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峡 风陵渡 潼关25.10.7

宏忠

<p class="ql-block">  韶山峡,峡谷长4.5公里,位于海拔1600米的韶山脚下,属典型的叠层石英沙岩丹霞地貌,谷内全程红色石英砂岩,奇石林立,陡壁千仞;古树参天、清凉幽邃,鸟语花香,潭瀑涟涟,空气清新,泌人心脾。目前在谷内保护性开发30多处景点,最著名景观为一线天,"两吻唇边,一脉紧相连"。看蝴蝶戏水,听空山鸟语。韶山峡优美的山水风光,宛如一幅幅绝美的天然壁画。峡谷植被茂密,青翠环抱,负氧离子含量较高,堪称"天然氧吧"。暑期谷内平均温度19-23℃,山林巍峨、飞瀑流泉、美仑美奂,是消夏避暑、休养生息的生态旅游胜地。</p> <p class="ql-block">  峡谷入口宽2米,传说老龙守谷之处,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为此古代朝政官员常进入养生度假,卫兵在此守护。</p> <p class="ql-block">  风陵渡正处于黄河东转的拐角,是山西、陕西、河南三省的交通要塞,跨华北、西北、华中三大地区之界。自古以来就是黄河上最大的渡口。其名字是因附近的风后陵而取的。相传黄帝六相之一的风后,与蚩尤作战被杀,埋葬在这里,后来建有风后陵。风后陵,在赵村东南,高二米余,周围30米,故称风陵关。因唐代圣历元年(689)在此置关,又称风陵津,是黄河南泄转而东流之地。津即渡口,所以后称风陵渡。明清时在此设巡检司和船政司,管理防守和运输事宜。这处“鸡鸣一声听三省”的渡口,历史上一直以摆船渡河,来连接陕豫二省。正是“挽输今正急,忙煞渡头部”。而今,一座铁路大桥将南同蒲路和陇海路连接在一起,把黄河天堑变为通途。1500米长的黄河大桥飞跨南北两岸,连接三省人民。凤凰咀上的引黄电灌站,吞波吐浪,灌溉着万顷良田。登临河岸边的凤凰嘴上,远眺潼关,太华、崤函历历在目,脚下黄河波浪滔滔,气势雄伟。</p> <p class="ql-block">  风陵渡点心有着上千年的传统历史,属当地味道非常浓郁的地方特产;传统的糕点全国到处都有,南方人叫作“南式细点”,陕西关中一带叫作“水晶饼”,芮城县一带叫作“翻毛酥”,宫廷里叫作“早点”,风陵渡人把它叫作“点心”。</p> <p class="ql-block">  潼关县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东端,是渭南市下辖县,地处秦、晋、豫三省交界,为关中地区的东大门。地势险要,外有黄河,内有华山,是古代著名的军事重镇,如今以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吸引游客。潼关地势险要,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是古代著名的军事重镇,为兵家必争之地。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秦以来,这里发生过许多重要战役。潼关历史悠久,商称桃林,周称渭汭,春秋为桃林塞。西汉始设船司空衙门,后更名为船司空县。历经多次行政区划调整,最终在1988年设立桐峪镇,2013年调整为6个镇,目前辖城关街道、太要镇、秦东镇、代字营镇、桐峪镇,共18个行政村、10个社区。</p> <p class="ql-block">  潼关古渡古称风陵津,或风陵渡,自古以来便是秦晋豫三省通衢之地,东西的水陆航运,各类物资货运集散于此,为黄河上最大的古渡口。在中国现代史上,特别是战火纷飞的年代,潼关古渡成为举世闻名的红色通道和坚强的红色堡垒,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抗日战争中,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民族危亡时刻,几渡黄河,不辱使命;陕军北渡黄河,血战中条山,粉碎日军进入关中、占领西北,进攻西南大后方的企图;潼关军民誓死保卫黄河,守住了古渡沿线,打退了日军的进攻。解放战争中,十八兵团挺进大西北,刚诞生的潼关人民政府组织民众,出色完成了接送大军渡河的伟大使命。潼关古渡还留下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的身影,留下中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先生的足迹。这些红色记忆汇聚成黄河一样奔流涌动的精神血脉,在潼关古渡史上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 听黄河古渡涛声阵阵,忆千年古关不朽传奇。参观"潼关古渡红色记忆馆",既是对革命先辈丰功伟绩的缅怀和纪念,也是对延安精神的传承,更是对后人学习和发扬先烈们崇高品格的激励与鞭策。我们要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发扬斗争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建设更加美好的新潼关,为建设繁荣富强的祖国而努力奋斗。</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总理</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