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也曾洞照过古今长夜的明灯,也曾听见过声彻人世的巨钟,心中未起多大的波澜。倒是这次6小时15公里的极速徒步,竟走进了距今1805年的秦汉时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0月2日,顶着35度高温肩背2 000毫升的水和食物,行走在秦汉阳山古道的石板路上时,心中除了有一份不期然的惊喜之外,更多的是充满感激与感恩。今人不见古时月,但却见古人所修之沆洼道渠驿路,古人所建之宏伟辽阔长城,古人所筑大漠寸草不生的魔鬼城,甚至惊艳全世界的金字塔。无疑这是送给后人的一种福份!在没有现代化机械时的古代,古人们到底是怎样把一块块巨石和泥块垒砌起来建成城墙或房屋的?甚至辅成道路的?至今仍是一个解不开的谜!当然即便是在现代,像对于湖南矮寨大桥这样的举世建筑杰作,如不是日日所见或参与建筑,哪怕是亲临现场看到如此宏阔桥身,我个人仍是无法想象到底是怎样一砖一石、一斤一两建成的巨作。更何况在千年之前的远古时代!</p> <p class="ql-block">一路就这样边酣畅淋漓地挪动脚步边思绪飞扬着穿越着时空。碰到有些地方仅容一人行走的窄径且需要让道时,一下子又把自己拉回到现代。随即低头又看到时而或被踩得发光的古石板,或穿越荒草丛生时不时被道旁满是竖着尖刺儿的容易粘在裤脚上的小植物所亲昵,就这样不停地切换自己有时真有有那么一小会儿愰惚分不清是古是今。这一段四公里石子儿土路有爬升有平缓但完全无树荫遮阳,一直到后面十几公里的山脊线上,几乎全程15公里暴晒。人啊,伤过了一次后就懂得了如何保护好自己。有了上次在阳江烂头岭被晒伤的经历后,这次我做足了防晒功课。能打伞的地方就打伞,不能的就戴防晒帽穿防晒衣,或长袖长裤,总之不要曝露皮肤在外。千万别如我之前小看了紫外线的强度,结果把自己的脖颈和手臂晒成了西瓜红至今仍在掉皮。应了一句俗语:真是晒炸了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行至一处荒田里,突遇三头悠哉游哉一点儿也不惧人的长嘴巴野猪,款款从杂草里向我们袭来,那眼神似乎要收买路钱似的。当时我们五人的登山杖都放在背包里还未拿出来使用,领队见状一个箭步抢上前用身子护着,让我们有惊无险地走过。还好不远处有一扇木栅栏,我们迅速通过之后顺手关住门,把野猪们关在了身后。想起前年,我一人爬香港太平山,在宽宽敞敞的水泥路上竟然也偶遇到了野猪。当时前后左右只我一人而且手无寸仗。可能是太多年大概40年未见野猪的原因,当时竟不知道害怕,还拿出手机偷拍了它,立马发在亲人群里,哥哥看后立即留言:“以后,你得小心点,千万别拿出手机对着它拍。它以为你会攻击它,说不定猛然上前咬你。”自那以后,我感到后怕。三年内,就碰到两次野猪,这真是走进了远古时代么?记得还是小时候七八岁时去外婆家的高山崇岭里看到过野猪。这次是在秦汉时期的荒山野岭碰到不奇怪。然而在人来人往的密集之香港不足400米高的山上公路边和麦理浩海边沙滩上皆有野猪出没,而且还听说拱破了露营者的帐篷好大几个洞。难道野猪们的野外生存环境恶劣到了吃不饱的地步?以至于半夜三更要来偷吃人类食粮的吗?还是人与动物真的和谐共存了?古时人少田地不仅没荒而且还开垦藏在大山深处的荒地种稻种庄稼。现今人多了N倍,田地却大面积的乃至整个山头全了无人烟荒芜不堪了。我们今天真的是远离了车水马龙甲壳虫蠕动的钢筋水泥之城市,而闯入了野猪生存区域的蛮荒丛林古代了吗?</p> <p class="ql-block">一路上仍是这样子的胡思乱想半信半疑。傍晚五点左右,一行人气喘吁吁地爬升到了我们此次徒步的心敬之山:广东清远莫六公山。“这山是为了纪念一位名叫莫六的少年。他勤劳善良,乐于为当地民众办实事。一次莫六为了帮助村民猎取食物,独自上山打猎,不幸受伤被困,最终冻死在山顶。村民为了纪念他,便在山顶修建了一座庙宇,命名为莫六殿,而这座山也因此被称为莫六公山。它是旗山山脉的余脉,海拔约1005米,与海拔1210米的旗山主峰文婆山遥遥相对,因此民间也形象地称它们为一公一婆,世代相依。”这段是摘抄网络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行走的意义在于不断探索自己所不知道的人外有人 天外有天的世界,不断探得更勾魂摄魄气势磅礴可吞人的美景,不断拜谒一个个曾经也如你我一样鲜活平凡而又伟大的肉身之人,所不同的是,他们作古千百年之后仍然活在人世间。“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隐居)者留其名”,对于莫六公来说,或许算不上圣贤,但一定是位受人尊敬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日黄昏,青山寂寂,我站在莫六公昔日所生、他年所供人瞻仰的一间孤零零的并无多少人走进去烧香的庙宇山脊背上,仰望对面文婆山及四周如小桂林之喀斯特地貌众山,脑海里蹦出的正是李太白的这句诗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