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唐河“庆双节”非遗展:北辰秋韵藏文脉,活态传承入寻常

罗小丫拒加微信拒私聊

<p class="ql-block">当国庆长假第七日的天光穿透连阴云层,洒向草木葱茏的唐河县北辰公园——这座见证过骑行赛事的活力、承载过研学童趣的城市绿肺,正迎来一场浸润千年底蕴的非遗盛宴。由唐河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文化馆主办的“庆双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既是“非遗四进”的生动延续,更是古城以160项省、市、县三级非遗为笔,在生态公园里写下的文化答卷。</p> <p class="ql-block">步入展区,饮食非遗的香气先声夺人。市级非遗“古唐飞天”野生红茶的传承人执壶煮茶,茶汤里翻滚着唐河山水的灵秀;牛记油茶的铁锅中,花生与芝麻在沸汤里交融,热雾氤氲间飘出几代人的味觉记忆;南阳老字号唐河桐蛋前,烤艺讲解与“年销千万枚”的产业成果相映,传统美味早已借“线上+线下”的翅膀飞向全国。更有空心挂面的银丝缠绕、郭滩烧鸡的油亮金黄、香酥麻花的脆响、古唐醇黄酒的醇厚,每一味都是唐河人用时光熬煮的生活智慧。</p> <p class="ql-block">转至传统美术与技艺展区,指尖匠心更令人叹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武永敏指尖翻飞,神话人物与国漫哪吒在面团上鲜活起来,改良的配方与文创礼盒,让面塑这门老手艺有了新“潮”向;2025年3月刚入选市级非遗的点翠技艺前,传承人拈起翠羽轻粘,指尖起落间,把传统工艺的精妙揉进了方寸之间。木上精雕的手工刻字,一刀一痕藏着匠人的专注;绣线婉转的唐河布艺,针脚里缝着旧时的家常;匠人持烙铁在布上游走,烫出的布雕画不仅抗褪色、防霉变,更藏着唐河人“慢工出细活”的性子;还有形态憨态的泥塑、葫芦上生花的烙画,每项技艺都是用岁月打磨的文化瑰宝。</p> <p class="ql-block">互动环节中,传承的火种正悄然传递。孩子们围在武永敏身边,捏面团、塑泥形,稚嫩的指尖触碰着古老技艺,眼里闪着好奇的光;游客们端着热油茶、品着野生茶,在温润的空气里与非遗对话,舌尖尝到的是记忆里的味道;老辈人围着传承人,忆往昔、问技艺,泛黄的记忆与鲜活的传承交织,一句“这手艺还记得”便勾连起半生时光。这“活态展示+互动体验”的模式,让非遗跳出展馆的玻璃展柜,成为可触、可感、可参与的生活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从省级面塑技艺的指尖生花,到市级点翠的翠羽流光,再到县级空心挂面的银丝缠绕——160项省、市、县三级非遗,早已把唐河的千年日子,织进了十大门类里。近些年,传习所的搭建让技艺有了“家”,老中青传承梯队的培养让匠心有了“继”,非遗与文旅、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让传统有了“新”,千年文脉就在这样的深耕里,焕发着勃勃生机。此次北辰公园的非遗展,恰是这份努力的集中检阅——在这片曾盛放百日菊与向日葵的土地上,让市民在假期里邂逅传统,让孩子在体验中爱上非遗,让唐河的文化根脉扎得更深、长得更茂。</p> <p class="ql-block">当暮色为北辰公园的绿廊镀上柔光,这场非遗展早已超越“活动”的范畴。它是阴云下唐河人对千年文明的深情回望,是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的温暖相拥,更是一座城市以文化为帆,驶向未来的铿锵宣言。在北辰公园的草木间,非遗不是陈列的“过去式”,而是正被孩子们捏在手里、被游客尝在嘴里的“现在时”——这唐河的文脉,从来都活着,且永远鲜活。</p> <p class="ql-block">照片来源:</p><p class="ql-block">县人大退休干部李中群老师</p><p class="ql-block">县文化馆郭荣梅馆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