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川行记:在历史褶皱中触摸家国心跳

笨笨

当车轮经过中朝边境公路的铁丝网时,我忽然听见防川在风中低语。这片距离日本海仅15公里的弹丸之地,承载着千年海上丝路的荣光,也铭刻着近代百年屈辱的裂痕。 登上64.8米高的龙虎阁,仿古式塔尖刺破云层。第11层观景台外,图们江如一条蓝色绸带,将中俄朝三国分割成不同的时空。朝鲜的铁路桥锈迹斑斑,俄罗斯的哨塔闪着冷光,而中国这侧的五星红旗正在25级台阶的东方第一哨所上猎猎飘扬。<div> 站在龙虎阁11层的观景台上,图们江的波涛正裹挟着历史的呜咽,将我的思绪卷入时光的漩涡。</div> 洋馆坪路堤上的"0号哨所"堪称建筑奇观——这座延伸至图们江中的混凝土堤坝,既是天然界河,又是人工防线。2024年军事演习数据显示,哨所配备的智能监控系统可360°覆盖12公里边境线,红外热成像设备识别精度达±0.3℃。 站在吴大澂亲题的"龙虎"石刻前,我触摸着1.38米高的花岗岩上那两个遒劲大字。1886年那个雪夜,这位钦差大臣在防川边防营帐中挥毫写下"龙蟠虎踞",用金石学家的笔锋将卫国决心刻进岩石。石刻旁的洋馆坪路堤仅8米宽,这条用青石填江筑成的"天下第一堤",曾是中国最狭窄的领土。1957年洪水冲断堤坝时,防川村民不得不借道苏联才能回到祖国,这段历史成为边疆人民心中永远的痛。 穿过圈河口岸的圈口国门时,这座2012年落成的钢铁巨构在秋阳下泛着冷冽的光。国门主体高22.5米,横跨中朝铁路,门楣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七个鎏金大字熠熠生辉。但鲜为人知的是,这座现代国门矗立之地,曾是近代中国边疆命运转折的见证者。<div> 圈河口岸自古便是中朝贸易的重要通道。唐代,这里已是渤海国通往日本的"日本道"起点;明清时期,通过圈河的"豆满江渡口",中国的丝绸、茶叶与朝鲜的人参、皮毛在此交易。然而,1860年《北京条约》的签订,彻底改变了这片土地的命运。沙俄通过不平等条约强占中国东北10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后,将侵略的触角伸向圈河地区。原本的民间贸易通道逐渐被俄军控制,成为其向中国东北腹地渗透的咽喉要道。</div><div> 19世纪末,沙俄在圈河一带修筑军事设施,设立关卡,对中国商民横征暴敛。据《珲春县志》记载,俄方曾以"防疫"为由,强行封锁圈河通道,导致大量中国商货积压腐烂,民不聊生。这一时期的圈河,成为列强侵略的缩影——传统边贸的繁荣被殖民统治的阴霾所取代。</div> 穿过圈河口岸的国门时,119号界碑在秋阳下泛着冷冽的光。这座2009年重修的中朝界碑,底座刻着"图们江沿线口岸最后一块界碑"的字样。导游说,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沙俄趁火打劫,将原本应立在图们江口20华里的"土字牌"偷偷挪至46华里外的沙草峰。那时的界碑是木制的,经不住东北的风雪,更经不住侵略者的铁蹄——俄军曾用马匹驮着界碑不断西移,硬生生从中国版图上啃下327平方公里土地。 在防川村东南的土字牌前,1.44米高的花岗岩碑身布满岁月侵蚀的痕迹。碑身左侧俄文、右侧满汉文并立,记录着清廷"以史证权"的智慧。光绪十二年(1886年)的刻痕依然清晰,俄文"T"字与中文"土字牌"三字隔江相望。 1886年春,51岁的吴大澂以钦差大臣身份赴珲春勘界。这个苏州来的金石学家,在谈判桌上与沙俄代表拍案而起:"依照《中俄瑷珲条约》,土字牌当立图们江口二十华里处!"当俄方代表狡辩时,他掏出自己绘制的《皇华纪程图》,用精准的地理数据让侵略者哑口无言。最终,这座界碑被重新立在距江口20华里的正确位置,中国船只的出海权得以保留。 吴大澂的功绩不仅在于争回界碑,更在于他通过勘界确立了中国对图们江出海权的法理依据。他在《皇华纪程图》中详细标注了江口航道、岛屿分布,为后世维护海洋权益提供了珍贵史料。这位金石学家用文人的笔与武将的胆,在边疆刻下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当阳光将图们江染成血色时,我站在龙虎阁的"一眼望三国"观景台。脚下是1990年中国船队时隔52年重返日本海的航道,远处是俄罗斯扎鲁比诺港的起重机,更远处是日本新潟港的灯塔。根据2024年中俄朝达成的协议,三国将联合疏浚图们江航道,这个消息让防川的渔民彻夜难眠——他们祖祖辈辈被阻断的出海梦,终于要照进现实。<br> "当年吴大人争回的出海权,我们等了134年。"防川村支书指着规划图上的深水港码头说。2025年春天,这里将开工建设可停靠5000吨级货轮的码头,图们江入海口将重新响起中国商船的汽笛。根据《中俄朝图们江经济合作发展规划》,三国将在航道疏浚、港口建设、物流通关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打造东北亚新的经济增长极。<br> 在龙虎阁的国防教育馆里,小朋友摆着正步的姿势。他身后的电子屏正播放着三国联合勘测船队的实时画面。屏幕上,中俄朝三国的勘测船并排航行,激光雷达扫描着江底的水文数据——这一场景,与百年前吴大澂用罗盘测量界碑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昭示着科技赋能下的边疆治理新模式。 龙虎阁上的祈福墙上,年轻人正把祈福牌挂上去。<div>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防川的故事给予我们深刻启示:边疆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海洋权益是民族复兴的命脉。从吴大澂勘界到新时代图们江开发,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开拓,中华民族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深海。当我们铭记历史时,不仅是为了缅怀先烈,更是为了警醒未来——唯有强大,方能守护家园;唯有开放,方能赢得尊严。</div> 离开景区时,晚风送来《松花江上》的旋律。回望龙虎阁顶的五星红旗与圈口国门交相辉映,我突然明白:防川的15公里,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出海口,更是一个民族从屈辱到奋起的时空坐标。当未来的货轮从这里驶向日本海时,吴大澂们用鲜血守护的疆土,终将化作连接世界的桥梁。<br> 此刻,图们江的波涛依然在诉说,而防川的星空下,一个新的故事正在破晓。<div> 防川的震撼,在于它用1平方公里的土地浓缩了5000公里的历史纵深。当龙虎阁的青铜钟声与图们江的潮汐共鸣,当界碑的冷峻线条与国门的鼎形结构对话,我们终将理解:所谓"国门",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分隔,更是文明韧性的见证——在这里,每一粒江沙都镌刻着主权,每一缕海风都传递着对话,而龙虎阁的飞檐,永远指向开放的未来。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