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苏州第十中学是我的母校,它是一所建在清代织造署遗址上的中学学府,织造府遗址对外开放,通过预约可以入内参观。10月5日是我离校走向社会的55周年纪念日,通过预约我踏进了久违的校园。</p><p class="ql-block">跨进十中校门,便步入了一段凝固的历史。青砖黛瓦、曲径通幽,这里的一草一木都生长于苏州织造署的旧址之上。这里曾是清康熙、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的行宫,《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在此执掌江宁织造。我所走过的每一步,都可能与历史的烟云重叠。</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织造署用于消防的水缸。</p> <p class="ql-block">1906年创办的“振华女子中学”承载着王谢长达等先贤“振兴中华”的教育理念。蔡元培、竺可桢等名家曾在此讲学;费孝通、何泽慧、李政道等巨擘曾在此求学。</p> <p class="ql-block">往届校友在母校立牌“百年树人”。</p> <p class="ql-block">多祉轩:民国年间重建,尚存清《重建苏州织造署记碑》等碑刻5方。</p> <p class="ql-block">振华堂于振华女中时期建立,1937年30周年校庆时落成。“振华堂”三字出自清书法家伊秉绶之手。</p> <p class="ql-block">振华女学校创办人王谢长达太夫人纪念塔“伟绩长留”</p> <p class="ql-block">王季玉校长接过母亲王谢长达未竞的“振兴”理想,将振华发展为完整的女子中小学,一生未婚。先生说:“我已嫁给了振华”。</p> <p class="ql-block">凝怀亭,1937年由丁丑级毕业生建,亭名由织造署故址凝怀室而得,取“凝聚对母校的怀念”之意。</p> <p class="ql-block">当年我在校读书时,这棵老榆树就陪伴着我。</p> <p class="ql-block">瑞云峰与苏州留园冠云峰、杭州花圃绉云峰、上海豫园玉玲珑被称为“江南四大奇石”。瑞云峰踞江南“四大奇石”之首,早在1957年瑞云峰就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此石形若半月,皱、透、漏、玲珑多姿,峰高5. 12米、宽3.25米 、厚1.3米,为宋徽宗“花石纲”遗留物。</p> <p class="ql-block">瑞云峰前的长达图书馆以王谢长达先生冠名。在那个特殊年代,我在校时里面很多图书都处在封存状态。其门额由蔡元培先生书写,目前是学校校史文物的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当年想方设法进到图书馆偷看被封存的各种名著,我与图书馆有不解之缘,55年后在图书馆前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走向十中施教区域。</p> <p class="ql-block">当年我们的校园生活就在这幢红楼里 ,55年前的今天,我们从红楼里出来,走出校门走向社会……</p> <p class="ql-block">母校一刻也没忘记在这诗意般校园里求学过的学子,建造起闻道廊,将振华女中建校以来直至如今苏州第十中学所有学子的名字镌刻在墙上!母校记着学子,我永远的母校!</p> <p class="ql-block">找到了自己的名字,在那个年代我们班级实行部队连排编制,我所在班级为:六连三排!</p> <p class="ql-block">不同年代、各届毕业生在母校留下的纪念石刻。</p> <p class="ql-block">一九三二年,由𡈼申级毕业生给母校留下紫藤架石刻。</p> <p class="ql-block">己巳亭,1929年由己巳级毕业生建造,亭中碑文有己巳级学生陈浣华撰文。</p> <p class="ql-block">蔡元培先生塑像</p> <p class="ql-block">何泽慧,中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从外祖母创办的苏州振华女校高中毕业,是我们优秀并值得尊敬的校友。为纪念她,此楼得名“泽慧楼”。</p> <p class="ql-block">明代大学士王鏊,24岁时连中解元、会元、探花,一时盛名天下。为了纪念他,以“王鏊”命名此楼。</p> <p class="ql-block">御码头是现在所建,当年织造署的丝织品运输和康熙、乾隆皇帝是否从这里驾到就不得而知了!</p> <p class="ql-block">从苏州织造署到振华女中再到如今的苏州第十中学,时光为这片土地刻下了深深浅浅的辙印。<span style="font-size:18px;">重游母校,母校里的一草一木都是故事,</span>母校充满诗意,是“最中国的学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