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钟山风景区,梅花山,明孝陵,中山陵

Lily

明孝陵坐落在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始建于公元1381年,1398年朱元璋安葬于此,到1413年建成。<div> 明孝陵占地面积达170余万平方米,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文化与环境美学相结合的优秀典范,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了明清两代五百余年20多座帝王陵寝的形制。</div> 石象路是明孝陵神道的第一段,长615米,沿途依次排列六种石兽 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历经32年之久。1961年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作为明清皇家陵寝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治隆唐宋”碑是清朝康熙皇帝南巡谒陵时亲笔题写,意为夸赞朱元璋治国功绩超过唐宋。 享殿前边遗迹 明孝陵享殿原名孝陵殿,是明孝陵的主要建筑,于洪武十六年(1383年)建成,毁于太平天国时期,现存的享殿是清同治十二年重建的,规模比原来小很多。如今,享殿遗址处仅剩下一些柱子的基础等遗迹。 享殿前桂花树105岁 桂花树105岁 享殿后边遗迹,图中间牌子,放大看,600年历史 在南京明孝陵的东侧,静静卧着一座规制略小却意义特殊的陵寝——明东陵。它的主人,不是登基称帝的君主,而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嫡长子、追封的“懿文太子”朱标。<br> <br>朱标生于1355年,是朱元璋与马皇后的第一个儿子,自幼被立为世子,洪武元年(1368年)正式册封为皇太子,是朱元璋钦定的皇位继承人。他性格仁厚,深得朝臣信赖,却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巡视陕西后病逝,年仅38岁,未能等到继位便遗憾离世。朱元璋悲痛之下,追谥其为“懿文太子”,并打破“帝陵独葬”的常规,在孝陵东侧为他修建陵墓,即明东陵——这也是南京地区第一座帝王级别的陪葬陵。<br> 作为“太子陵”,明东陵的规制严格遵循“陪陵”准则:整体坐北朝南,布局仿照明孝陵,却在规模上“降格”——神道无石象生,陵寝建筑仅存陵门、享殿、宝顶等核心遗址。如今我们看到的,是2000年考古发掘后清理出的遗迹:享殿基址上整齐排列的柱础石,陵墙残留的夯土痕迹,以及宝顶封土堆的轮廓,无声诉说着这位“未登基太子”的特殊地位。<br><br>更特殊的是明东陵的“身份转变”:朱标之子朱允炆继位(建文帝)后,曾追尊朱标为“孝康皇帝”,明东陵也短暂升级为“帝陵”;但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登基后,又废除了朱标的帝号,恢复其“懿文太子”身份,陵寝也变回太子陵规制。这座陵寝的起落,恰似朱标一生“离皇位最近却终未触及”的命运缩影。 如今漫步明东陵遗址,隔着60米的距离便能望见孝陵的红墙黄瓦。父陵巍峨,子陵静默,两座陵寝在钟山南麓相望,藏着明初权力传承的一段隐秘往事。 颜真卿碑林位于明孝陵东侧,由中山陵园、颜真卿画院和日本东京中国书法研究会共同新建,占地两千五百平方米,立碑近百块。碑廊内刻有颜真卿的书法作品,还有的出自著名书法家林散之、胡小石等大家的手笔,以及日本著名书法家的挥毫创作。碑林的建筑呈唐代风格,有牌坊、门楼、颜真卿塑像等。 位于南京明孝陵景区内梅花山东麓的东吴大帝孙权纪念馆。是为纪念孙权葬于梅花山这一史迹而建。 中山陵头陀岭的博爱阁,匾额“博爱”二字为孙中山先生手迹,是其“博爱”思想的具象化地标。 博爱阁旁立着“博爱阁志”碑,字里行间道清阁的由来,也把孙中山“博爱”思想烙在钟山之上。 观梅轩的前身是汪精卫的墓地。1946年1月21日,国民革命军陆军74军51师工兵营奉令用150公斤TNT炸药将汪精卫墓炸毁,随后在原址上修建了观梅轩。<br> <br>观梅轩的匾额及北面横额“放鹤”二字,均为孙中山之子孙科亲笔题写,四根立柱上还刻有孙科所题的楹联“天阙远瞻鸣鹤舞,孝陵四望伏龙眠”。 紫金山碉堡群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且保存最完好的抗日碉堡群。这些碉堡于1935年至1936年由民国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本部城塞组分批构筑,主要为抵御日军入侵。<br> <br>南京保卫战期间,驻防紫金山的中央军校教导总队依托这些碉堡,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给日军造成了重大伤亡。其中,邵家山作为守卫南京东大门的重要阵地,现存碉堡七座,包括六座大型连体碉堡和一座观察所。 陵园的起点——博爱坊,坊额上“博爱”二字同样是孙中山先生手迹。<div>这座牌坊是仿古代木结构的三间四柱式,用福建花岗岩建造,顶覆蓝色琉璃瓦,站在坊下抬头望,就能顺着392级石阶望见陵门,特别有仪式感。</div> 中山陵392级石阶蜿蜒向上,抬眼望去,蓝琉璃瓦的祭堂稳稳立在山巅,像从石阶尽头长出的一抹蓝。<br> 顺着长长的石阶往上走,远处蓝顶的祭堂越来越清晰,一步一阶都朝着那抹藏在绿意里的蓝。 抬头望中山陵祭堂,“天地正气”先撞进眼里。“民族、民权、民生”排开,蓝瓦压着金字 站在中山陵顶端平台往下望,392级石阶像被绿浪托着的银带,蜿蜒到远处蓝顶的祭堂,再往前,满城绿意裹着城景,连风都带着静穆的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