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这个国庆参加同学儿子的婚宴,婚宴刚散场,夫妻俩就对着账本唉声叹气。十几年的积蓄全填给了大儿子的婚礼,不够的部分借遍亲友,还背上了车贷房贷。"等老大站稳脚跟,还得接着拼老二的彩礼钱。"这句无奈的感慨,道尽了无数普通家庭的婚姻焦虑。彩礼,这个源自先秦"纳征"礼仪的传统习俗,曾是"两姓之好"的象征,承载着对新人的祝福与经济支持。而如今在许多地方,它早已异化为沉重的经济枷锁:从"三金"到"一动不动"(汽车与楼房),再到动辄十几万的现金彩礼、数万元的上车费、接车费,层层加码的要求将婚姻变成了精确计算的经济交易。</p> <p class="ql-block">“生儿子是建设银行,生女儿是招商银行"的戏谑说法,背后是无数家庭的辛酸现实。这种将子女物化的标签,不仅固化了"男出资源、女受供养"的传统性别分工,更折射出婚姻成本失衡带来的社会焦虑。有两个儿子的家庭被多重压力叠加,而独子家庭因未来分家顾虑,反而要承受更高的彩礼要价,形成了"越穷越要、越要越穷"的怪圈。为了凑齐彩礼,卖牛卖房、举债度日成为常态,更有极端案例中,父亲因日夜劳作凑彩礼突发心梗离世,恋人因天价彩礼被迫分手酿成悲剧。</p> <p class="ql-block"> 彩礼的重压并未在婚礼结束后消散,反而转化为更绵长的家庭负担。父母们带着一身债务重返工地,新婚夫妻在房贷车贷中挣扎,曾经的温情在柴米油盐与经济压力中消磨。那位朋友的境遇颇具代表性:婚后既要小心翼翼照料晚辈,又要为债务奔波,有了孙辈还要承担照料责任,所谓"天伦之乐"早已被生活重压稀释。当婚姻成为"全家举债"的起点,当婆媳关系被经济亏欠感扭曲,家庭的温情内核也随之变质。</p> <p class="ql-block">婚姻的真谛,从来不是财物的堆砌,而是两个灵魂的相守、两个家庭的互助。当"彩礼高了,日子就矮了"的道理被更多人知晓,当"男女共建小家"的新风尚取代"单方付出"的旧观念,当政策引导与观念重塑形成合力,彩礼才能卸下沉重的物质外壳,重拾祝福的本意。年轻人不必再为彩礼却步,父母们也无需为子女婚事耗尽半生。而"建设银行"与"招商银行"的戏言,终将成为记录一个时代焦虑的历史注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