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一座应“运”而生的城市

宋宜宏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山东省临清市,这座位于山东省西北部的历史文化名城,其命运与京杭大运河紧密相连。1400多年前,隋炀帝开挖大运河,恰好流经此处,于是临清成了一座运河城市,小小临清城开始有模有样。到了元代,忽必烈派人把大运河截弯取直,京杭大运河形成,临清又升级为沟通运河南北的节点城市,往北京走的船,必然要在这里落脚,商人来往,交易买卖,想不繁华都不行。运河的水道如同一条生命线,将临清与整个中华大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得这座城市在经济和文化上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临清,这座应“运”而生的城市,古老的清河水见证了它久远的初生,浩荡的大运河承载了它600余年的繁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临清市的兴起,不仅仅是因为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更因为这里的人们以开放的心态和勤劳的双手,将这座城市打造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商贸中心。商贾们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带来了各地的特产和文化,使得临清成为了南北文化交流的熔炉。在这里,你可以听到南腔北调,看到各地的风土人情,感受到一种独特的包容性和多元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是在东宛园内依照历史原貌复建的临清州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随着海运和铁路的兴起,运河的交通地位逐渐被取代,临清也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繁华。但即便如此,临清市的历史文化积淀并未随之消逝,反而成为了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文化、城市发展的宝贵资料。运河两岸的古街、古桥、古民居,依然静静地诉说着这座城市曾经的辉煌。2006年,临清市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认定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临清市内这两段总长8000米的运河遗存也成为重要的大运河遗产段。在临清辖区内,因当年漕运而兴起的城镇、文物古迹以及运河沿岸古老文化遗存等,记载着运河文化信息,成为古老运河一组特色鲜明的文化景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临清的主城区,元代运河与明代运河在此握手,形成一个大拐弯,臂弯里的登瀛广场、鳌头矶隔路相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多年以前,我曾两度与临清相逢,却皆因工作出差的匆匆步履,未能深探这座古城的肌理。彼时虽在行程间隙寻得片刻闲暇,用镜头定格下几处古迹的斑驳身影——或许是运河岸边磨损的石阶,或许是老街上斑驳的砖雕门楼,或许是清真寺穹顶下斜斜的光影——但那些碎片化的影像,终究如蜻蜓点水般浅尝辄止,未能拼凑出它完整的模样。对这座因运河而兴的城市,我始终怀着一份未尽的好奇与遗憾,心底藏着一个日渐清晰的心愿:要再赴临清,不是作为匆匆过客,而是以探寻者的姿态,循着运河的碧波追溯过往,踩着老街的青石板触摸时光,站在古建的飞檐下聆听故事,用我的镜头串联起古城的前世今生,让那些沉淀在岁月里的历史风貌,在光影中缓缓苏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份心愿蛰伏多年,终于在2025年仲秋有了回响。当金风送爽,桂香浮动,我收拾好相机与期待,再次踏上了这片土地。这一次,没有行程表的催促,没有工作的牵绊,唯有对古城的热忱与向往。我知道,眼前的临清,既有运河滋养的厚重底蕴,也有时代变迁的鲜活气息,而我所要做的,便是用镜头捕捉这份古今交融的独特韵味,将多年的心愿,化作一帧帧有温度的影像,讲好这座应“运”而生的城市故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临清的兴衰,始终与运河血脉相连。元代京杭大运河贯通,临清因地处卫运河与会通河交汇处,成为南北漕运的 “水旱码头”,商船云集、漕粮转运繁忙,自此从村落崛起为要地。明代永乐年间,朝廷疏浚运河、设钞关征税,临清凭借 “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 的区位,一跃成为 “江北一都会”,街巷间商号林立,车水马龙间尽是南北商客的身影。运河不仅带来了物资与财富,更交融了南北文化,塑造了临清兼容并蓄的城市气质。可以说,是运河的 “水运” 滋养了临清,成就了它明清时期的繁盛,运河亦成为临清千年历史中最深刻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为开凿于隋唐时期的永济渠(卫运河),经临清通往河南洛阳。从图中可以看到舍利宝塔就矗立在运河岸边,保佑着往来商船平安渡险,护佑着沿岸百姓岁岁丰安,让漕运的繁华在时光里绵延,让烟火人间的安稳在塔影下长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临清的古城区里,至今仍保存着一条长达1.2公里的元代运河,这条河道从鳌头矶向北延伸至临清闸,是元代开凿的山东东平至临清的会通河的一部分。至此,大运河不再绕道洛阳,而是从山东临清取直到江苏淮安,提高了漕运效率。这条狭长河道见证了元代粮食运输的繁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是明代开凿的运河(俗称“小运河”),从邱屯枢纽至临清头闸,此河段共6.8公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是临清砖闸(二闸口)处的明代运河(小运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临清闸(问津桥)坐落于元代会通河与卫运河交汇处,始建于元代。明万历年间改闸为桥,崇祯年间,继修者题为问津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月径桥位于元代运河(会通河)上,始建于清顺治九年(1642年),由徽州商人邵以枢捐资承建。(拍摄于2015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建于解放初期的工农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天桥史称永济桥,建于1485年(明成化二十年),嘉靖年间重建。1958年又在旁边建了新的天桥。目前老桥桥基、桥翅尚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会通闸(桥)是京杭大运河会通河段的重要水利设施,始建于元代,明代曾修缮。闸体以砖石构筑,兼具调节水位、控制航运的功能,是保障南北漕船顺利通行的关键节点,见证了临清作为 “漕运枢纽” 的繁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为会通闸(桥)俯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会通闸(桥)的青石桥面和青砖地面有一种历史沧桑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会通闸(桥)旁的老槐树是一棵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树。它植于明代,树高 10 米,径粗 3.3 米,树冠覆盖约7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临清砖闸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 年),又称新开上闸、二闸。明正德八年(1513 年)重建时改砌石墩台、石雁翅。它与南板闸上下互联,是明清运河漕船转漕的管控枢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戴湾闸始建于元代皇庆二年(1313 年),位于临清市戴湾镇戴闸村。它是京杭大运河会通河段元明两代船闸中保存最为完整的船闸之一,由墩台、雁翅等组成,闸体采用青石砌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戴湾闸桥下的闸槽仍清晰可见,而桥面的绞关石早已不见了踪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临清先锋桥坐落于临清市西部,横跨卫运河,是连接山东临清与河北临西的重要交通枢纽。始建于 1958 年 5 月,1959 年 7 月通车,由中苏专家联合设计,因系全国首座大钢筋混凝土系杆吊式拱桥得名 “先锋”。原桥长 168.3 米,后因河道拓宽续建引桥,全桥达 577 米,桥面设 7 米宽行车道及两侧人行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说到先锋桥,我心里总泛起一段特殊的知青情缘。1976年高中毕业后,我背着简单的行囊,和一群同龄人乘着解放牌卡车,到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东沟公社大庄大队插队。农村的日子单调而清苦,男生们闲下来总爱凑在一起学着抽烟,一来二去竟成了排解乡愁的方式。那时物资极度匮乏,大队供销社的货架永远是空荡荡的,香烟更是稀罕物,常年只有绿叶牌和先锋桥牌两种。绿叶烟一毛四一包,虽然味道不太好,却是我们的日常标配;而先锋桥烟两毛七一包,味道比绿叶牌好多了,我们平时都舍不得抽,只有绿叶烟脱销时,才会几个人凑钱买上一包,你一根我一根地分着抽,每一口都觉得是"开洋荤"。先锋桥牌就是临清卷烟厂生产的,那熟悉的烟盒图案,至今仍印象深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为先锋桥牌香烟的烟盒。(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流淌千年的京杭大运河,曾在临清勾勒出 “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 的繁盛图景。这片土地上,座座古建筑如凝固的诗篇,承载着明清漕运的辉煌记忆 —— 从青砖黛瓦间透着儒风的鳌头矶,到飞檐斗拱下见证商贸繁华的钞关,再到古色古香沉淀信仰的清真寺,每一处雕梁、每一块碑石,都镌刻着临清作为 “运河古城” 的独特基因。它们不仅是建筑技艺的鲜活标本,更是时光馈赠的文化坐标,邀我们一同推开历史的门扉,聆听岁月深处的运河回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鳌头矶位于元代运河会通河与明代运河小运河的交汇处,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因运河在此交汇,河水激荡,为了保护运河两岸,于是在此筑坚固的石坝,因其形状酷似鳌头,故得名鳌头矶(矶是指水边突出的岩石或石滩)。后在堤坝上建道观弘润庵,乾隆年间又建登瀛楼,逐渐就形成了鳌头矶古建筑群,成为了一道古色古香、风光旖旎的运河景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鳌头矶大门为一阁楼式建筑,楼为方形,青砖砌垒,拱形门,额书“独占”二字,为明代书法家、临清人方元焕题,意为“独占鳌头”。楼上为观音阁,三间歇山顶式,阁楼悬蓝底金色“鳌头矶”匾额,内祀观音塑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为鳌头矶门楼上的观音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是鳌头矶门楼的背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穿过鳌头矶拱形门,迎面则是一个影壁墙,院内四周均为青砖黛瓦的房屋建筑。西侧偏南为3间硬山式建筑,丹柱前厦,居中悬金色“吕祖殿”匾额,殿内居中为身背仙剑的吕祖坐像,背后墙上为八仙过海彩绘,为全真道教龙门派的道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南面为登瀛楼,背面悬挂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临清直隶州知州张度书写的“汶卫津梁”匾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登瀛楼俗称“望河楼”,前面悬挂白底黑字“登瀛楼”匾额。</p> 夜色下的鳌头矶,褪去了白日的喧嚣,裹着一层朦胧的静谧。 登瀛广场与鳌头矶隔路相望,广场上矗立着一座重檐四柱牌坊,绿琉璃瓦覆顶,额书“鳌矶凝秀”。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临清古城,卫运河、元代运河、明代运河环绕之地,古之中州,运河上的合闸为足,此地为鳌头,广济桥为鳌尾,鳌头矶就成了文人学者笔下的独占鳌头之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临清运河钞关是明清时期朝廷设置的重要漕运税收机构,坐落于京杭大运河临清段畔,因地处运河要冲,素有 “运河第一钞关” 之称。其始建于明宣德四年(1429 年),鼎盛时期年征税银占全国漕运税收的四分之一,是当时运河沿岸最繁忙的税收关卡之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钞关建筑布局严谨,整体为青砖灰瓦的明代官式建筑风格,飞檐翘角间尽显庄重规整。作为中国现存唯一保存较完整的古代运河钞关遗址,它不仅见证了临清 “舟车毕集,货财萃上” 的漕运繁华,更成为研究明清时期税收制度、运河经济及官式建筑的珍贵实物资料。如今,这座凝固的 “运河经济活化石”,仍在静静诉说着当年运河之上的商贾往来与时代变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临清运河钞关大门为硬山式建筑。青砖灰瓦,朱红大门,古朴庄重。中为拱形门,门额刻有 “钞关” 二字,左右楹联为 “两河汇流黄金道,双城合铸聚宝盆”,尽显历史韵味与文化底蕴。</p> 重修后的运河钞关整体氛围古朴雅致,尽显中式建筑的韵味与历史文化底蕴,仿佛能让人感受到岁月沉淀下的静谧与厚重。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运河钞关公堂遗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运河钞关后堂遗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运河钞关主事官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主事官房内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南北过厅为运河钞关的原有建筑,图为南过厅及门前的古刺槐和丁香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为运河钞关的沙盘(局部),商船行至钞关时,被一条铁锁链拦住,当商船交完税后,解开铁链,放行商船。有点像现在的高速公路收费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紧邻钞关的运河文化广场文化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临清运河书局位于运河钞关旁。它藏书丰富,是临清市图书馆联合相关单位开展阅读活动、研学体验的场所。游客在游览钞关后,可到此读书、品茶,感受运河文化氛围。书局将阅读与运河文化相结合,让人们在书香中领略临清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临清清真寺位于临清市桃园街,是全国十大清真寺之一,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始建于明代弘治十七年(1504 年),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 年)重修。坐西朝东,占地面积约 2 万余平方米,建筑以大门、正殿为中轴线,左右对称,主要由山门、望月楼、正殿、后殿、南北讲堂等组成。正殿为庑殿顶式,顶覆黄绿色琉璃瓦,殿内列柱林立,可供 2000 余人礼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临清清真寺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风貌与伊斯兰宗教建筑特点,壁画采用羊毛闷灰抹墙,极具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清真寺的前门牌楼为二层三开间,歇山重檐,中高旁低,造型庄重灵秀。椽木斗拱,格灵门窗,整体建筑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与伊斯兰文化的融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望月楼为歇山重檐牌楼式建筑。门楣正面镶毛泽东手书 “清真寺” 匾额,后面悬挂 “正意诚心”“彝伦攸叙” 两块匾额,为清代名人所书。其结构精巧,玲珑别致,是寺内重要的标志性建筑。(拍摄于2015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经过描金后的毛泽东手书 “清真寺” 匾额焕然一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为望月楼的背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为南讲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为礼拜大殿。</p> 图为礼拜大殿侧面。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为礼拜大殿侧门,带有浓郁的阿拉伯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清真寺后门是寺院西侧的重要出入口,与正门形成东西呼应,巧妙融入整体 “坐西朝东” 的建筑格局。门体为传统中式硬山风格,青砖垒砌,灰瓦覆顶,檐下装饰简洁的木构纹样,既不失庄重,又透着清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临清清真东寺位于清真寺的东面不远处,其始建于明代,后经明清两代修缮,现存建筑保持着传统中式院落格局,坐西朝东,沿中轴线分布着山门、大殿、南北讲堂等核心建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为清真东寺礼拜大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为清真东寺北讲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临清清真女寺始建于民国十三年(1924 年),是山东知名的清真寺之一,2010 年重修。重修后的清真女寺整体建筑雄伟壮观、朴素大方,具有浓厚的伊斯兰教建筑风格。作为专为女性信众打造的宗教活动场所,我没好意思进去,只是在大门外拍了这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临清大宁寺始建年代无考,明万历、清乾隆年间两次重修。原占地一万多平方米,现仅存大雄宝殿,殿内供奉释迦牟尼等佛像,殿外有明万历年间碑碣,见证了昔日周边商业的繁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临清舍利宝塔位于城北卫运河东岸,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 年),历时九年建成。塔高 60 余米,为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塔身9层8面,上为道、外为儒、内为佛,为国内罕见的“三教合一”宝塔。该塔与通州的燃灯塔、杭州的六和塔、扬州的文峰塔并称为 “运河四大名塔”。临清舍利宝塔是真正与运河相伴而生的建筑,它见证了明清时期临清经济的发展,尽管当年的繁华早已经远去,但是临清舍利塔仍然固守着这片土地,追忆着当年的繁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南面壁门,门楣上镌刻 “舍利宝塔” 四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临清碧霞元君祠始建于明万历初年,原名歇马厅,因供奉碧霞元君俗称 “奶奶庙”。原建筑于文革期间损毁,1992 年原址重建,1997 年成为正式道教活动场所。图为碧霞元君祠山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为灵官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主体建筑由一个大殿和六个配殿组成,包括碧霞殿、玉皇殿、赐福殿、圣母殿、王母殿、财神殿和救苦殿,供奉着超过26尊道教神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临清古楼街天主教堂位于临清一中校园内,建于 1934 年,由胡修身主教筹资、王赐玺神父经手兴建。1935 年若瑟修道院迁入,1945 年冀南中学入驻。该建筑平面呈十字形,坐北朝南,砖木结构,高两层,占地 1000 多平方米,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临清老城胡同是临清运河文化的重要载体,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兴衰变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清时期,临清因运河漕运发达成为商业都会,在三条运河包围的中洲古城形成了众多胡同。历史上,临清古城内有胡同 500 余条,如今中洲古城区尚存有200余条。这些胡同命名方式多样,有以店铺命名的,如灯挂胡同、盐店胡同、打绳胡同;有以人家命名的,如汪家胡同;还有以市场命名的,如草市街、柴市街、马市街等,其中以 “市” 命名的胡同就有 23 条,见证了当年商业的繁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胡同中分布着古时富贵人家的大院,如单家大院、朱家大院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临清老城胡同不仅是城市的地理标志,更是临清老百姓生活的场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临清考棚街是临清市一条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街道。它长约 400 米,呈东西走向,北临元代运河,东接明运河,西为漳卫运河。明代此处为 “工部营缮分司”,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 年)改设考棚,为临清直隶州及下辖三县生童应试之所。清道光二十年(1840 年),山东道又确立临清为乡试会考之所。民国期间,山东省立第十一中学设于此。如今,考棚街仍保留着黉门、县治遗址等文物古迹,散发着古朴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为考棚街牌坊。(拍摄于2015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临清明代黉门位于考棚街 41 号,是临清古代学府大门。其前身为明代永乐初年的 “工部营缮分司”,清代改为考棚。建筑为硬山式,面阔三间,雕梁画栋,具有清式府第大门风格,抗日爱国将领张自忠曾在此就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临清县衙南门阁楼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北临元代运河。明洪武二年,临清县治由当今城南旧县村迁移至此,占地3万平方米,房舍400余间。由于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在临清闸东北三里处建砖城,县治便移至城内,此地废弃。因历年来的城市改造,县治治所的其它房屋荡然无存,现仅存南门阁楼。此楼又俗称“文昌阁”,坐北朝南,砖砌基座,高3米,长10米,宽7米,下部辟门洞,阁楼面阔3间,进深2间,歇山卷棚顶,抬梁式木构架,筒瓦覆顶,飞檐挑角,整体结构巧妙,和谐得体。此阁楼是临清境内现存最早的明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临清竹竿巷街位于临清市古城区运河沿岸,它形成于明代,因明清时期竹木器加工而得名。巷长约 1000 米,宽 3 米左右。其西临大运河广济桥码头,曾是江北最大的竹货贩卖、加工街巷。如今仍保留着老临清的生活痕迹,见证着运河的历史沧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为竹竿巷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竹竿巷街143号红砖拱圈门,古香古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竹竿巷街的支巷深不可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竹竿巷街105号孙家大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竹竿巷街的老商铺。(拍摄于2015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临清箍桶巷位于老城区古运河畔,东西走向,长约 190 米,宽 3 米左右,西连白布巷,东连粜米巷、琵琶巷等。该巷形成于明初,因多为箍桶作坊而得名。民国时曾有六十多家圆活木匠作坊商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为箍桶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张自忠将军故居位于箍桶巷 156 号。建于民国初年,原占地近 1 万平方米,由多进院落组成,现存约 500 平方米。主要包括北房 4 间、东西厢房各 3 间,均为抬梁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临清 “一步三巷” 由公馆巷、琵琶巷、箍桶巷、粜米巷四条胡同交汇而成。位于古城区,因行人站在十字路口中心,往不同方向迈一步,便可进入三条不同巷子得名。这里曾是商贾云集之地,公馆巷有府馆旧址,粜米巷是粮食交易场所,体现了临清昔日商业的繁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临清福德街(纸马巷)是古城区极具历史价值的胡同,元代随会通河开凿形成,为官方驿马驿站所在地,因纸马作坊云集而命名。巷长约 370 米,南通考棚街,北接后铺街,曾是堂邑县 “插花之地”,明初临清县衙迁此筹建砖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为福德街(纸马巷)入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单家大院位于福德街 74 号,建于明末清初。为三进院落,是单氏家族宅邸,总占地面积 890 平方米。单家在明清时期为名门望族,院内建筑具有典型的临清本土风格,部分建筑保存完整。图为单家大院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朱家大院始建于明代,位于临清市福德街,北临运河,明清时期为官船度驿之所,至清代末期改为私人宅第。宅主朱景运开设银号,专为华美医院融汇存纳款项,民国年间传于朱子熙,解放前夕(1945年)朱家避退天津,后房舍由国家经租。该宅院坐北朝南,占地3400多平方米,现存房屋60余间,由三处院落组合而成。朱家大院历经400余年的沧桑变化,虽然破坏严重,但是对研究运河文化、古建筑史是不可或缺的实物资料。图为福德街124号朱家大院残破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为福德街127号朱家大院正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为福德街127号朱家大院南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冀家大院位于前关街,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由冀天仪家族迁居临清后兴建,经多次扩修,至清道光年间占地达两万多平方米。解放后遭破坏,现存一万多平方米,有穿厅、廊房等 60 余间,建筑结构严谨,工艺精良,是临清民居的上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冀家大院后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冀家大院遗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为福德街128号民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汪家大院位于后关街88号,为清代建筑,宅主汪永椿系安徽歙县人,清乾隆年间在临清创办 “济美酱园”,其与北京“六必居”、济南“玉堂”、保定“槐茂”齐名,并称“江北四大酱园”。大院坐北朝南,占地 1600 平方米,属徽派民居建筑,有三进院落,门罩、影壁砖雕朴质华丽,廊房隔扇、窗棂雕花细腻多彩。图为残破的大门。(拍摄于2015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汪家大院的这处房屋基本上保存完整(从图上看像是庑殿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为后关街民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为大寺街民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为前关街77号民居。(拍摄于2015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锅市街176号曾经的供销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青碗市口锅市街109号老商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位于大众公园内的临清解放纪念碑。(拍摄于2015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位于大众公园内的张自忠将军百岁纪念碑。(拍摄于2015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武训纪念堂位于大众公园内,建于 1934 年,由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建造。原是庙堂式建筑,季羡林题写匾额 “凤岭钟英”。现纪念堂虽然由临清市业余京剧协会等单位使用,但它依然承载着对 “千古奇丐” 武训行乞兴学精神的纪念。(拍摄于2015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临清宛园是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位于临清市区西北隅,西依京杭大运河。景区占地 116 亩,建筑面积 2.1 万平方米,水面 1.8 万平方米,山林绿化 3.3 万平方米。它是 “江南古建,水乡风格” 的苏式园林,园内汇集众家名园精华,布局精巧,砖雕、木雕等出自苏州工匠名家之手,亭台楼阁采用榫卯衔扣。还设有运河文化资料馆、奇石馆等展馆。其将江南园林的精巧与北方园林的气派相结合,展示了运河名城丰厚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为宛园的二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位于宛园内的三和博物馆由三和纺织集团董事长宛秋生投资 1.6 亿元创办。馆内有书画、瓷器、钱币等多品类藏品,按类别分四个展馆、七个展室,是了解临清文化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宛园内的小溪瀑布仿佛把您带入了江南园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处景观叫做观鱼擎月,典型的苏式园林风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古戏台是园林中必不可少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临清东宛园位于临清东北隅,占地 500 亩。是投资 6 亿元打造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区,集山水园林、明清建筑、休闲娱乐于一体。景区按 “一环二轴三街十二巷” 布局,有运河文化体验区等六大功能片区。踏入东宛园,仿若踏入了温婉的江南水乡。这里亭台楼榭错落有致,飞檐翘角轻盈灵动,每一处建筑都散发着浓郁的古典韵味。漫步其间,蜿蜒的游廊贯通各个院落,脚下的曲径蜿蜒回环,一步一景,步步皆诗。它是临清文旅新地标,展现了明清古韵与现代科技的融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东宛园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东宛园俯瞰(局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东宛园吴指挥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东宛园王昭宣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园内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小桥流水蜿蜒其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远远望去,五州桥像不像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p> <p class="ql-block">崇政楼是东宛园的核心地标建筑,依明清园林规制而建,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细节处融入临清运河文化符号,尽显古朴庄重与精巧灵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东宛园牌坊街位于园区中轴线上。街道由连续多座牌坊组成,如 “运河名城”“光前裕后” 等牌坊,上书精美匾额。街旁有古建筑、店铺,还会举办民俗活动,展现出浓厚的运河文化氛围与明清古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临清州署门前的武术表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临清作为明清时期大运河沿岸的“江北都会”,依托漕运兴盛积淀了极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运河文化孕育出的璀璨瑰宝。目前,临清拥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等多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体系,涵盖传统技艺、传统体育、民间文学、民俗活动等多个类别,从不同侧面展现了这座古城的历史记忆与人文精神。其中国家级代表性项目临清贡砖制作技艺,以“敲之有声、断之无孔”闻名,明清时为皇家建筑用料,现入选山东省“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带动文化传承与增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临清烧造贡砖始于明初、盛于明清两代,清末走向没落,时间跨越500多年。由于修缮文物古迹和修建仿古建筑需要大量贡砖,1996年,临清城东西陶屯贡砖窑户的后代继承传统工艺,恢复了贡砖生产。图为西陶贡砖产业园内的古砖窑和即将发运的贡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为废弃古砖窑的内部结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为制作砖坯的场所。</p> 图为新的贡砖生产窑炉,厂区内烟雾缭绕,用传统的技艺烧制出新的贡砖。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河隈张庄明清砖窑遗址位于戴湾镇河隈张庄村东 120 米运河北岸。2010-2011 年发掘出 18 座窑址及相关遗迹,对研究明清贡砖烧造技艺和运河文化意义重大。我去拍摄的时候,只找到了这块立在路边的文保碑,我向当地村民打听,村民说遗址就淹没在这片玉米地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临清作为京杭运河重要码头,曾是南北戏曲的交汇地,京剧形成初期便在此传播;明清时繁盛的商贸吸引各地戏班常驻,培育了群众基础。此外,当地重视戏曲传承,民间票社、校园京剧活动活跃,更有 “京剧之乡” 的文化认同,使喜爱京剧成为临清人的文化基因,延续至今。图为临清京剧会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临清田庄吹腔是流传于临清松林田庄一带的古老戏剧曲种,至今已有近300余年的历史。1765年乾隆帝南巡回銮驻跸临清,观看此剧,龙颜大悦,并赐名为“吹腔“流传至今。因为临清是徽班进京的必经之地,他们经常在此休整和演出;而在聊城山陕会馆也经常有秦腔演出;所以吹腔是由秦腔、徽戏并吸收当地民歌逐渐演变而成。(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临清济美酱菜是山东临清的传统名吃,济美酱园始建于 1792 年,与北京 “六必居” 等并称 “江北四大酱园”。其产品有甜面酱、酱油、酱咸菜等五大系列 150 多个花色品种,“进京腐乳”“甜酱瓜” 等尤为知名,2011 年被认定为 “中华老字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临清十香面是山东临清的传统美食,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面条筋道,菜码丰富多样,有十样以上,包括炒茄丝、黄瓜丝等,搭配西红柿鸡蛋卤、肉卤等,食客可按口味自行组合,面条滑嫩爽口,营养均衡。(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临清季羡林先生纪念馆。(拍摄于2014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笔者2014年在张自忠将军纪念馆留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笔者2014年在临清运河钞关留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是笔者2025年在京杭大运河会通河临清段文保碑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是笔者和夫人2025年在临清戴湾闸留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的临清,运河水依旧缓缓流淌,那些见证过繁华的古街古桥、老胡同与非遗技艺,正以崭新的姿态续写故事。十香面的烟火气在街巷弥漫,运河钞关的青砖承载着岁月记忆,宛园的亭台楼阁则将古典园林之美与运河文化巧妙融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作为大运河遗产段的重要节点,临清从未停下守护与传承的脚步。它让古老运河文化不再是沉睡的历史,而是融入日常的生活肌理 —— 是老人在运河边的闲谈,是手艺人指尖的非遗传承,是游客探寻千年漕运故事的目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这条 “生命线” 虽褪去了昔日漕运的喧嚣,却以文化的脉络串联起过去与未来。临清,这座因 “运” 而生的城市,正以厚重的底蕴与鲜活的生命力,让运河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出别样光彩,等待着更多人聆听它跨越千年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写好这篇文章,笔者曾三次到过临清,尤其是这一次徒步行走了临清的运河两岸、老街胡同以及历史建筑,认真阅读记录了每条胡同、每处历史建筑的文字说明。同时还在网上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下载并使用了部分照片,有百度搜索、政府网站、网友文章等,尤其是豆包AI对我帮助很大,节省了我大量的时间,为我的文章进行润色,在此对这些资料和文献的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由于本人水平不高、能力有限,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网友予以批评指正。本人发表此文纯粹是出于个人爱好和传递信息之目的,若有信息来源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人联系,我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大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注:本文所有照片除注明者外,均由作者本人拍摄,并受版权保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