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0月7日,我们知青一行22人,参加农田活动,知青们相聚一起,庆丰收二大节日。清晨的阳和坡还带着露水的凉意,大院门口的三角彩旗在微风中轻轻摆动,像是在向我们招手。大家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有穿红外套的,有披格子裙的,还有人特意戴上了宽边草帽,仿佛回到了当年那个热火朝天的岁月。,”旁边堆着摘下的南瓜,透着浓浓的秋收气息。我们站在台阶上合影,有人坐着,有人站着,笑声像池塘边的柳枝一样轻轻荡开。</p> <p class="ql-block">饭后,几个老姐妹坐在石凳上晒太阳,聊着儿女、孙子,也聊着当年谁和谁悄悄递过纸条。有人掏出手机翻照片,指着说:“你看,那时候多瘦,现在可成了‘福相’了。”笑声里,没有炫耀,没有攀比,只有一种踏实的满足。</p> <p class="ql-block">下午,我们沿着小路散步。两旁是老砖房和垂柳,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地上,斑斑驳驳。几位老哥穿着红外套,走在土路上,背影轻快得像少年。有人忽然停下,扶了扶电动车上的草帽,回头喊:“快看这棵老树,咱们当年在这底下躲雨呢!”一句话,勾出一串回忆。</p> <p class="ql-block">树下,几位姐妹站在池塘边,伸手轻触垂柳的枝条。水面上波光粼粼,倒映着红裙与蓝衣,像一幅流动的画。有人轻声说:“这景儿,比城里公园还养眼。”是啊,这里没有喧嚣,只有风声、水声,和老友间絮絮的低语。</p> <p class="ql-block">傍晚时分,我们聚在石磨旁。那台老石磨还在,只是不再转动。有人轻轻抚摸着它,说:“这可是咱们当年磨豆子做豆腐的家伙。”旁边花丛开得正旺,蜜蜂嗡嗡,像是也在应和着这份宁静。</p> <p class="ql-block">天边泛起橙红,大院门口的灯笼一盏盏亮起来。我们围坐一圈,有人拿出二胡,拉起了《北国之春》。琴声悠扬,有人轻轻跟着哼,有人闭眼听着,仿佛时光就此停驻。</p> <p class="ql-block">这一日,我们不是在“回忆”青春,而是真真切切地“活”在了那段情谊里。阳和坡的风,吹过四十年,依旧温柔。知青大院的门,始终敞开着,等我们归来,等我们笑,等我们再喊一声:“老伙计,你还在这儿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