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丹霞的极致浪漫:大地吻过七色岩层,把时光酿成了彩色诗行

昵称:伊畔耶夫

<p class="ql-block">  深秋的风带着西北特有的干爽,吹散了旅途的疲惫——当我站在张掖七彩丹霞地质公园的入口,抬眼望见远处连绵的山峦时,才真正懂了“大自然的调色盘”究竟是什么模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张掖七彩丹霞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是中国北方干旱区最典型的丹霞地貌与彩色丘陵复合区,其地质科学价值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独特性。从地质成因、物质基础、构造演化、科学价值及保护现状等方面展开科学解析。</p> <p class="ql-block">  地质年代与沉积环境,张掖七彩丹霞的形成可追溯至白垩纪时期(约1.35亿至1亿年前),其物质基础来源于两大沉积体系:丹霞地貌主体:下白垩统新民堡群下组(K₁xma)的紫红色砂岩、砂砾岩,形成于干旱氧化环境,铁离子以三价态(Fe³⁺)为主,呈现砖红、紫红色调 。彩色丘陵主体:上覆的新民堡群上组(K₁xmb)灰绿色、紫红色砂泥岩,形成于气候干湿交替的湖相环境,铁离子以二价态(Fe²⁺)为主,呈现灰绿、黄绿等过渡色,局部含膏盐层 。</p> <p class="ql-block">  这两套地层厚度累计超过2000米,记录了白垩纪全球温室气候下干旱-湿润旋回的古环境信息,其颜色分带与门塞尔土壤比色卡对比显示,色彩种类可达25种以上,是研究古气候波动的天然档案 。</p> <p class="ql-block">  沿着木栈道往“长老峰观景台”走,脚下的砾石还带着日晒后的微温。越往上走,视野越开阔:层叠的岩层像被上帝随手铺开的绸缎,红得浓烈、黄得鲜亮、橙得温暖,间或夹着青灰的条纹,顺着山势起伏延展。风掠过岩壁时,能听见细碎的砂石声,仿佛是亿万年时光在耳边低语——讲解员说,这些色彩来自不同地质时期的矿物质沉积,再经风化侵蚀,才雕琢出如今的沟壑与褶皱。</p> <p class="ql-block">  最惊艳的是“七彩虹霞台”。下午四点的阳光斜斜打下来,岩层的色彩突然变得格外鲜活:近看是深浅不一的色块交错,远看却像一幅流动的油画,连远处的风车都成了画里的点缀。不少游客举着相机蹲守,就为等一阵风拂过,让云层漏下的光斑落在岩壁上,看那些红色与黄色随光影流转,像活了一般。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试着用手机捕捉这份美,却发现镜头里的画面,始终不及肉眼所见的十分之一震撼。</p> <p class="ql-block">  走累了,在栈道旁的休息区坐下,啃一口当地的烤馍。抬头时恰好看见一群飞鸟掠过丹霞的天际线,灰黑色的翅膀与彩色的山峦形成鲜明对比,倒添了几分灵动。同行的老人说,他十年前来过这里,如今栈道修得更规整了,也多了不少环保提示牌——原来这份“上帝的调色盘”,也需要每个人轻轻呵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时离开园区,回头望,远处的丹霞已染上一层温柔的橘红色,像被裹上了一层薄纱。我忽然明白,为什么人们说张掖丹霞是“一生必去的地方”:它不是江南的婉约,也不是海边的壮阔,而是一种带着苍凉与厚重的美,是时光与自然共同创作的杰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趟丹霞之行,没留下太多华丽的照片,却在心里刻下了一幅画——一幅关于色彩、关于时光,也关于自然之神奇的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