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荷才露尖尖角

海懿

<p class="ql-block"> 湖北 翊欢</p> <p class="ql-block">  可读的专业那么多,经常有人问我文化成绩也不差为什么选择传媒专业!我来浅谈一下我对传媒专业的选择,其实多数还是来源于我成长过程中与影像和叙事一次又一次的连接。</p><p class="ql-block"> 我半岁那年父母用他们积攒了大半年的薪水购入了一台DV机,用于记录我的童年生活。但它不仅仅是一个记录工具,更是我认知世界的窗口。普通的生活以精彩的影像的形式保留我童年的时光,每一次的重复观看都会有着完全不同的体验。保留刹那的美好,是我初次感受到影像作为一种语言的魔力。</p><p class="ql-block"> 三岁开始我坚持学习芭蕾和钢琴,芭蕾教会我如何用身体进行视觉叙事,钢琴则让我理解了节奏与情绪的内在关联,它们共同塑造了我对艺术表达的最初感知。</p><p class="ql-block"> 初中时,我渴望成为一名艺考生,广泛阅读相关书籍,因父母的反对就暂时搁置,但那颗向往创作的种子已然深埋。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高中复读时期。在母亲的建议下,我抱着尝试的心态参加编导联考,令人意外的是别人花三年的功夫我却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拿下了全省第三全市第一的成绩。这个成绩于我而言,不是侥幸,而是一次关键的自我确认——它让我清晰地看到,我所热爱的、我所擅长的,正是通过视听语言进行创作与表达。至此,我不再视艺考为跳板,放弃了家门口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而是坚定地选择了背井离乡的浙媒的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踏上了专业的传媒学习之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大学里,当我沉浸在编导、拍摄与剪辑的世界中时,经常为了快速赶工熬到凌晨三点不觉得有半点疲惫,只有一种持续的兴奋与满足,这种体验让我确信,传媒是我所喜爱的。我将所学投入实践,运营的小红书账号获得了20万次点赞与收藏,这让我亲眼目睹了优质内容如何跨越网络,与成千上万的个体产生真实的情感共鸣。</p><p class="ql-block"> 从家庭DV的启蒙,到艺术学习的熏陶,从统考第一的确认,再到大学与新媒体实践的深化,这条线索清晰地指向一个终点:我渴望在传媒领域进行更深入、更系统的探索,这不仅是我兴趣的自然延伸,更是我能力与热情的展现。</p> <p class="ql-block">  大学里我最感兴趣的专业分支是Digital Media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数字媒体与文化传播)以及Creative Cultural Marketing(创意文化营销)。我深信,在当今这个由数字技术主导的时代,文化传播的方式正在被深刻重构。文化不再仅仅是存放在博物馆里的静态遗产,而是需要通过创新的数字媒介,将其转化为能够参与当代社会对话、引发公众共鸣的活态资源。我在浙江传媒学院主修影视摄影与制作,这套训练为我提供了理解文化传播的独特实践视角。通过Film Directing(编导)、Cinematography(摄影)和Post-ProductionEditing(后期剪辑)的专业学习,我掌握了将抽象文化符号转化为具象视听产品的能力。而我运营小红书账号并累计获得20万点赞的实践,则让我切身感受到了数字传播生态的运作机制。我体会到User Engagement(用户参与)、Community Building(社群构建)与Algorithm-driven Content Distribution(算法驱动的内容分发)如何共同影响文化内容的传播效能。这些经验促使我思考:数字时代的文化传播,是否不仅关乎“传递”,更在于“连接”与“共创”?我们是否可以通过Emotional Storytelling(情感化叙事)、Interactive Design(互动设计)与Transmedia Storytelling(跨媒介叙事)等方法,来增强文化符号的当代感染力与社会能见度?因此,我希望在研究生阶段,系统性地探索数字媒体、文化理论与营销策略的交叉领域。诸如Digital Ethnography(数字民族志)、Cultural Semiotics(文化符号学)与Participatory Culture(参与式文化)等理论,能帮助我理解社群如何在数字环境中诠释并重塑文化意义;而Creative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创意传播管理)与Content Strategy(内容策略)等实践性知识,则能够指导我如何有效策划和实施文化传播项目。我的目标不仅是解读文化现象,更是要成为一名兼具文化洞察力、技术运用能力与战略思维的文化传播者,能够在多元平台中推动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价值延伸。</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2023年3月-6月</span> 我在爱奇艺-《萌探探探案2024》节目组担任实习编剧的经历,充分锻炼了我的多项核心能力。我的主要职责之一是协助确立嘉宾的“人设”定位。为此,我需要分析大量嘉宾过往的影视作品和综艺表现,提炼其性格特质。</p><p class="ql-block"> 随后,我与艺人团队进行沟通,在会议中清晰阐述我提出的人设方案及其喜剧效果,并虚心听取对方的意见和顾虑,通过有效的磋商达成共识。例如,在为一位性格外向的演员设计角色时,我通过分析,提出了反差点,并通过与艺人团队耐心沟通,最终说服对方尝试,节目播出后该艺人的表现获得了观众的良好反响。</p> <p class="ql-block">  此外,综艺节目的脚本是一个涉及流程、游戏、对话的复杂系统。我需要协助主编剧组织和管理庞大的脚本素材库,确保不同版本脚本的更新与分发准确无误。在录制前夕,我负责核对最终版脚本中的游戏规则和时间节点,我将在现场堪景所作的标记与脚本的内容一一对应,确保每个环节都没有任何问题。我的细致确保了录制现场没有因脚本疏漏而出现中断。在节目策划会上,当导演团队提出一个初步想法时,我能够迅速将其落实为一个包含场景、人物互动和关键台词的情节段落,并寻找到合适的场景,为团队的进一步讨论提供坚实的文本基础,极大地提高了创意开发的效率。</p><p class="ql-block"> 是什么?”、“这个成功模式是否具备可复制的底层逻辑时?” 发现自己多数时候只能依赖于事后归因式的经验总结与行业直觉,而无法运用一套系统化的理论框架,对现象进行透彻的、具有学术深度的阐释与解构。所以我急需补齐我的理论短板,让我能更深入的明晰每一次的运营策划为什么能获得成功。出国深造正是我弥补这一“战略思维”缺口的关键。英国顶尖传媒院校的课程极度强调将实践与理论、数据分析与批判思维相结合。我将有机会学习媒体分析、战略品牌传播等理论课程,利用先进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去解构成功案例背后的传播规律。这将训练我形成一种从数据和文化洞察中提炼策略的能力,从而从一名优秀的执行者,向兼具创意执行力与战略策划力转变</p> <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2025年4月期间,我在杭州网易-网易云音乐公司实习,职位是视频拍摄及制作实习生。在工作中,我主要负责参与平台知名音乐人的采访及线下活动的视频拍摄与后期制作。在实习期间,我对于摄像与剪辑软件的运用更加的深入,学会了制作简单的动画效果。我独立剪辑完成的一条关于著名歌手的采访短片,在上线后一周内播放量突破5万,转发量过千,成为部门的“出圈”案例,获得了公司内部的通报表扬。这条视频成功地为该音乐人带来了数万名新粉丝,证明了其强大的传播效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工作中也难免遇到挫折,记得在一次重要的会议活动拍摄中。由于现场环境嘈杂且网络信号差,我们无法与后方团队进行实时沟通,导致部分关键镜头的构图和内容捕捉与后期团队的预设需求出现了偏差。回公司进行后期制作时,我发现素材与最初的策划案存在脱节,叙事线索不清晰。</p><p class="ql-block"> 我立即采取了以下行动:首先,我进行了问题分析,明确是前期沟通不畅导致的素材方向性偏差。接着,我主动与项目经理和资深编导沟通,坦诚地说明了情况,并提出我的解决方案:放弃原定叙事框架,转而从海量素材中挖掘音乐人真实、鲜活的幕后瞬间,构建一个更侧重于“情感共鸣”与“现场沉浸感”的新故事线。然后,我利用我在校期间磨练出的快速剪辑能力,赶制了一个3分钟的粗剪版本,并配以临时音乐,用于向团队直观展示新思路的可行性。我的方案最终被采纳,修改后的成片因其真实感和感染力,获得了音乐人本人和用户的一致好评。获得了音乐人本人和用户的一致好评。</p><p class="ql-block">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专业的传媒工作者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灵活应变、主动沟通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  我在网易云音乐与爱奇艺的实习经历,让我在专业技能的磨练上获益良多,却也清晰地暴露了我知识体系中的一个关键缺口。当我在网易云音乐成功打造出播放量破十万的短视频内容,或在爱奇艺参与制作的热门综艺获得市场认可时,我能够精准地复述出执行过程中的每个技术细节——从镜头语言的运用到剪辑节奏的把控,从脚本创意的萌发到现场拍摄的协调。然而,当被问及更深层次的问题:“这个内容为何能够引发如此广泛的共鸣?”、“其传播背后的社会文化动因是什么?”、“这个成功模式是否具备可复制的底层逻辑时?” 发现自己多数时候只能依赖于事后归因式的经验总结与行业直觉,而无法运用一套系统化的理论框架,对现象进行透彻的、具有学术深度的阐释与解构。所以我急需补齐我的理论短板,让我能更深入的明晰每一次的运营策划为什么能获得成功。所以我就向往要出国深造,出国深造可以弥补这一“战略思维”缺口的关键。我在相关媒介了解到英国顶尖传媒院校的课程极度强调将实践与理论、数据分析与批判思维相结合。我将有机会学习媒体分析、战略品牌传播等理论课程,利用先进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去解构成功案例背后的传播规律。这将训练我形成一种从数据和文化洞察中提炼策略的能力,从而从一名优秀的执行者,向兼具创意执行力与战略策划力转变。</p> <p class="ql-block">  当今时代,新媒体与文化传播极其依赖影像,在小红书、抖音等新媒体软件上,优质的图片和视频更容易获得大家的关注。</p><p class="ql-block"> 在本科的学习中,我对于影像的拍摄与制作有着深入的学习,这将有助于我在数字媒体与文化传播中有更好的审美与制作水平。在专业知识层面,我通过《影视导演艺术》、《视听语言》等核心课程,系统掌握了视觉叙事的理论框架。我深入理解了镜头语言、场面调度和蒙太奇如何共同作用于情感传递与意义建构。同时,《新媒体艺术概论》等课程为我提供了批判性分析媒体现象的视角。在研究方法上,我的毕业设计及多个课程项目是绝佳的实践。在为探讨我的毕业短片是关于“当代女性的困境与突破”,以个例印证群体的短片创作中,我运用了案例研究与内容分析的方法,对同类题材的优秀作品进行叙事结构与符号系统的解构。</p><p class="ql-block"> 同时,在运营个人社交媒体账号时,我通过平台后台数据进行用户画像与简单的数据可视化,分析内容互动率与传播路径,这培养了我将定量分析与定性洞察相结合的初步研究能力。在计算机软件技能方面,我具备了高水平的实操能力。我精通Adobe Premiere Pro用于高效剪辑与叙事节奏把控,熟练运用DaVinci Resolve进行调色,使用After Effects制作动态图形与视觉特效,并能利用Photoshop独立完成平面视觉设计。这套技术使我能够胜任从前期策划到后期成品的全流程高质量内容生产。</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担任导演和编剧</span>《织梦的包》获得了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三等奖。这是一次至关重要的实践。这个为某箱包品牌创作的广告短片项目,不仅最终获奖,更完整地展现了从研究洞察到创意执行的综合能力。项目的灵感源于一次深刻的阅读体验。</p><p class="ql-block"> 黄国平博士的论文致谢以其真挚的情感力量与社会共鸣深深触动了我。我意识到,一个优秀的品牌叙事不应停留在产品功能的简单展示,而应植根于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情感土壤。为此,我进行了一系列系统的研究准备工作。我运用案例研究方法,分析了多个以“奋斗”与“亲情”为主题的成功广告,解构其情感传递的路径;同时通过受众分析,深入了解目标群体的情感需求,确立了“陪伴”与“实现承诺”为核心的情感基调。</p><p class="ql-block">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面临的核心挑战是如何将抽象的精神,转化为一个真实可感、且能与品牌价值自然融合的视觉故事。最初的剧本容易陷入单一的“悲情叙事”,与品牌希望传递的积极、温暖的调性存在差距。通过反复的内容分析与团队讨论,我创造性地构建了一套叙事符号系统:“铁轨”象征着对远方的渴望与人生的旅程,“箱包”则是承载梦想与承诺的实体,而“带奶奶去旅行”的情节转折,则将个人的奋斗升华为了亲情的反哺与共同的成长。这一基于研究的设计,巧妙地使产品从“工具”转变为“情感信物”,其“坚固”与“能装”的使用价值在“承载爱与梦想”的情感价值中得到了自然的展现。</p><p class="ql-block"> 最终,这个从严谨研究中孵化出的故事——一个女孩通过奋斗,用奖学金购买箱包并带着抚育她成长的奶奶共同去看世界——打动了评委与观众。这个项目的成功,验证了我将学术洞察与创造性叙事相结合的能力。它证明了我并非简单地依赖灵感,而是能够主动地从社会文化脉络中寻找议题,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深度挖掘与验证,并最终完成从理论到实践、从情感到故事的完整转化。这种系统性的研究思维与执行能力,是我在未来研究生阶段致力于深入探索数字媒体与文化传播领域的重要基石。</p> <p class="ql-block">  在校期间,我在2024年6月-2025年6月期间成为了校级社团——浙传视频的总负责人。主要负责社团的全年战略规划、活动策划与执行、项目统筹管理、对外推广及团队建设。</p><p class="ql-block"> 我上任后将社团进行改制,将社团从松散的兴趣组织,重组为设有导演、编剧、摄影、后期、宣发等职能分明的模拟公司。在任期内,我策划并落地了超过20场活动。以我主导的“2025全国高校影视作品交流展映”为例,我作为总策划与总导演,全程负责从选题定位、资金筹措、团队组建到成片输出的全流程。</p><p class="ql-block"> 过程中,我们遇到的最大挑战是创意发散导致执行困难。我引导团队使用思维导图)进行头脑风暴,并用“故事地图”的方法收敛创意,确保每个想法都具备可执行性,极大地提升了项目的专业度与效率。我负责设定清晰的愿景与里程碑,然后将执行权下放给各小组负责人。在一次与本地音乐人的合作拍摄中,原定外景因突发天气无法使用。我迅速启动备用方案,一方面协调校内摄影棚资源,另一方面带领编剧组连夜调整剧本,将不利条件转化为创作优势,最终作品效果远超预期。这次经历充分锻炼了我的危机处理(Crisis Management)、资源协调(Resource Coordination)和团队激励(Team Motivation)能力。 </p><p class="ql-block"> 在我任职期间,社团产出的作品质量显著提升,在第十届浙江省大学生新闻节、 2025全国高校影视作品交流展映等比赛中屡获佳绩。社团成员从30人增长至80人,成为校内十分具有影响力的传媒类社团。指导老师评价我“具备出色的项目统筹能力和将创意落地的执行力”。这段经历让我从一名创作者成长为一名管理者,深刻理解了从创意诞生到项目落地的全过程,这与我未来在文化创意产业中担任策划与管理角色的职业规划高度契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坚信,一个优秀的传媒人,不仅需要专业技能,更需要对社会和人的深刻洞察与关怀。</p><p class="ql-block"> 世界上赚取钱财的核心在于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并围绕此展开价值创造,而媒体营销即是借助互联网平台,通过对人心的洞察,采取相应的运营策略创造价值。</p><p class="ql-block"> 除了专业领域的投入,我长期保持着广泛阅读兴趣,这让我在内容创作时,总能尝试去理解现象背后更深层的社会动因和人性逻辑。</p><p class="ql-block"> 同时,我从小学习书法、芭蕾和钢琴的经历,不仅赋予了我审美的眼光,更锤炼了我的毅力与专注力。我相信,这种由内而外的人文艺术素养,与我的专业技术能力相结合,将使我成为一个更具同理心、创造力和文化厚度的传媒工作者。我渴望在学术的殿堂里,将这些特质与系统的学术训练融合,最终实现用媒体连接世界、温暖人心的个人价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