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三河镇这个地方,我是从历史书上知道的。“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当我踏上三河古镇的土地,这句歌词便不由自主地在脑海中浮现。这座位于江淮大地的古镇,宛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三河古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始建于南北朝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里,这里曾是重要的商业码头和军事要地,见证了无数的战火与纷争。</p> <p class="ql-block">古民居群集中于南街、西街, 保留青石街道及三县桥、杨振宁旧居、刘同兴隆庄等江淮水乡风格建筑。2001年完成修复后,太平军大本营等遗迹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踏上古镇的土地,仿佛能看到当年战场上硝烟弥漫的场景,听到金戈铁马的碰撞声。然而,如今的古镇早已恢复了宁静,那些峥嵘岁月已成为历史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三河镇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南端,地处肥西、庐江、舒城交界处,总面积2.9平方公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5A级旅游景区。</span>三河古镇原是巢湖中的高洲,因泥沙淤积,渐成陆地。南北朝后期称三汊河,明、清置三河镇。</p> <p class="ql-block">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在古镇境内汇合,经新河向东流约15公里入巢湖。镇内有许多历史遗迹,是庐剧的发源地,还有米饺、牛皮糖、酥糖、麦芽糖、茶干、米酒等特产。</p> <p class="ql-block">三河古镇以古巷、古街、古桥、古城墙、古庙、古炮台、古民宅、古茶楼闻名。主要景点有三县桥、望月桥、鹊渚廊桥、万年台、忠武阁等。</p> <p class="ql-block">刚踏入景区,熙攘之声便扑面而来。抬眼望去,游船码头处,人潮涌动,游人穿梭其间,或欢声笑语,或翘首以盼,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岸边的木船造型上,“三河明月夜”五个大字格外醒目,飞鸟与山水绘于圆形装饰之上,增添了节日气息——中秋将至,团圆共此时。</p> <p class="ql-block">古镇三水环绕,临水建房、沿河延伸,河湖通航、河圩相连,枝津回互,万艘可藏。</p> <p class="ql-block">丰乐河、小南河和杭埠河三条河流成“口”字形布局环抱古镇,街区的基本格局是以小南河为中轴,沿河成街,以码头为端点、河道为边沿,辐射状衍生成数条古商业街。</p> <p class="ql-block">人们临水面居,烟火人家岁岁安。柳树垂落水面,微风一吹,整条河都染上了温柔的绿意。</p> <p class="ql-block">岸边屋舍错落,石阶探入水中,晨起时炊烟袅袅,与水汽相融。柳丝如帘,垂落处涟漪轻晃,风过,绿影在波心舒展,连空气都浸着软绵绿意,岁月便在这水光树影里静静流淌。</p> <p class="ql-block">古街绿树成荫,石桥横跨溪流,石狮子蹲在栏边,眼神依旧威严。有人在桥上拍照,有人倚着栏杆发呆。远处的飞檐翘角在树影间若隐若现,像从画里走出来的一样。</p> <p class="ql-block">两岸柳树成行,沿河的屋檐层层叠叠,天空阴沉,反倒让古镇多了几分水墨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仙归桥”三字刻在巨石上,笔力遒劲。桥上熙熙攘攘的人流,仿佛从仙界归来。</p> <p class="ql-block">三河古镇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还有着独特的美食文化。这里的特色小吃琳琅满目,让人垂涎欲滴。我品尝了当地的米饺、三河米酒等美食,每一口都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p> <p class="ql-block">一家店铺门口摆满了手作酥糖,是正宗的三河味道。一个用蜡像制作的老大娘正辛勤劳作。</p> <p class="ql-block">小吃摊招牌五颜六色,冰糖葫芦脆甜沁心,锅巴焦香扑鼻。这条街不讲究高雅,却藏着最浓的人间烟火,热气里裹着生活的踏实,滋味中浸着日子的鲜活。</p> <p class="ql-block">古街上空飘着五星红旗,红得热烈,与飞檐翘角的灰瓦白墙相映成趣。“三河老店”的招牌一家接一家,卖茶的、卖布的、卖糕点的,各有各的讲究。行人慢悠悠地走,像在逛自家的巷子。</p> <p class="ql-block">“民俗园”三个大字刻在门楣上,两只石狮蹲守门前。进到大门后,才知道这里还是淮军故里。民俗展览馆里写着:三河酿酒,十里飘香,陈玉成曾在此留下“鹊渚十里闻酒香,三河美酒醉英王”的佳话。</p> <p class="ql-block">一楼蜡像还原酿酒过程,二楼陈列淮军旧物,李鸿章、刘铭传的牌匾静静悬挂。历史不是冷冰冰的名字,而是酒香、是汗水、是家国情怀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董寅初纪念馆”的黑底金字牌匾庄重肃穆,灰砖墙透着岁月的沉静。董寅初纪念馆集中展示董寅初先生不平凡的生平。主要分为六个展厅:一厅人杰地灵,二厅家世渊源,三厅书香一脉,四厅抗日救国,五厅实业救国,六厅代代领导结情深。</p> <p class="ql-block">街道两旁是古色古香的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散发着浓郁的古朴气息。那些古老的木门和窗棂,似乎都在向人们展示着曾经的繁华与热闹。</p> <p class="ql-block">刘同兴隆庄为明清时期一家著名的商家,主要经营米、布、盐等。 整座刘同兴隆庄为五进八厢三十二间房屋。临街是一幢二层木楼,二进为走马转心楼,后三进都是平房。第三进是敞厅,用于接待来客;四进是香屋,用于祭祀祖先;五进是居住宿舍,建筑面积约有7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三河往事馆”牌匾高悬,红对联喜气洋洋。几位游客在门前停留,有人笑着推门而入。往事不是尘封的档案,而是可以走进去、坐下来听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脚下的石板路早已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圆润,仿佛在无声地记录着古镇的历史变迁。街道两旁,灰瓦屋顶连成一片。红旗随风轻舞,行人三三两两,或购物,或闲聊,日子就在这寻常巷陌中缓缓流淌。</p> <p class="ql-block">廊桥上红灯笼成串,木栏雕花精美,行人缓步而过。这里没有喧嚣,只有檐角挑起的一片宁静。</p> <p class="ql-block">河上的对越桥是古镇的点睛之笔。三孔的古桥横跨河两岸,青石板铺就的桥面被往来的脚步磨得光滑,桥两侧的柱廊美观实用,古朴大方。</p> <p class="ql-block">微风拂过面颊,岸边柳枝轻摇,偶有游船划过,搅碎满河碎金。一路与河水相映,脚步伴着流水声,感到无比惬意。</p> <p class="ql-block">穿过对越桥,来到了小河西岸。两艘游船在河上缓缓前行,荡起层层涟漪。</p> <p class="ql-block">河水潺潺流淌,河面上波光粼粼,倒映着岸边的古建筑和绿树。</p> <p class="ql-block">三河古镇的河,是古镇的血脉,流淌着岁月的故事。它不似名山大川那般壮阔,却以润物无声的温柔,将每一处风光都酿成了值得细细品味的悠长。</p> <p class="ql-block">舒亭伫立在河岸边,是古镇内的一座重要建筑。 舒亭为六柱六角攒尖顶圆形小亭,位于大夫第门外不远处,与古镇内的其他古亭共同构成水乡风貌。 </p> <p class="ql-block">大夫第为明清时期文职官员的私宅,宅内展示有明清家具及建筑构件。主要有五部尚书(工部、刑部、户部、兵部、吏部)朱凤标题写的《大夫第》匾额,明代樱木整面方桌、紫檀木、花梨木圈椅、楠木柜子、金丝楠木床等。</p> <p class="ql-block">望月阁是一座高37米的七层古塔,位于古镇核心区域,是古镇标志性建筑。望月阁原名“国粹楼”,始建于宋代,楼内陈列了大量明清家具、匾额、石雕、锡制生活用品及佛像等展品,涵盖唐宋至民国时期的工艺品。</p> <p class="ql-block">望月阁与望月桥相连,登阁后可俯瞰古镇全貌,尤其适合观赏小南河两岸的明清建筑群。望月桥为单孔石桥,桥孔倒映水中形成“三个月亮”的独特景观,每月十五月圆时在此许愿传统习俗流传已久。 </p> <p class="ql-block">古镇的街道上,停放着不少载客的人力三轮车。如果想坐车游玩,不妨叫上一辆,伴着车轮碾过石板的轻响,悠悠晃过两旁的老宅商铺,倒也惬意。</p> <p class="ql-block">望月阁向东南200米到达古南街北口</p> <p class="ql-block">古南街北口向东北走100米,是三县桥。三县桥横跨小南河,连接肥西县、舒城县、庐江县三县,故名"三县桥"。该桥始建于宋代,最后一次修复于1926年,为三孔石桥,主桥长38米、宽7米,采用青石建造。桥墩以糯米汁、明矾、鸡蛋清混合材料粘合青石,桥面青石板经长期磨损已极为光滑。</p> <p class="ql-block">“一人巷”三个字挂在斑驳的砖墙上,巷子窄得只能容一人通过。巷长约30多米,巷内清爽幽凉,两边的马头墙上青苔遍布。</p> <p class="ql-block">从古南街北口南行80米,来到物理学家杨振宁旧居。这是一座始建于明清时期的民间宅院,它的前身原是三河孙大生老字号药铺。1937年抗战爆发,少年杨振宁追随庐南中学迁至古镇三河肥南中学(今三河中学)读书,与母亲一同寄住在此。</p> <p class="ql-block">重新修葺的杨振宁旧居,是一座典型的砖木结构的明清风格宅院,粉墙黛瓦,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木门格扇,镂刻雕花,颇具古朴意境。</p> <p class="ql-block">踏进门来,三进三落的庭院在眼前铺展开来。厅内陈列着一整套图片与实物资料,从少年求学、青年获奖,到留学授教、回归故里,详尽记录杨振宁先生大半生奋斗历程。</p> <p class="ql-block">石板路被脚步磨得发亮,两旁商铺林立。老街不宽,却热闹非凡。走在这里,像翻一本旧相册,每一页都有生活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继续向前就是三河古镇邮局</p> <p class="ql-block">邮局东北的小河上,鹊渚廊桥<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欣赏沿河美景的绝佳之处。</span>该桥体采用12根立柱支撑两层飞檐翘角式长亭,兼具通行与休憩功能,两侧设有雕花栏杆及“美人靠”观景设施。该桥被赋予“情人桥”的别称,现为三河古镇“八古”景观中古桥的典型代表。</p> <p class="ql-block">鹊渚廊桥旁边是游船码头。三河古镇的游船,是穿梭在时光里的诗意。乌篷船摇荡在清澈的水巷,木桨搅碎水面的阳光,漾起细碎金斑。两岸白墙黛瓦错落,红灯笼在风里轻晃,游人走过石桥,欢笑声随水波漫开。</p> <p class="ql-block">船家为招揽客人使出浑身解数。他们时而激情澎湃地吹奏起欢快的曲调;时而又活力满满地引亢高歌,那优扬的歌声,吸引着无数游人的目光。</p> <p class="ql-block">过了鹊渚廊桥,来到古镇的文化广场。三河古镇文化品味浓郁,庐剧唱腔婉转,非遗技艺代代传,一砖一瓦皆藏江淮文脉,浸润着独特的人文韵味。</p> <p class="ql-block">我在三河等你,爱上庐剧文化。这里是文化大舞台,有才你就来。</p> <p class="ql-block">距文化广场不远,是三河大战风云馆。1858年,太平军在三河大败湘军6000 余人,史称“三河大捷”。三河大战风云馆为太平军驻军遗址,保存有当年的围墙和水井。展馆占地2200平方米,史料丰富、气势恢宏,完整再现了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 </p> <p class="ql-block">英王府始建于1858年,是太平军将领陈玉成在三河大捷中的指挥中心。1858年,陈玉成与李秀成在此大败湘军。该建筑重建后保留了太平天国时期的军事指挥功能特征,包括12米长的照壁、4.8米宽的双道青石门框及左右配楼,现为展示三河大捷历史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三河之战,太平军全歼湘军精锐李续宾部,打了太平军战争史上最漂亮的一次歼灭战。此战对鼓舞士气,稳定江北战局,保证天京安全和物资供应, 具有重大战略意义。</p> <p class="ql-block">三河大战风云馆南行500米是城墙遗址,为清代太平天国时期建造的军事防御工事。该城墙始建于1855年9月(清咸丰五年),由太平军守将蓝成春主持建造,原城墙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250米,墙高7米,墙基采用青石条构筑,外部以旧砖石垒砌。</p> <p class="ql-block">三河大捷遗迹为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历史遗存,现存城垒、驻军大本营旧址及火炮、石刻等文物,分布于东街、中街等区域。</p> <p class="ql-block">现存最完整的中街仙姑楼段残墙高4米、长15米、宽1.5米,其余遗迹分布于二中后墙基、同善堂巷临河墙角及镇供销社办公室周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往事已远,古街古巷依旧。白墙</span>黛瓦,潺潺流水,小船悠悠。三河一游,让我沉醉在这宁静而古朴的氛围中,心灵在此得到了慰藉与沉淀。三河古镇,再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