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沪港名媛旗袍展

老虎

<p class="ql-block">第五届沪港名媛旗袍展,在上海图书馆展出。代表了中国服饰国粹,名媛的旗袍秀,展示了中国女性的婀娜多姿、妩媚动人的风采与服饰文化的传承,以及旗袍文化艺术的整个发展过程。开幕式那天,红底白字的展板在灯光下格外醒目,像一封寄往旧时光的请柬。我站在厅口,看工作人员轻轻调整花篮的角度,仿佛在为一段即将苏醒的历史整理衣襟。沪港名媛旗袍展,五个字沉甸甸地挂着,不只是展览的名头,更像是一场跨越百年的对话开场。</p> <p class="ql-block">一件黑底旗袍静静立在那里,白与浅绿的圆纹如月光洒在夜水上。它不张扬,却让人挪不开眼。背后是宋庆龄先生的照片,她目光沉静,仿佛仍在注视着这个她曾参与塑造的时代。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有些美不是为了惊艳,而是为了铭记。</p> <p class="ql-block">另一件旗袍色彩奔放,图案抽象得近乎现代画作。它站在“沪港名媛旗袍展”的背景前,像从时光隧道另一端走来的旅人。旁边的介绍写着温施惠珍女士的名字,我猜她一定是个敢于打破常规的人——旗袍本就不该只是温婉的代名词,它也能热烈、自由、充满想象力。</p> <p class="ql-block">三件旗袍并列而立:粉的娇柔,黑的沉静,红的张扬。它们身后挂着三张黑白照片,像是三个不同时代的回音。右侧墙上,温施惠珍女士的照片微微含笑。她曾穿行于沪港之间,用针线缝合两地的文化记忆。如今她的故事被挂在墙上,而她的审美,仍穿在这些不会说话的布料里。</p> <p class="ql-block">一件拼色旗袍闯入视线,粉、蓝、紫与黑交织成流动的旋律。它不像传统旗袍那样含蓄,倒像是把整个春天剪下来披在了身上。介绍里提到“沪港名媛”,我忽然觉得,这些女性从不只是被观赏的对象,她们是时代的裁缝,亲手剪裁出属于自己的轮廓。</p> <p class="ql-block">深红的旗袍缀着金纹,在黑色模特架上如火焰凝固。墙上的文字写着“张乐怡女士(1909-19”,名字戛然而止,像一段未写完的信。我盯着那未完成的年份,心想,或许有些人生本就不需要句点——她们的存在本身,已是永恒的惊叹号。</p> <p class="ql-block">红、白、金三件旗袍依次排开,像三封写给不同时代的情书。墙上姚翠棣与周静慧的名字静静躺着,一个生于民国初年,一个活到二十一世纪。她们隔着岁月对望,而旗袍是她们共同的语言。</p> <p class="ql-block">红色旗袍上的金纹在灯光下微微发亮,像被阳光吻过的河面。展墙写着“The 5th 沪港名媛旗袍展”,英文与中文并列,一如这场展览本身——既回望过去,也面向世界。两位穿着正装的女士照片并肩而立,她们的笑容里藏着某种共通的骄傲:那是属于独立、优雅、有故事的女性的神情。</p> <p class="ql-block">蓝旗袍上绣着蝴蝶,绿旗袍织满繁花。它们并肩挂着,像一对姐妹在午后花园里低语。墙上的老照片记录着她们的前世今生——那些穿旗袍赴宴、看戏、谈情、抗争的女子们。原来布料也能承载命运,针脚里藏着勇气。</p> <p class="ql-block">深蓝旗袍配白边,简洁得近乎肃穆。它背后是杨静娴校长的文字介绍,字字写着教育、坚守与远见。我忽然想到,这些穿旗袍的女子,许多也是执笔授课的人。她们的美不在脂粉,而在思想的光泽。</p> <p class="ql-block">浅色连衣裙旁,黄、蓝、红三件服装如调色盘般铺开。墙上的文字讲述杨静娴如何在动荡年代撑起一方教育天地。她的优雅不是装饰,而是风浪中仍能挺直的脊梁。这些衣服不只是衣裳,是她们走过岁月的证物。</p> <p class="ql-block">粉红旗袍上的刺绣细如发丝,连同玻璃罩里的高跟鞋,仿佛下一秒就会有人来穿上它,赴一场午后的茶会。张金芝梅女士的照片挂在旁边,笑容温婉却不失锋芒。我想,真正的名媛从不依附谁,她们本身就是光源。</p> <p class="ql-block">蓝底旗袍开满五彩花朵,领口袖口的装饰精致却不浮夸。它静静立着,像一位懂得收敛光芒的智者。高跟鞋在透明罩中等待,仿佛时间也舍不得让尘埃落上。</p> <p class="ql-block">红与绿两件旗袍相对而立,各自罩着玻璃展柜,鞋履相伴。墙上“Karina & Johnny”的合影笑意盈盈。爱情或许会老去,但某些瞬间被定格在布料里,就成了不褪色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展厅里,每件旗袍都配着专属的鞋。一位穿橙裙的女士驻足良久,她的影子被灯光拉得很长,像一条通往旧日的路。我悄悄放慢脚步,怕惊扰了这满室的静谧与回忆。</p> <p class="ql-block">黑底红花的旗袍配着红鞋,照片里八人合影,手持花束,喜气洋洋。那不是舞台,也不是电影片场,而是某个真实存在的婚礼或庆典。旗袍在这里不只是服饰,是情感的容器。</p> <p class="ql-block">白、淡紫、绿、银四件旗袍并列,刺绣如诗。墙上的照片记录着设计与试装的瞬间——原来每一道针脚,都曾有人反复斟酌。这些衣服不是被“展出”的,它们是被“讲述”的。</p> <p class="ql-block">绿、白、黑三件旗袍前,是香港BEN YEUNY时装公司的简介。传统与现代在这里没有对立,只有对话。旗袍仍是旗袍,但它也可以是时装,是艺术,是女性表达自我的方式。</p> <p class="ql-block">展厅宽敞,灯光柔和。参观者们或凝视,或拍照,或低声交谈。旗袍从红到粉,从繁复到极简,像一条流动的时间河。有人看得入神,仿佛在布料间看见了自己的影子。</p> <p class="ql-block">黑底旗袍上花卉怒放,肩头珠饰闪烁。它不复古,也不前卫,而是站在中间,温柔地连接两端。照片里那位穿相似旗袍的女子,眼神明亮,像在说:我既尊重传统,也不惧改变。</p> <p class="ql-block">黑、黄、黑三件旗袍错落有致,背景墙上人像与设计图交叠。一位参观者侧身凝望,她的轮廓被光勾勒出来,像一幅正在生成的新照片。展览不只是看过去,也是在照见自己。</p> <p class="ql-block">“ANQI CHANG”的海报下,红裙与红鞋静静陈列。那双鞋在玻璃罩中,像等待主人归来。集体照里的笑容依旧鲜活,仿佛只要音乐响起,她们就会重新走下照片,步入舞池。</p> <p class="ql-block">模特身上的旗袍各具风姿,墙上的照片讲述着它们的来处。从上海滩到维多利亚港,从民国闺秀到现代才女,旗袍的剪影里,站着一代代不肯被定义的女性。</p> <p class="ql-block">米白旗袍上,粉绿花卉悄然绽放,枝叶蜿蜒如心事。它不声不响,却让人看得心头柔软。有些美,不必喧哗,只需静静存在,就足以让时光驻足。</p> <p class="ql-block">第五届沪港名媛旗袍展</p><p class="ql-block">拍摄:老虎</p><p class="ql-block">视频:上海爷叔</p><p class="ql-block">编辑:老吴</p><p class="ql-block">文字:部分选自网络</p><p class="ql-block">音乐:邓丽君《月亮代表我的心》</p><p class="ql-block">日期:2025.10.0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