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塘村的月光‍一场订婚仪式里的传统与现代

高山流水

<p class="ql-block">古历的八月十五,真是个被岁月反复摩挲过的、温润的好日子。在浙东的三门县,在浦坝港镇偎依着青山的三岩新塘村,我的侄女,就在这一天的月光尚未升起时,迎来了她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刻。</p><p class="ql-block">吉时将至,男方的队伍来了。走在最前面的,是男方的伯父。这是一种久违的、属于乡土中国的礼仪。他不是一个人来的,他身后是沉甸甸的、闪烁着诚意的彩礼,更是整个家族庄重的托付与诺言。我们常说“明媒正娶”,这便是那“正”字的开端,是仪式感背后那份不容置喙的、厚重的伦理与情义。伯父脸上那郑重而又略带威严的神情,仿佛在无声地宣告:我们家族最优秀的儿郎,今日,将他未来的幸福,托付于贵府的千金了。这一刻,空气里弥漫的不是简单的礼俗,而是延绵千年的宗族血脉与乡土人情,它让一桩婚姻的起点,便深深地扎根于两个家族的土壤之中。</p><p class="ql-block">然而,仪式的地点却又那么出人意料。它没有设在封闭的厅堂,而是在一片开阔的野外。天为幕,地为席,青山沃野是唯一的背景。当司仪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宣布仪式开始,当新人在亲友的簇拥下交换信物,现代的自由随性,便与传统的内敛持重,奇妙地融合在了一起。没有繁文缛节的堆砌,没有虚与委蛇的客套,一切都是那么简洁、明快,却又因为置身于天地之间,而显得格外神圣。这仿佛是一种宣言:我们承继的,是古老礼俗中的那份郑重;我们扬弃的,是那些被时代淘洗过的冗赘枷锁。</p><p class="ql-block">酒席是简办的。没有叠床架屋的盘盏,没有虚张声势的排场。桌椅就那样疏朗地摆开,亲朋与邻里随意地坐着。他们不仅是来分享喜悦的宾客,更是这桩婚约最质朴、最真诚的见证人。他们的谈笑声,孩子们追逐玩闹的身影,与盘中的乡土菜肴散发出的热气与香气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最生动、最温暖的民间欢乐图。在这里,婚姻不再是两个年轻人关起门来的私事,它重新回到了“邻里皆知,乡里共证”的公共属性里,这是一种源自古老社群的安全感与归属感。</p><p class="ql-block">我站在人群中,看着眼前这对沐浴在秋日暖阳下的新人。伯父代表的传统礼序,赋予了这桩婚姻以深度,让它连接着过往;野外简办的现代仪式,则赋予了它以广度,让它面向着未来。这一纵一横之间,便为他们的新生活标定了稳固的坐标。</p><p class="ql-block">夜色渐渐弥漫,一轮圆满的、属于中秋的明月,悄然升上了新塘村的天空。它将清辉洒向这片刚刚承载过誓言的土地,洒向每一个归去的人。我想,今夜最美的,不是那程式化的热闹,而是这一系列看似矛盾的和谐:是传统的“礼”遇到了现代的“简”,是家族的“重”托付给了个人的“轻”,是乡土的“根”生发出了自由的“翼”。</p><p class="ql-block">这一晚新塘村的月光,因此而不只是自然的光华,它更像一汪清澈而温柔的祝福,静静地,洗亮了两个年轻人即将启程的前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