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时隔十二年再赴延安,山河依旧,心潮却愈发澎湃。这座黄土高原上的革命圣地,既承载着厚重历史,又焕发出时代新貌。行走其间,仿佛翻开一部立体的党史教科书,每一步都踏在信仰的印记上。</p> <p class="ql-block">抵达延安北收费站时,天色阴沉,雨意未落却已沁入衣襟。远处山峦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像一幅未干的水墨画。现代化的交通标识旁,“凤香新高度”的广告牌静静矗立,酒香虽不可闻,却仿佛在诉说这片土地正悄然生长的新故事。驶入城区,市井气息扑面而来,“兰花花羊杂碎”的招牌在微光中格外醒目,蓝底白字,配着憨态可掬的卡通人物,让人忍不住想拐进去喝一碗热汤。</p> <p class="ql-block">推门而入,迎面是青花瓷盘拼成的墙面,蓝白相间的纹样如涟漪般铺展,与头顶鼓形的红黄灯笼交相辉映。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不期而遇,却没有丝毫违和。柜台后热气腾腾,一碗大骨熬汤只需六元,盛在素雅的瓷碗里,汤色清亮,浮着几点葱花,香气直钻鼻尖。我捧起碗,暖意从掌心蔓延至全身,仿佛这碗汤不只是食物,更是这片土地的体温。</p> <p class="ql-block">厨房里,穿红工服的师傅动作利落,盛汤、摆碗、递出,一气呵成。柜台前堆叠的餐具整齐有序,角落的陶瓷罐静静伫立,像是老陕北人家厨房里的旧物。这里没有奢华装潢,却有种踏实的烟火气——它不讲排场,只讲诚意。</p> <p class="ql-block">坐下细看,面前的面条细而柔韧,汤清如许,肉片薄厚适中,葱花翠绿。茶杯旁静静立着一个二维码,现代与传统在这一方小桌上悄然握手。我啜一口茶,淡黄澄澈,舌尖微苦后回甘,像极了这片土地的滋味——历经风霜,仍存温厚。</p> <p class="ql-block">午后走进延安革命纪念馆,红墙映衬金色大字,肃穆庄严。馆内展陈层层铺展,从抗战时期的政治理论到毛泽东的语录手稿,从将士浮雕到“陕北乃试验区”的历史论断,每一页都像在低语:这里曾是中国命运的转折点。我站在浮雕前,那些坚毅的面孔仿佛仍在呼喊,他们的信念穿越时空,落在今日的阳光里。</p> <p class="ql-block">一组青铜雕塑前,一位游客静静伫立。雕塑群背后是刻有山峦与宝塔山的红墙,人物姿态昂扬,仿佛正从历史中走来。绿植环绕,鲜花点缀,庄重中透出生机。那一刻,我忽然明白,纪念不是为了凝固过去,而是为了让精神继续前行。</p> <p class="ql-block">壁画前,毛泽东的话语赫然在目:“陕北是两点,一个落脚点,一个出发点。”前方一匹昂首嘶鸣的马雕塑,仿佛正要奔向新的征程。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像是一种召唤——从这里出发的信仰,是否还在我们心中燃烧?</p> <p class="ql-block">走进枣园,窑洞静默,石砌拱门苍劲有力,木窗斑驳却依旧挺立。红色书屋安静地守在角落,办公旧址前,讲解员的声音轻轻回荡。我站在“毛泽东种过的菜地”标牌前,望着那片如今已绿意盎然的土地,仿佛看见他挽着裤脚、挥锄劳作的身影。这片土地,种下的不只是蔬菜,更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信念。</p> <p class="ql-block">一孔孔窑洞依山而建,拱形门洞如岁月的眼睛,凝视着来往的行人。石墙粗糙,却坚固如初,像极了那个年代的人——朴素、坚韧、不言弃。窗框上的红漆虽已褪色,却仍像一团未熄的火苗,在风中微微跳动。</p> <p class="ql-block">室内,一扇半圆拱窗透进微光,窗格中央嵌着一颗五角星,阳光穿过,将星影投在地面。几个人站在窗前低声交谈,仿佛不愿惊扰这份宁静。墙上黑白照片里的面孔陌生又熟悉,那是我们共同记忆中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另一间旧居里,木床简朴,被褥叠得整整齐齐,床头柜上一件灰色衣物用绳子捆好,像是主人刚离开不久。这里的一切都静止着,却又鲜活如初。我忽然觉得,这些旧居不是博物馆,而是仍在呼吸的课堂——它们教我们如何在简陋中坚守,在困苦中前行。</p> <p class="ql-block">王家坪旧居前,一位老人驻足良久。土黄色的墙上,“王家坪旧居”几个红字在阴云下依然醒目。他没有说话,只是静静看着,仿佛在与过去对话。身后,几人缓步走过,树影斑驳,时光仿佛在此刻重叠。</p> <p class="ql-block">登上山顶,宝塔巍然矗立,飞檐翘角刺破阴云。它不只是一座塔,更是这座城市的灵魂坐标。远望,山间云雾缭绕,绿意层层叠叠,而山下,城市楼宇渐次铺展。传统与现代,在这片土地上达成了奇妙的和解。</p> <p class="ql-block">从高处俯瞰,山径蜿蜒,古建错落,与远处的城市天际线遥相呼应。这里没有割裂,只有延续——红色的根脉深埋黄土,而新生的枝叶正向着阳光伸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