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安徽宣城敬亭山因李白这首情韵悠远的七言绝句而闻名于世。10月6日(8.15中秋节),我们在送别亲人于宣城火车站后,顺道踏访这座江南诗山。乘观光车上山,徒步缓步下山,一路行来,山色如画,诗韵浓厚,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交织,令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敬亭山坐落于宣城市北郊,依偎于水阳江畔,素有“江南诗山”之美誉。原名昭亭山,晋初为避司马昭之讳,更名敬亭山,千年文脉自此绵延不绝。此山属黄山支脉,西南向东北蜿蜒伸展,六十余峰连绵起伏,以一峰、净峰、翠云峰为三大主峰,其中翠云峰海拔324.1米,虽不高峻,却因诗魂萦绕而气象万千。</p> <p class="ql-block">观光车自景区入口徐徐启程,约十五分钟便抵达石涛纪念馆。我拾级而入,静心参观。馆内陈列清初画僧石涛生平与艺术珍品,追忆其跌宕人生。石涛(1642—约1718),广西全州人,明宗室后裔,清初“四僧”之一。他早年寓居宣城,融入宣城画派鼎盛之风,晚年开创扬州画派,以“搜尽奇峰打草稿”的艺术胆识,推动中国绘画走向新境。</p> <p class="ql-block">步出纪念馆,前行约五分钟,便至翠云庵。庵宇隐于敬亭山南半山腰,始建于唐大中八年(约854年),初名“卜静室”,明宣德年间重建后更名为翠云庵,今为佛教修行之所。庵内供奉三十二尊观音化身像,形态各异,慈悲庄严,尤以“虎窥泉”传说流传甚广,为山中一奇。</p> <p class="ql-block">然因翠云庵正处修缮,未能入内参访。我沿山道前行数百米,抵达李白重阳亭。亭宇古朴庄重,掩映于苍松翠柏之间,清幽雅致。四周碑石林立,镌刻历代文人墨客题咏,诗情画意扑面而来。远眺茶山叠翠,绿浪翻涌,与天边白云相接,宛如一幅浓淡相宜的山水长卷。李白七度登临此山,诗心与山魂相契,终成千古绝唱。</p> <p class="ql-block">尽管山势渐陡,秋阳仍炽,我们仍步履坚定,终抵太白独坐楼。此楼为纪念李白《独坐敬亭山》而建,前身可溯至清代改建的太白楼(原拥翠亭),惜1937年毁于战火。2014年重建,2015年10月正式开放。楼高31.5米,四层仿唐风格,依山就势,层叠退台,每登一层,视野愈阔,仿佛与诗人当年“相看两不厌”的心境悄然相通。</p> <p class="ql-block">在太白独坐楼东侧,矗立着一座肃穆的怀英亭。亭名取“缅怀英烈”之意,为纪念1939年国民党陆军第108师在敬亭山抗日战役中壮烈殉国的将士而建。时任该师政治部主任孙麦秋主持立碑铭志,2005年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正式建亭,供后人凭吊,铭记山河之重,英魂不朽。</p> <p class="ql-block">于怀英亭稍憩,清风拂面,心绪澄明。我们继而踏上“好汉坡”,奋力攀登。临近山顶,一处“欢度国庆,喜迎中秋”的宣传栏赫然入目,红旗飘扬,节日气氛浓郁。恰逢中秋佳节,我们以登高望远的方式礼敬传统,遥寄团圆之思,也为这趟敬亭之旅平添一份深情与意义。</p> <p class="ql-block">稍作休整后,再行三百米,抵达山顶——安徽广播电视台信号发射塔巍然矗立。这座高118米的电视塔,坐落于敬亭山主峰之巅,兼具信号传输与观景功能。塔体采用正四边形钢管组合结构,塔腿与拱门处饰以粗犷线条与几何纹样,庄重挺拔,与青山相映成趣,成为现代文明与自然山景交融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从电视塔回到石涛纪念馆乘坐观光车返回景区入口,全程约一个半小时。这次登敬亭山,因时间紧迫,许多景点未能游览,但给人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回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