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鹿鼎记》第三回的回目是:</p><p class="ql-block"><b>无迹可寻羚挂角</b></p><p class="ql-block"><b>忘机相对鹤梳翎</b></p><p class="ql-block">对仗工稳。原诗没有查到。</p> <p class="ql-block">这两句借用了“羚挂角”和“鹤梳翎”这两个词,用来指代韦小宝和康熙比武的情节。“羚羊挂角”是韦小宝无意中蒙出来的,所以“无迹可寻”;“仙鹤梳翎”则是海老公教给他的大擒拿手第一招,使出来的时候韦小宝已经忘了很多,动作也不标准,所以是“忘机相对”。这两招都帮助韦小宝赢了康熙,算是比较难得。金庸先生这里有失误,因为后来“仙鹤梳翎”又变成了康熙所学小擒拿手的招式,韦小宝用来大拍马屁,结果拜康熙当了师父,这是后话了。不过如果在这里安在康熙的身上,也可以说是康熙暂时忘记了皇宫中勾心斗角的种种心机,和韦小宝痛痛快快的打上一场。</p> <p class="ql-block">其实,想必是金庸看到查慎行这两句诗,驰骋想像,化成两招武功,又演绎成这样一章有趣故事,真是天外之想。</p> <p class="ql-block">说书人胡思乱想、想编乱造的很多,只是谁能编得出,扬州妓院的一个小孩子,居然阴错阳差混入皇宫,潜伏下来,与同样是小孩子的皇帝打斗嬉玩,成为小友。这这这,有半点可能性吗?</p><p class="ql-block">皇宫的安保,都是白痴?</p> <p class="ql-block">不过金庸就这么写了。能怎么地。我们还从中发现一条宫廷定理:皇帝少年有爱,成长期身心健康,将来会成为有作为的大帝。反之,如果少小失爱,孤独成长,没有世事人情的历练,那么非性情变态不可。比如崇祯。</p> <p class="ql-block">“羚羊挂角”是个成语,和“无迹可求”连用。这又是出于古人的“想当然耳”,意思是羚羊晚上睡觉,怕被野兽吃掉,于是用角挂在树上。此情此景,谁见到过?只有AI可以拟想:</p> <p class="ql-block">“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是一个汉语成语,比喻意境超脱玄妙,不着形迹,多用于形容文学、艺术或处事方式中自然流畅、不留痕迹的境界。</p><p class="ql-block">宋代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提出“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将羚羊的习性升华为诗歌创作理论,强调优秀作品应如羚羊挂角般意境超脱,无法通过理性分析捕捉其雕琢痕迹。</p><p class="ql-block">我真。严羽解释什么叫“盛唐兴趣”,这词儿没法解释,他打了个形象化的比喻,叫作“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可惜,我还是理解不了。</p><p class="ql-block">大概是:好!真好!怎么个好法?讲不出来!可意会不可言传!羚羊挂角,无迹可求!</p><p class="ql-block">中国文化,一旦被逼问到绝路,就会给你这种不讲理,耍无赖的回答。</p><p class="ql-block">跟韦小宝急眼时也差不多。</p> <p class="ql-block">忘机相对鹤梳翎。这一句就情景如画。</p> <p class="ql-block">太极拳中有一式“白鹤亮翅”,康熙的武功出自武当,这招给他使用较好:</p> <p class="ql-block">韦小宝的武功出自少林……呜呼,少林武当的绝学,居然成了满清皇宫中太监太后的武学,不仅斯文扫地,武学也失去气节,卖身投靠异邦外族了,噫!《鹿鼎记》是个武学凋零、侠气沦落、人性酱化的的时代,韦小宝才能大行其道。啊也,这正是中华文化的大悲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