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十月五日的夜,竟未沾半分秋凉,三十五度的热浪裹着晚风,仍迟迟不肯褪尽。节气早过白露,墙头镇的暑气却还浓得化不开,青石板被白日骄阳晒得留着余温,连檐角流云都似被烘得慢了脚步。唯有西二书房·砚农学社的古院,早早悬起红灯笼,暖光漫过青砖黛瓦,与天井中央缀着星光的现代舞台相映,竟让这燥热里,先添了几分雅致的盼头——“秋潮泊砚·诗归西沪”的雅集,正待开场。</p> 七点整,主持人雅心的声音穿过回廊,像一汪清泉打破院落的静谧。紧接着,二胡的绵长、琵琶的清脆、古筝的温润与笛子的悠扬齐齐响起,是《花好月圆》的调子。乐声绕着青砖黛瓦打转,落在观众手边的青瓷茶盏上,漾开细碎的光影。周丹琼、谢丽丽几位演奏者垂眸拨弦的模样,竟让人忘了这是现代舞台,只觉是古宅里藏着的民乐雅奏,时光都慢了半拍。 乐声未歇,丁玲颖已执稿而立,身后谢丽丽的琵琶换了轻柔的调子。“西沪港,棹歌摇醒水中诗”,一句吟诵出口,仿佛有晨光漫过西沪港的水面,渔舟泛波,棹声悠悠。琵琶声随诗句起伏,时而如流水轻淌,时而如渔歌婉转,台下人都静了,眼里似也盛着那片被诗唤醒的湖。 待诗声落,越剧的水袖便旋进了灯影里。欧美臻唱《相思曲》“阳光下东风暖”,唱腔温婉得像春日里的柳丝,一抬眼、一转身,都是江南女子的柔情,砚农学社乐队的伴奏衬得这份柔意更浓,台下不时响起轻轻的赞叹。这赞叹还没散,乐莲红与徐素梅又携《王老虎抢亲》的“寄闺”登场,俏皮的唱词、灵动的身段,瞬间把古院的气氛搅得热闹起来,老人们跟着哼,孩子们笑着看,传统戏曲的鲜活,就这般融进了每个人的笑意里。 笑声间,第一轮颁奖缓缓开启。当“海边江南·诗韵墙头”诗词楹联征集三等奖的名字从主持人嘴里读出,获奖者捧着证书登台时,台下的掌声里满是敬意——那些写满墙头风光、西沪情怀的文字,终于在这古院里寻到了知音。<br> 之后的时光,更像一场跨越古今的漫步。雅心亲自朗诵《楹联里的墙头》,贺海青的笛子声伴在侧,笛声绕着古巷、掠过仓岙湖、拂过西沙古道,让人仿佛跟着诗句踏遍了墙头的山山水水;<br> 潘莲菊唱京剧《杜鹃山》“家住安源”,字正腔圆的力道,又让传统戏曲多了几分豪迈; 周静唱《我家住象山》,现代的旋律裹着象山的海风,唱出了当代人对家乡的眷恋,台下不少人跟着轻轻打节拍。 二等奖、一等奖的颁奖穿插其间,每一次证书的传递,都是一次文化的接力。<div><br></div> 最后葛丹萍、周丹枫唱《追鱼》“观灯”,水袖翻飞间满是喜庆,待一曲终了,全体演员走上舞台,周静领唱《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词句响起时,古院的灯笼、舞台的灯光,还有台下人眼里的光,都融在了一起。 <br><div><br></div> 夜渐深,宾客渐散,古院里的诗韵、乐声、戏曲余味仍绕着飞檐流转,恰合此夜情致,作七律一首以记:<br>《七律·记墙头砚农雅集暨诗联颁奖》<br>西沪潮生泊砚香,墙头灯暖聚诗肠。<br>丝弦漫奏江南韵,越调轻吟岁月长。<br>联墨新裁凝秀色,贤才共领好秋光。<br>今宵不负千年约,再待明春续雅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