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到1978年度的冬季施工,按大港油田发展的战略需要,地调指挥部奉命部署了两个地震队,在山西省太原盆地,进行区域石油地震普查,由三大队的2275、2277地震队执行这项任务。2275队在南,2277队在北,他们分别住在文水县刘胡兰烈士陵园隔壁的大院,和三大队临时大队部同住祁县县委招待所。我在2277队工作时,曾和小队的同志二次瞻仰刘胡兰烈士墓,烈士陵园中展示毛主席:“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题词,聆听讲解员对刘胡兰烈士故事的讲解很受教育。 <br> 当小队就位后,我奉地调指挥部李国梁主任工程师的指示,赴山西指导地震队试验和施工,1977年的10月中旬,我只身一人前往山西,当我在太原火车站出站时,三大队的副大队长聂继中坐北京吉普接我,前往三大队的前线指挥所,即祁县县委招待所。名曰是前线指挥所,实质上除了聂副大队长外,包括司机只两名工作人员,收听电话、上通下达和跑一些业务。 山西文水县刘胡兰烈士墓,烈士陵园中展示毛主席:“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题词。这是后来陵园扩建重立,当时墓园很小,毛主席题词是木质。 在部署地震队前,我看过太原盆地区域地质图和重力异常图,可以说了解的地质资料十分有限,原来的印象是山西省到处都有煤,煤炭资源非常丰富,其他的都不甚了解。<br> 要在这样的新区从事以找油为目的地震勘探,心里一点底都没有。为了做到心中有数,我与聂副大队长商量,去山西省地质勘查局看看有没有地震资料可以参考,在聂副大队长支持下,我俩坐北京吉普去太原拜访了山西省地质勘查局总工程师,并与他讨论了有关开展地震勘探问题,了解他们的以往地震工作情况,翻阅了他们历年来获得的所有地震资料和其他地质资料。<div> 从这些资料中了解到,太原盆地边缘露头区未见油气显示,盆地少数地质钻井中也未发现油气显示,其地质研究程度很低,仅有一些煤田、水文浅钻和零星的电法测量工作,对盆地深部的地质面貌了解甚少。1971~1972年作过1∶20万航磁测量,1972年石油部646厂(石油物探局)作过电测深剖面和1∶20万重力普查。<br> 山西省地质局石油普查勘探队,从1975年开始在太原盆地开展了石油普查。在1975年至1977年开始作全区地震普查,局部构造上作了地震半详查,在盆地的构造部位打了几口预探井,有的钻到前新生界基底。取得了宝贵地质成果,得到的结论是太原盆地是在隆起背景的新生界断陷盆地,缺失下第三系地层,认为生油条件很差,已基本否定了找油前景。<br> 通过与山西地质勘查局总工程师的沟通,了解了基本地质状况,了解一些地震勘探资料极少数钻井资料,使我心里慢慢有了底。<br> 为了对山西太原盆地的地表地质条件有所了解,我们首先在工区内有目的、均匀分布的作了调查低降速带深度的小折射,大致了解了山西太原盆地低降速带深度,也调查了两个地震队所在地域的地下水的状况,这就为试验的开展,作了基础资料的准备,在这个基础上,每个队都作了三天的定点常规的如爆炸井深、榨药量、仪器因数、检波器组合等试验,还重点进行了偏移距的试验段,试验了4种偏移距,经迭加处理比较,确定了比较合理的偏移距为600米,和其他基本因素的野外施工方法,既可以保证浅层地震反射,又能有效压制多次被,基本保证中深层地震反射。 <br> 经过地震资料的认真处理试验,我们在太原盆地获得的地震资料质量是好的,地震剖面清晰、讯噪比较高,很好反映了太原盆地的区域构造特征,及其盆地的内部结构,沉积岩厚度变化,基底显示清楚,为搞清太原盆地的石油地质状况,提供了可信的第一手资料</div> 大港地调指挥部研究大队解释站,负责山西地震资料解释的果二扬高级地质师。 在地调指挥部研究大队李长洲、王国纯大力支持下、经山西解释组果二扬等老解释员认真分析对比,完成了太原盆地区域构造图和各种研究图件,经过地质、地球物理结合分析,认为太原盆地主体部分,盆地基底反映清楚,根据盆地周边出露的地层,除下第三系分布局限,上第三系地层广泛出露,下第三系仅见于平陆至垣曲南部,及石炭系和地层。推断太原盆地新生界基底为石炭系和二叠系为主,这都是山西省主要含煤系地层。<br> 盆地内只有极少数钻井资料,揭示的地层只能反映新生界上第三系,在大部分区域见不到下第三系地层。地震资料则反映新生界上第三系地层巨厚,而基底的最深部位,最大埋深不足6000米,其分部面积相对较小,而上第三系地层一般1000到2000米以上,最大厚度达4000米,属皮厚肉薄,不可能成为生油岩系,盆地内也没有发现较大的构造圈闭,断层也不甚发育且断距较小,地质结构简单。经地质、地球物理综合研究分析,地震资料证实太原盆地缺乏生油的基本条件,不具备找油前景。虽然整个盆地还没有全部完成勘探,但已有资料充分说明,对于在此找油前景并不乐观。此后就没有再在太原盆地开展更进一步地震勘探了。 大港地调指挥部研究大队王国纯高级地质师 施工前我曾估计到找油可能会不尽人意,也曾想过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如果在山西找煤层气,应该是很有前景。那时对煤层气的研究和认识比较肤浅,不可能把找煤层气提上日程,<br> 我和聂继中副大队长也曾对找煤层气问题有过讨论,从区域地质图上看,太原盆地周边或南部地区(山区)有褶皱明显,在这些地区勘探煤层气可能是有前途的,为此我们还作过一次野外调查。<br> 我还曾想过,如果条件允许能够施工的话,可以选个地方先做一段试验性地震测线。我们用了两天时间,坐吉普车从太原向南边走边看,经沁县一直看到大山深处的沁源县及其以南地区;通过实地踏勘,我们看到的山太多、太大、山高路险,丛山峻岭,连绵不断,凭现有条件没有办法开展地震勘探。我们的这些看法曾向指挥部李国梁主任地工程师,油田总地质师吴华元作过汇报,吴华元总地质师表示只能到此为此了。<br> 这次野外实地踏勘给我们的感受颇多、颇深,有必要在此说上两句。其一是山区的交通太差,椐我看,如果不大力改善交通,要想发展经济,脱贫致富是不可能的;其二是太穷,我们没有到过农民家里,不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但我们从县里的情况可以看出,确实是穷的丁当响。唯有快速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才是当务之急。<br> 首先,生活很差,我们到沁源县城时,已是快到晚饭时候了,拿了出差证,在县委招待所住下,吃饭要在县委办公室开细粮证,如果没有细粮证就只能吃粗粮,然后在县委招待所食堂吃手擀面(打卤面,一点鸡蛋汤加黄瓜丝)或吃小米稀饭、馒头,说是细粮白面,但这里的面还是很黑的。<br> 这里是县城,而且打倒“四人帮”已有快二年了,但其商业、文化、环境仍然是十分萧条、落后;吃完晚饭,我们几个人想上街溜溜,看看行情,如果可能也想看一场电影,可是一条街很快就逛完了,看到的是街上行人稀少,冷冷清清,店面大多关门,街上连一座电影院都没有,只看到一个较大的空地,正在支电影放映架,准备放电影,这就是全县城唯一可以放电影的地方。<br> 我第二次来到山西地震队,是在1977年12月间,是陪同地调指挥部党委书记李玉琢,随行的还有秘书,连同司机我们一行共四人,书记上小队当然是视察工作,同时也是督战,给职工以鼓舞,书记把我带上,更是为了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对我来说也是一次了解生产情况,把好资料关的大好时机。 <br> 我们从大港出发,第一天经沧州、保定,住在石家庄华北油田招待所,第二天凌晨离招待所西进,经井陉、阳泉、翻越太行山,下了太行山离太原就不太远了。<div> 太行山顶的高度约3000米,北京吉普在盘山公路上行驶很是惊险,层层叠起,S形盘旋而上,一路风景如画,“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红霓”。到达山顶时,视野豁然开阔,前方景象尽收眼底,一览众山小,苏轼在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可耳朵却有不舒服的感觉(耳朵发胀),下山时有飞机下降失重的感觉,看那蜿蜒曲折的路,一侧绝壁千仞,空谷幽深,似玉带环绕,弯弯紧连,看到如此美丽的太行山,无不令我感叹,美丽的山川,美丽的大地,美丽的祖国!<br> 第二天住在太原市迎泽公园对面的太原宾馆,即省委招待所,是当时太原最高的建筑,也是条件最好的宾馆,住宿的人相当多,一部分是出差的政府、企业人员,而大部分是在省城参加各种会议的,吃饭是集体10人一桌,大家都一起用餐,就餐的饭堂很大,伙食应该说是很好的,就餐时人员涌动,服务人员十分忙碌,风风火火,熙熙攘攘!<br> 晚上在秘书的安排下,在太原戏院观看了山西晋剧,记得是著名作家赵树理编剧的《三关排宴》,说的是杨家将的故事,这是我第一次观看山西晋剧,晋剧很有特点,唱腔高亢、起伏委婉动听,很优美,剧情也好,值得一看。<br> 在山西去两个地震队走了一遍,也去小队野外实地出工,书记看望大家,鼓舞志气,我把所放的地震监视记录看了一遍,与仪器组操作员、解释组交换了意见,我对他们野外施工质量是满意的。</div> 大寨村的高大门牌 返回大港时顺路去了一趟大寨。农业学大寨是毛主席、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发出的号召。大寨人凭着一双手、两付肩、一把镢头、两个箩筐不分昼夜的苦干,山坡造梯田,河沟造粮田,硬是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修成了亩产千斤的高产田、彻底改变了贫困走上富裕道路。<br> 我们都想一睹大寨及大寨人的风采,也想能见到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著名劳动模范、铁姑娘郭风莲。我们到达大寨首先进入眼帘的是各种宾馆、饭店、商店林立,说明来这里参观的人很多,相当繁荣。<br> 远远就看到“大寨”高大门牌,当我们进入村子后,一排排石头窑洞门大开,所能见到的人很少,多是小孩和老人,打听陈永贵、郭风莲家的地址,没有一个人告诉的,都是统一的口径“不知道”,问他们可能会在什么地方,也说“不知道”,总之,一问三不知。 大寨狼窝掌连着虎头山的高架水渠。 没有办法,我们只好直接进入村子大门,从右边上狼窝掌,过高架水渠,到虎头山,看了高山上的人工湖,又从高处向下观看大寨梯田。我们看到的狼窝掌、虎头山有许多工程,特别是引水和蓄水工程,喷灌工程,对农业生产起了重要作用,但工程浩大,单靠大寨人是不行的,应该是全国人民,特别是人民子弟兵大力支援的结果。<br> 我们所看到的麦田的长势,比附近的其他村子的麦田长势要好得多,但虎头山上依然是光秃秃,除了黄土就是石头。我们边看边聊,突然间在一处梯田垮塌的地方,发现了一个头戴白毛巾的老汉,我们都认得出来他就是陈永贵,我们拼命的从梯田的高处往低处跳,我们在高出陈永贵站的梯田的地方,听到陈永贵在斥责干活的农民,大意是说他们偷工减料。陈永贵看到观看他的人多起来了,他一甩手走了,我们也没有办法,也只好离开了大寨。 1998年4月,中海油研究中心勘探部工会,组织过一次去大寨参观学习,我和姜俐生带孙女一同参观大寨,我和孙女在虎头山的留影。 1998年4月,中海油研究中心勘探部工会,组织过一次去大寨参观学习,我和姜俐生带孙女一同参观大寨,时隔20年后见到的大寨,生态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七沟八梁一面坡上,都披上了绿装,郁郁葱葱,已建成了大寨森林公园,虎头山成为了独特自然景观,还开辟了陈永贵故居,郭沫若墓和陈永贵墓,大寨纪念馆旅游景点。<br> 郭沫若墓碑背面,镌刻郭沫若的诗《颂大寨》:“全国学大寨,大寨学全国。人是千里人,乐以天下乐。狼窝成良田,凶岁夺大熟。红旗毛泽东,红遍天一角。” 1998年4月中海油研究中心勘探部工会,组织过一次去大寨参观学习,我和姜俐生带孙女一同参观大寨,前面蹲着的后面这一排左边第三个手抱小孩的是姜俐生抱着我的孙女,第二排右边第二个是樊开意。蹲着的后排右起第七个白发老太太是大寨第一个党支部书记贾承让的夫人,大寨第一个党员,17岁秘密入党,第一个妇女主任宋立英。 大寨陈永贵墓地,照南京中山陵规制修建,从山底到墓穴修有三级228级台阶,据说有特定意义的,墓地分为三部分五组,象征着陈永贵在中央工作8年、38年的党龄以及他终年72岁。 大寨虎头山郭沫若墓地。 郭沫若墓碑后面,郭老留下歌颂大寨的诗。 郭沫若墓和陈永贵墓,都建在大寨虎头山上,相距约200米左右。陈永贵的墓地宏大、三面依山筑梯田成靠背式的墓圈,圈里花团锦簇,绿草如茵,异常豪华。是按照南京中山陵的样式修建,从山底到墓穴修有三级228级台阶,据说有特定意义的,墓地分为三部分五组,象征着陈永贵在中央工作8年、38年的党龄以及他终年72岁。<br> 两座陵墓相比,郭老的墓地显得十分低调、寒酸。两陵豪华程度相差巨大,按郭老和陈永贵的经历和对国家作出的贡献,我个人认为陈永贵墓有些不太适宜,超过了正常规制,显得有些张扬了。<br> 我第三次来山西地震队是1978年2月底,参加指挥部组织的验收组,目的是检查小队是否完成任务可以收工,是由副指挥徐守谦带队,验收组中有如生产技术、设备、供应、财务、政工等方面领导,我的任务检查小队是否按指挥部施工设计完成任务,是否需要补炮等收工前的生产技术问题,如有问题已及时解决了,不会等到收工时来解决。<br> 完成了任务后,我们一行从祁县出发,经文水县到交城县。交城县是时任党中央主席华国锋的家乡,大家都想一睹党的新领袖家乡是什么样子。当我们找到据说是华国锋的出生的大院时,到里面一问,老乡们异口同声的说不知道,怎么问也问不出所以然,没有办法只好作罢。 我第三次来山西地震队,参加指挥部组织验收组检查小队能否收工,想参观华国锋同志故居,交城县天宁镇永宁南路46号,没有一个人告诉其真实地址。 1978年地调指挥部检查组结束工作后,参观太原千年古刹晋祠,古朴典雅,中华隗宝。2017年7月我随旅游团再次参观留下的照片。 参观了有名的千年古刹晋祠。晋祠有非常美妙的传说,它是祭奠和崇敬水母娘娘的民间传说,说明人们对水的渴望。晋祠以它古老、幽静、古树参天为特色,吸引四方游人,祠内琼楼玉宇,风景如画,国宝荟萃,其中的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等堪称三大古建国宝;晋祠其中的难老泉、周柏、圣母像被誉为"晋祠三绝"。按地调生产技术科老温讲的有关晋祠的故事更加有风趣 。 <br> 验收组在2275地震队工作期间,听到祁县农村发生了一件趣事,说的是近几天有大量农民,男女老少成群接队,带着香、纸、炮响,在一个偏僻的荒郊上烧纸、膜拜,而且还有继续发展的势头,已经成为了当地一条重要新闻。<br> 我们为了目睹这一现象,乘面包车前往,出了县城,真的就看到了前去烧纸的人流,距那里的距离越近,路上的人流越多,如同赶庙会一样热闹,祭拜的中心地点,可算是人山人海,场面可算是难以想象的壮观,看了这种现象,没有一个人能够解释其中的道理。<br> 通过了解终于知道了一点实情,明白了起因。这年春节过后不久,村民们发现这里出现了大量的蝗虫,因为当时农民认为这天寒地冻,不可能出现这么多的蝗虫,这种异常现象被误认为是不祥之兆,有些迷信的农民,赶快烧香,祈求菩萨保佑,经过这一折腾,果然蝗虫就漫漫没有了,烧香的事就这样很快蔓延开了,成了现在这个样子。<br> 从科学角度分析,这年的季节来得早,加上暖空气的入侵,春节刚过天气就暖起来了,有什么奇怪地!过不久,山西日报说出事实的真相,提醒人们不要迷信,才慢慢平息了这个事件。通过这个事不难看出,广大农村需要提高教育水平,提高科学知识,这是任重而道远的。<br> 四十七年过去了,现在回忆山西那段地震勘探历史很有感触。当年在山西太原盆地,作以找油为目的地震勘探,虽然勘探的结果并不理想,没有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br> 那时我就意识到,山西省的煤炭资源那么丰富,大量形成煤层气田应该是可能的,随着寻找油气资源思路的开阔,也随着对煤层气认识的提高,勘探装备的改善,勘探煤层气肯定会成为可能。<br> 2010年底中海油研究中心,有年轻地质家被调入总公司新成立的公司从事煤层气研究,说明勘探开发煤层气已经提上了日程。 2006年6月发现沁水煤层气田,工作人员在华北油田山西沁水煤层气田一处煤层气抽采现场进行维护。 早在2006年中石油华北油田,取得山西沁水盆地煤层气探矿权。山西省晋城地区,地表条件复杂,山体陡峭,基岩出露,褶皱发育,而断层却不发育,断距一般都小于20米,对气层破坏影响较小。<br> 华北油田在山西沁水的煤层气田,于2006年6月被发现,随后建成了国内首个年地面抽采能力,超过20亿立方米的煤层气田,面积3000多平方公里,估算煤层气资源量6000亿立方米。<br> 西方不亮,东方亮,太原盆地找油不成,在山西沁水盆地勘探开发煤层气已取得巨大成功,找到更多、更大煤层气田,只是时间问题,前景光明,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