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1382年病危中的马皇后</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马皇后,本名马秀英,明太祖朱元璋的结发妻子。她的逝世不仅是朱元璋个人失去挚爱,更是大明王朝早期政治生态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其临终遗言,是她一生仁德与智慧的最终凝结,也是她对朱元璋及其创建的王朝最后的、也是最深切的劝谏。</p><p class="ql-block"> 马皇后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八月病重。当时,朱元璋及群臣心急如焚,广求名医,祷祀山川,希望能挽回她的生命。然而,马皇后在生命最后时刻的言行,展现出了超凡的理智与仁爱。其临终核心谏语归纳有二: 一、拒医拒祷,仁心恤下。这是她临终前最为让人称道的行为。当朱元璋执意要召集天下名医为她诊治时,马皇后说出了那段流传千古的话:“死生,命也,祷祀何益!且医何能活人!使服药不效,得毋以妾故而罪诸医乎?”这段话包含三层深意,非常感人,如“死生,命也”,她坦然接受自然规律,反对劳民伤财、虚无缥缈的祈祷祭祀,体现了古人理性的生死观。这里对医术局限的清醒认识,“医何能活人”,并非否定所有医生,而是深知自己病入膏肓,药石无灵,不愿做无谓的挣扎。她深知丈夫朱元璋性情暴烈,如果太医们尽力救治却依然无回天之术,盛怒之下的朱元璋极有可能迁怒并处死这些太医。她宁愿放弃可能的生机,也不愿因自己而连累无辜之人。 这种我不杀伯仁的担忧,将她的仁德推向了极致。二、政治遗言深谋远虑。在生命最后的清醒时刻,马皇后对朱元璋进行了一番政治嘱托,其内容散见于《明史》、《明实录》等史料,今可归纳为以下几个要点: 首先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皆贤,臣民得所。求贤纳谏,慎终如始是她对朱元璋最核心的劝告。她深知开国不易,守成更难。朱元璋在创业时期能够虚心听取意见,但建国后猜忌心日重,屡兴大狱。马皇后希望他能像开始时一样,始终信任和重用贤才,听取逆耳忠言。她尤其关心那些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曾多次在朱元璋盛怒时为他们说情。她的离去,使得朝中少了一位能缓冲朱元璋戾气、庇护功臣的安全阀。其次严防外戚涉权,杜绝朝中后患。马皇后常说: 妾与陛下起贫贱,至今日。恒恐骄纵生于奢侈,危亡起于细微,故愿得贤人共理天下。又告之曰:勿令外戚预国政。这是极具历史远见的一点。她以汉、唐等朝的覆辙为鉴,主动要求限制自己娘家人的权力。她强调,正是因为从贫贱中起家,才更要警惕奢侈和骄纵。她不仅不让朱元璋封赏马家子弟高官厚禄,甚至在临终前明确告诫,坚决不允许外戚干预朝政。这一遗训为整个明朝的后妃不得干政和抑制外戚的政治传统奠定了基石。最后劝谏丈夫,关心民瘼,仁政为本。 马皇后一生简朴,即便身为皇后,仍亲自纺织、旧衣缝补。她时常劝谏朱元璋:法屡更必弊,法弊则奸生;民数扰必困,民困则乱生。她临终前,仍念念不忘百姓的安宁,希望朱元璋能施行仁政,让臣民得所。马皇后之死,对朱元璋是毁灭性的打击。这位铁血帝王在葬礼上恸哭不已,此后终身未再立后。马皇后生前居住的宫殿,他也保持原样,以寄哀思。在情感上,他失去了唯一能真正理解他、安抚他的伴侣;在政治上,他失去了最重要的谏言者。马皇后死后被谥为“孝慈贞化哲顺仁徽成天育圣至德高皇后”,简称“孝慈高皇后”。这个仁字,精准地概括了她的一生。她的形象成为后世帝后乃至所有女性的道德楷模。整个明朝,几乎没有出现汉、唐那样权倾朝野的外戚集团,这与马皇后立下的规矩有直接关系。她树立的贤德、不干政(或良性辅政)的形象,为后来的明代后妃所效仿。</p><p class="ql-block"> 总之,马皇后的临终遗言,是她一生智慧的顶峰。它不仅仅是一位妻子对丈夫的告别,更是一位深具远见的政治家对王朝命运的终极关怀。她以超越个人生死的仁爱与理智,试图为大明王朝锚定“贤人政治”、“抑制外戚”、“仁政爱民”的航向。她的逝去,让她的遗言显得尤为珍贵和悲怆,也让她一代贤后的美名,历经六百年而愈发璀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