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撑着长篙,竹筏缓缓滑过水面,斗笠遮住了半边天光,却挡不住山色空蒙、水气氤氲。远处青山如黛,近处碧波轻漾,一叶竹筏载着几分闲情,在这横风部落的清晨里,悄然穿行。岸边芦苇低语,仿佛也在聆听这片刻的宁静。这里是卧龙茶馆影视基地,却不像片场,倒像是古人遗落的一卷水墨,等风来,等我入画。</p> <p class="ql-block">一位女子坐在竹筏上,淡色汉服被晨风吹得微微鼓动,她手扶白纱帘,帘上墨迹隐约,似有诗句流淌其间。纱帘随风轻扬,像一句未说完的诗,落在水波上,散成涟漪。她不说话,只是望着远处山峦,目光温柔得能化开秋水。这竹筏不是戏中道具,而是时光的渡船,载着古典的魂,漂在这片被山河眷顾的土地上。</p> <p class="ql-block">她抬起手臂,指尖轻触水面,一圈圈涟漪荡开,像是在与自然低语。竹筏旁挂着布帘,上面写着几行小字,风一吹,字迹便在光影里跳跃。她穿的是传统服饰,却不像是在演戏,倒像是本就属于这片山水的精灵。树林静立,水光潋滟,连空气都慢了下来。在这里,连动作都是诗,一抬手,一回眸,皆成意境。</p> <p class="ql-block">傍晚时分,暮色如烟,河面铺开一片深蓝,山影在远处若隐若现。我站在竹筏上,任它随水漂流,天地间仿佛只剩这一叶扁舟。没有喧嚣,没有催促,只有风拂过耳畔的轻响。卧龙茶馆的灯火还未亮起,但我知道,那光一定温暖,像老茶客手中的瓷杯,盛着岁月的沉香。</p> <p class="ql-block">她站在竹筏中央,一袭淡蓝长裙如水般垂落,手中酒杯映着远山。她仰望着,不知是在等一场晚霞,还是在敬一段过往。竹筏上的布帘写着字,风一吹,像是在吟诵。这不像是拍摄现场,倒像是某个被遗忘的节日,人们以山水为席,以清风为伴,举杯共醉秋光。</p> <p class="ql-block">她静静坐着,竹筏漂在碧绿的水上,垂柳拂过纱帘,轻轻扫过她的肩头。她穿着淡蓝衣裙,神情安宁,仿佛这一瞬便是永恒。轻纱随风舞动,像梦的边缘,触之即散。她不说话,也不动,只是存在,就让整个画面有了呼吸。在这里,连静默都是诗意的。</p> <p class="ql-block">竹筏上摆着小木桌,一把扇子随意搁在上面,像是主人刚起身离去。那人戴着斗笠,手持长篙,深色衣袍在风中微动。他不紧不慢地划着,动作沉稳,像在丈量时光。水面如镜,倒映着山、天、人,三者合一。这哪里是影视基地?分明是陶渊明笔下的桃源,藏在横风部落的深处,等有心人来寻。</p> <p class="ql-block">她倚在木桌上,头枕着手臂,蓝衣如湖水般静谧。油纸伞半开,停在船边,像一位沉默的守候者。湖面远处漂着小船,山影朦胧,她闭着眼,仿佛在听风,又仿佛在等一场梦醒。右上角“暖香醉秋”四字,恰如其分——这秋,不只是季节,是心境,是茶香氤氲后,那一缕不肯散去的温柔。</p> <p class="ql-block">她坐在竹筏上,手轻抚水面,神情宁静。小木桌依旧,扇子未动,远处山峦静默,天空是淡淡的蓝。她不说话,却让人觉得她与这山水早已相识千年。时间在这里停驻,不是因为刻意,而是因为太美,不忍前行。卧龙茶馆的意境,不在建筑,而在这一瞬的悠然。</p> <p class="ql-block">她站在湖边,手持油纸伞,蓝衣红伞,映着青山绿水。伞面微倾,像是在遮阳,又像是在与山水对话。她不走,也不语,只是站着,便成了一幅画。这画面没有剧本,却比任何台词都动人。横风部落的美,常常就藏在这样不经意的瞬间。</p> <p class="ql-block">她背对镜头,斗笠遮住面容,站在山间小径上。远处山峦起伏,蓝天如洗。她不回头,却让人觉得她正走向远方,也走向内心。风穿过林梢,吹动她的衣角,像一句未落笔的诗。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是过客,也可以是归人。</p> <p class="ql-block">她侧身而立,手持长杆,面向开阔的水面。山影在远处淡去,天地间一片静谧。她不划船,只是站着,仿佛在等什么,又仿佛什么都不等。这一刻的深远,不是靠镜头拉近,而是由心感知。卧龙茶馆的每一寸景,都在教人慢下来。</p> <p class="ql-block">三位女子同坐竹筏,白衣如雪,竹帘轻扬。一人持杆,一人沉思,一人侧首微笑。她们不说话,却像在用眼神交谈。左侧“女为山河过客”几字,道尽风骨。她们不是演员,而是山河的知音,乘一叶竹筏,走过秋水长天。</p> <p class="ql-block">竹筏上坐着几位游人,白布帘随风轻舞,他们穿着传统服饰,谈笑自若。河岸绿树成荫,山在远处静立。有人拍照,有人闭目听风。这不再是拍摄现场,而是一场真实的逃离——逃离城市,回归山水。卧龙茶馆的魅力,正在于此:它让人忘了自己是游客,只记得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我在卧龙茶馆内坐下,草帽搁在一旁,面前是整套茶具。墙上“卧龙茶馆”四字苍劲有力,旁有山水画相衬。我斟茶、闻香、啜饮,动作缓慢,心也静了。这里不卖快节奏,只卖一壶老茶的时间。茶烟袅袅,仿佛能看见古人的影子,在杯盏间低语。</p> <p class="ql-block">“凤贤居”牌匾高悬,红灯笼摇曳,几位游人在此合影。有人穿旗袍,有人戴草帽,笑容自然。蓝天白云下,传统与现代在此和解。他们不是在演戏,而是在生活——一种被文化浸润的生活。横风部落的每一处角落,都在提醒我们:传统,本就不该被供奉,而该被穿着、被使用、被热爱。</p> <p class="ql-block">我站在老木门前,手扶门框,红对联贴在两侧,福字正中,灯笼高挂。门牌号69,却无半分俗气,反倒透着烟火里的诗意。草帽遮阳,我望着门内,仿佛能听见茶香从深处飘来。这扇门,不只是场景,是通往另一种生活的入口。</p> <p class="ql-block">她站在同样的门前,红衣如火,长发随风。手扶木门,目光沉静。她不笑,却让人觉得温暖。红对联、红灯笼、红衣,不是为了喜庆,而是为了唤醒某种深藏的记忆——关于家,关于年节,关于我们曾如何诗意地栖居。</p> <p class="ql-block">她在茶园弯腰采茶,红裙在绿浪中格外醒目。蓝天白云下,山丘起伏,她不疾不徐,像在完成一场仪式。茶,是这片土地的魂,而她,是它的守护者。横风部落的每一口茶香,都来自这样的清晨与双手。</p> <p class="ql-block">花田里,三人自拍,红衣红巾,草帽墨镜,笑声仿佛能听见。他们不是在摆拍,而是在享受。传统服饰穿在身上,不是为了表演,而是为了快乐。花、风、山、笑,这才是文化最生动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古建筑内,红衣女子互动,一人拍照,一人整理装饰。墙上书法对联静静悬挂,她们的动作轻柔,像在呵护一段记忆。这里没有导演喊“开始”,只有生活自然流淌。传统,原来可以这么近,近到触手可及。</p> <p class="ql-block">河边,一男一女并立,手持长杖,浅色衣衫映着远山与城市天际线。传统与现代在此交汇,却不冲突。河水静静流过,像在见证:我们从未抛弃过去,只是带着它,走向未来。</p> <p class="ql-block">“武夷茶”招牌高挂,红灯笼喜庆,两位红衣女子立于门前,黑纹精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