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水行大运,运河畔的时光漫旅

红尘一梦

<p class="ql-block">秋日的风拂过里运河的水面,我们一行乐水的朋友踏上淮安船闸之旅,追寻大运河畔的历史回响。一日行程从御码头启程,途经安澜塔、船闸旧址,最终深入淮安船闸核心地带,每一步都踏在千年水脉的文化肌理之上。水光潋滟,仿佛能听见漕船划破晨雾的桨声,从明清的街巷一直荡到今日的闸口。</p> <p class="ql-block">走在石板铺就的小径上,两旁仿古建筑错落有致,灯笼在微风中轻晃,薄雾如纱,笼罩着整条街巷。青砖灰瓦间,一尊推独轮车的铜像静立路旁,肩背微弓,仿佛正要穿过这烟雨长街,奔赴一场未完成的运程。不远处,“福星斋清真饭馆”旧址碑静静立在墙角,字迹斑驳却清晰,像是从老淮安的烟火气里走出来的一段记忆。这里没有喧嚣的叫卖,却让人恍然听见了百年前的市声。</p> <p class="ql-block">雾气弥漫的街道上,一对男女缓步前行,男子肩扛重物,脚步沉稳,女子紧随其后,衣袂轻扬。他们像是从某段被遗忘的岁月里走来,带着漕运人家的日常与坚韧。花坛边绿意未减,红灯笼在远处摇曳,像是一盏盏守夜的灯,照亮了那些被水波带走的旧时光。</p> <p class="ql-block">这条古街在雾中显得格外宁静,两旁的建筑飞檐翘角,雕窗木门透着旧日的讲究。街心那尊推车的青铜像,车轮深陷在石板缝里,仿佛千斤重担压着的不只是货物,更是岁月。远处石桥若隐若现,桥下流水无声,整条街像一幅未干的水墨,浓淡相宜,意境悠远。</p> <p class="ql-block">街道旁的小河上架着一座小桥,河水清澈,倒映着两岸的屋檐与灯笼。咖啡座设在河岸边,遮阳伞下空着几张桌椅,仿佛在等某个写生的人,或是一对慢行的情侣。这里不再是纯粹的古街,而是历史与当下轻轻握手的地方——一杯咖啡的香气,也能飘进明清的巷口。</p> <p class="ql-block">脚下的石板路凹凸不平,每一步都像踩在时间的褶皱里。砖墙斑驳,瓦片泛灰,红灯笼在风中轻轻摆动,像是在向过往的商旅招手。街尽头一个人影模糊,正缓缓走来,仿佛是从某幅老照片里走出的过客,带着未说完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小路蜿蜒向前,两旁的老屋沉默如初。一个骑电动车的人匆匆掠过,另一个弯腰整理着路边的绿植,石球静静蹲在角落,像守门的石兽。这画面里有古意,也有今情——旧屋不语,却容得下现代生活的细碎声响。</p> <p class="ql-block">一块石碑立在路边,刻着“矶心闸”三个大字,字迹刚劲,下方详述着它的建造年代与功用。站在这里,仿佛能看见明代景泰年间的工匠挥锤凿石,为漕运命脉筑起一道坚固的屏障。水闸虽已沉寂,碑文却仍在诉说水利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一面灰墙矗立,金色大字“矶心闸”熠熠生辉,英文“jixinzha”低调地缀于其下。墙角波浪纹样如水流动,那只黑铁门后的建筑,或许曾是闸官值守的哨所。如今静谧无声,唯有风穿过门缝,像在低语一段被水波带走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穿过“天下第一关”石牌坊,东凤桥横跨碧波,石栏斑驳,倒影随水轻漾。岸边竹林深处立着“文通塔”碑,抬头望去,古塔隐现林梢,恍若苏轼笔下“塔影挂清汉,钟声和白云”的意境再现。不远处,“飘然石头”门匾悬于朱红大门之上,古潮泉站的铁门掩映在绿荫间,静谧中透出岁月深意。</p> <p class="ql-block">河面被浓雾笼罩,垂柳依依,枝条轻拂水面,雾气让一切变得朦胧而诗意。远处的景物若隐若现,仿佛整条运河都在做一场悠长的梦。我们站在岸边,不说话,也觉得自己成了梦里的一帧剪影。</p> <p class="ql-block">“淮安市文物保护单位 福星斋清真饭馆 旧址”石碑静静立在砖墙前,字迹庄重。一旁的传统服饰展示,像是为这老店续写的注脚。这里曾飘出多少碗面的香气?又曾有多少赶路的船工在此歇脚、谈天?一块碑,封存了一段市井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朱红木门上雕着繁复花纹,门匾写着“疯拐石头”,名字古怪却有趣,像是从民间传说里跳出来的。门两侧灰墙斑驳,石板路延伸向前,仿佛只要推开门,就能走进某个荒诞又真实的老淮安故事里。</p> <p class="ql-block">文通桥横跨小河,石栏上“文通桥”三字清晰可见。桥下流水潺潺,桥上行人缓步,几棵老树稀疏地立着,枝叶透露出秋意。这座桥不宽,却像是连接了两个时代——一边是古意,一边是当下。</p> <p class="ql-block">东凤桥旁立着石碑,写着“淮安市历史建筑”,落款是2011年。桥栏石砌,河水清澈,水草随波轻摇。背景的砖墙上爬着藤蔓,岁月在这里不是侵蚀,而是温柔的覆盖。</p> <p class="ql-block">石牌坊巍然矗立,雕花精美,文字清晰。两侧是飞檐翘角的古建,灰蒙蒙的天空下更显庄重。牌坊下停着几辆现代车,古今在此交汇,不突兀,反倒有种奇妙的和谐——大运河从不拒绝时间的流动。</p> <p class="ql-block">竹林深处,一块大理石碑静静伫立,刻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通塔”。竹影婆娑,微风拂过,仿佛塔影也在竹叶间轻轻晃动。这碑不只是标记,更像是一封写给未来的信,告诉后来人:有些东西,值得被长久守护。</p> <p class="ql-block">“砚心阁”石碑立在绿植环绕的空地,字迹清晰,背景是茂密的灌木。名字雅致,像藏着一方研墨的静室。虽不见阁楼,但光是这名字,就让人想坐下来,写一首关于运河的诗。</p> <p class="ql-block">雾中宝塔层层飞檐若隐若现,白墙灰瓦与现代都市轮廓交织,传统与当下在此和解。千林码头的船形雕塑指向曾经千帆竞发的盛景,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巨石刻字,则为这条古老水道写下今日的注脚。水依旧流,只是承载的,已不只是漕粮,还有我们对生态与文明的重新理解。</p> <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京杭大运河·江苏段(河下古镇)”石碑立在树旁,风化的痕迹诉说着时间的重量。它不张扬,却自有威严——这是国家对一段水脉的郑重承诺,也是我们对祖先智慧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一座中式亭子藏在绿树间,飞檐翘角,红灯笼轻摇。石板小路通向亭内,几位游人坐在长椅上闲谈。这里适合歇脚,也适合发呆——听风过林梢,看叶影斑驳,时间仿佛被水波拉长了。</p> <p class="ql-block">一栋两层中式建筑静静立着,白墙橙瓦,飞檐下挂着红灯笼。阳台空着,却像随时会有人倚栏望河。周围绿植茂密,幽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呼吸。这建筑不说话,却让人觉得,它一直在等某个归人。</p> <p class="ql-block">湖边古塔在雾中若隐若现,层层屋檐如羽翼欲飞。几只鸭子划过水面,打破倒影的宁静。远处树木朦胧,塔影与湖光共舞,仿佛时间在此停驻,只为留下这一瞬的诗意。</p> <p class="ql-block">高耸塔楼金顶在灰天中格外醒目,橙黄外墙与绿树相映。一人正举着手机拍照,镜头对准的不只是建筑,更是心中那份对美的触动。我们走过的每一处,都在被记录,也在被重新理解。</p> <p class="ql-block">一座桥横跨河流,桥上建有两座中式亭台,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