仪器研究所设计、制作。</p> <p class="ql-block">北京大学赤道式日晷</p><p class="ql-block">北京大学赤道之in,由底座、碑大:晷盘组成碑身四川引有篆字保东西南北四山“【分别为远取诺怜 “近取话”” “俯以暴于地理’ 《观于天文”,反映了中国古人的天文,哲学观念针高端指北、低端指南,倾斜角度与当地纬度相同线均匀的分布在晷盘上,大阳光照射晷钋所产生影子落在晷盘刻度处,指示当地真太阳时时刻。每年春分后有正面针影,秋分后看反面针影。此外已成为北京大学校园内独特的风景,该日晷由苏州市古代天文计时仪器研究所设计,制作。</p> <p class="ql-block">月晷</p><p class="ql-block">月晷又名太阴晷,是通过观测月球方向的变化来测定时刻。它由两个同心圆盘和中心游表三部分组成其中一盘标有农历初一至三十日的日期,称为日盘另一盘标有十二时辰,称为时盘。游表用来对月指示时刻。</p><p class="ql-block">月晷可弥补日晷只能在日间使用的缺点。此外,月亮在晚间较容易辨认,适合平民百姓使用。可是由于月亮并非每晚必定在地平线上出现,并且它的轨道变化较为复杂,因此月晷的可用率及计时准确度均较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