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故事

悟甲

<p class="ql-block">  我的外号叫“鹦鹉”,我很喜欢这个名字,他让我长记性,事儿记多了,遇到什么事儿都能应付,下学期算术虽然老师没讲呢,可是考试,我没有问题;写记叙文,我不会,我会写字,我就把在乡下生活的这三个月,我记住的有意思、让我不能忘的事儿写出来,一天写一段,写多长,我不知道。</p><p class="ql-block"> 1961年腊月二十二上午,我爸送我去奶奶家,从长春火车站到了陶赖昭火车站下车,去五棵树乡还有40多里地,就去了汽车站等车,40分钟一趟。早晨起得早我靠在椅子上就睡着了,一会儿,也是因为冷,也是因为前两天班主任老师家访到我家,我妈说:“老师说:没事,就是来看看。”是啥意思呢?这时候突然想起来:我的书包哪去了?</p><p class="ql-block"> 我爸翻他的大拎兜,里面都是给爷爷奶奶和近亲拿的礼物,哪有书包哇?</p><p class="ql-block">我爸紧着说:“赖我!我从行李架上往拽我的包时还以为,书包在你身上呢,可能是让别人拿走了,没地方找了。”</p><p class="ql-block"> 我想,书包也不是新的,装着语文、算术寒假作业,借来的五年级下学期全套课本、本子、铅笔盒,值钱的就是一支舅舅给的“友联”牌金笔,给爷爷奶奶拿的一斤白糖和妈妈起早排队、凭一斤粮票买来的10个酥饼。立刻我的电脑一片空白,我也不知道怨谁?我又一转念:庆幸的是:放寒假借来下学期算术课本我就从头开始学,一直到昨天中午所有的题才做完了;就是语文课本不应该丢,在火车上我想把书包够下来,看看语文书,就是车上人太多了,而且一站一停,总有人挤,总也坐不稳当,若不书包也丢不了;爷爷家也不一定没有白糖,酥饼也不是没吃过,别人吃也一样,说不上还是“酥饼”招来了小偷。</p><p class="ql-block"> 坐在带大鼻子的公交车满满登登20多个人,在坑坑洼洼的土路上晃晃悠悠了一个多小时到了五棵树镇,没有饭店、爸爸领我到供销社一问饼干4角2分钱一斤,3两粮票,可是爸爸使劲翻兜,也没有找到一两粮票,英俊的小伙子售货员说:“我给你垫上了,我认识你,咱们两家还是远亲,论辈分,我还得管你叫“爷爷”,等你回长春,有,就给捎我,没有也没事儿。”</p><p class="ql-block"> 我拿着饼干在屋当中的砖炉子旁吃饼干,我爸和售货员在柜台上里一个外一个的唠嗑。</p><p class="ql-block"> 五棵树镇已有240多年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清顺治年间,当时女真族在此开辟定居。清乾隆时期形成集镇,1956年十三区划为五棵树镇,有汉、回、满等民族居住,垦殖立屯时,镇政府所在地有五棵高大的榆树,故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我和爸爸从五棵树镇往南又走了5里地,到了一个叫什么“仓”挺大的村子,拐弯抹角进了奶奶家的大院,我爸说:“再往前走两里地就是松花江了。”</p> <p class="ql-block">  进屋,爷爷奶奶正在火炕上包豆包,看见我俩进来也没有放下手中的活计。</p><p class="ql-block"> 奶奶说:“锅里的粘豆包、大米饭、菜和酱,都热着呢,你爷俩吃吧,要喝酒,大柜里还有几瓶,要喝“小烧儿”没地方换了,小烧锅都熄火了,今年人吃的都不够,更没有烧酒的粮食了。”</p><p class="ql-block"> 肚子不饿,我坐在奶奶身前,我爸坐在爷爷身后说着话。</p><p class="ql-block"> 奶奶看着我笑着说:“就等你们回来我俩再包豆包呢,前年腊八前满炕人帮着包豆包,今年谁家也没用别人帮着包,家家连前年一半儿的大黄米都没有。去年夏天龙王爷都像喝醉了似的这哗哗的大雨下的总是连轴转,也不嫌累,泡倒了房子不说还把庄稼地都泡上了,洼地颗粒无收。得回咱们村的岗地多点,队长怕今年像去年似的各家腊月里的粘豆包都不足,就在新开的岗地上多种了黍子,虽然也受了大灾,也得了五分收成,咱们分得了一斗黍子,今天才能吃粘豆包,这粘豆包不起眼呀,是农村人到冬天的一个念想呀!”</p><p class="ql-block"> 我爸问奶奶:“口粮一人分多少?工分值是多少?”</p><p class="ql-block"> 奶奶说:“别提了,头一遭都是前年的一半儿多点儿、、、、、、”</p><p class="ql-block"> 爷爷赶紧抬起头,瞪着眼睛对着奶奶说:“孩子,死冷寒天的走回来,还没吃饭,你和孩子唠叨这些干啥?”</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今天的主题是送灶王爷上天去汇报。</p><p class="ql-block"> 好像我三、四岁的时候就会说:“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然后才看到了灶台后面的灶王爷,我看他瞪着大眼睛、仰着小白脸在灶台最醒目的地方天天看着我们笑。当我大点了,一天,我指着灶王爷问爷爷:“爷爷,那个人是谁呀?我看他也不像你呀?”</p><p class="ql-block"> 爷爷大笑起来说:“哎呀,我可不敢当啊,那是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到咱们家管咱们饮食和坐那儿监督我们的,他今天晚上就上天汇报去了,初四再回来。灶王爷也会撒谎,你没看预备了灶糖吗,等他今晚走的时候往他嘴上抹抹,让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p><p class="ql-block"> 下午三点多钟,爷爷奶奶在灶台上摆上了:</p><p class="ql-block"> 灶糖,长长的,里面带孔;</p><p class="ql-block"> 年糕:象征年年高;</p><p class="ql-block"> 荸荠:也叫马蹄,象征有钱;</p><p class="ql-block"> 甘蔗:一根有头有尾整根的,灶神走时用甘蔗的尾梢来当马鞭,也象征日子节节高;</p><p class="ql-block"> (干)菠菜:有根的,红色的根须象征日子红红火火;</p><p class="ql-block"> 大蒜苗:象征过日子要精打细算。</p><p class="ql-block"> 黄昏时爷爷给灶神上三柱香,我们都跟着作揖,叩拜完爷爷拿灶糖瓜灶王爷嘴上抹一下,然后把灶王爷请下来搭在由高粱杆皮扎成的马背上和干草料放入灶坑门烧掉,最后给灶王爷作揖,感谢今年灶王爷的庇佑,请来年给家中带来更多好运。</p><p class="ql-block"> 以前在我爸爸给我买的课外读物和在同学家看到的一些杂志中都有关于“灶王爷”的文章:</p><p class="ql-block"> “民以食为天”,吃饭是人生的头等大事,上至帝王,下至乞丐,都要生火做饭,所以灶王爷是最接地气儿的神仙一直被人敬奉。灶王爷的工作就是记录这一家人一年之内的善恶之事。灶王爷左右两边各有一个神灵,各捧一个罐子,一个是善罐,一个是恶罐。这家人要是做了善事就在善罐里写张纸条记上一笔,要是做了坏事,就在恶罐里记上一笔。然后到年底,直接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账目,真是“一家之主”,老百姓的要求不高,对灶王爷的监督没有意见,就是你能保证我们天天能闻到人间烟火气儿,能填饱肚子睡个安稳觉,给你上香是应该的。</p><p class="ql-block"> 第三天,二十四,我爸带着奶奶给的半斤地方粮票一个人回去了,我妈妈是长春市内公共汽车驾驶员,节假日串休,妈妈除夕和初一到初三的休息人都让给年龄大的和新结婚的年轻女司机了,我爸爸又是一个电影院的放映员,所以他俩春节比平时都忙,爷爷奶奶心里多么希望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个年夜饭,虽然我爸说:“你们二老孤单了,我们对不起你俩。”</p><p class="ql-block"> 可是,爷爷奶奶总说:“忠孝不能两全,孙子在我俩身边,你们俩把工作干好,你俩心里有我俩,我们就知足了,”</p><p class="ql-block"> 爷爷奶奶忙忙活活几天,除夕来了,吃完年夜饭,半夜爆竹声稀稀拉拉,奶奶给了我五角钱压岁钱。爷爷奶奶说“今年的年午夜有点儿冷清。”</p><p class="ql-block"> 我第一次在农村过春节,以为和长春市一样,院里小朋友玩,放小鞭,半夜吃饺子、吃冻梨 屋里院里、进进出出通宵不睡觉,谁知道这里这么没意思,不知不觉就在火炕稍睡着了,不知道啥时候做个梦:</p><p class="ql-block"> 我在从五棵树往奶奶家走的路上看见一头长触角,凶猛异常的怪兽,它说:“我就是‘年’,看样子你不怕我,没关系,我喜欢勇敢、有智慧的人,我不伤害你。”</p><p class="ql-block"> 我一下子想起《春节年兽传说故事》:"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这时候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走在最后村东头的一位老太太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p><p class="ql-block">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太太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p><p class="ql-block">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太太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p><p class="ql-block"> 在梦中,我正想和乞讨老人说话,就感觉到奶奶在喊我起床,奶奶说:“孙子,赶紧起来,咱们得早早吃饭,若不拜年的乡亲们都要抢在辰时给长辈拜年,你不快点儿就把你堵被窝里了。”</p> <p class="ql-block">  奶奶说完赶忙上炕在挂在墙上的口袋里拿出一个红布包,放进烟簸箩里的时候还发出金属碰撞的响声儿来。</p><p class="ql-block"> 吃完饭,爷爷奶奶俩人刚撤下炕桌,就听到一伙四位年轻人都领着7.8岁的小孩子喊着:“给十六爷、十六奶拜大年!”</p><p class="ql-block"> 爷爷奶奶赶紧在炕沿上正襟危坐,一个小孩子跪到地上磕头,说着:“给十六太爷拜大年,祝你长命百岁!”然后换个地方再磕头,说着:“给十六太奶拜大年,祝你长命百岁!”然后孩子接过太奶赏赐的两个5分钱硬币转身站在一边,爸爸上岗磕头说着同样的祝寿语两手空空领着儿子出去站到院子里等着,屋子里还没有等他们全部撤出离开,第二伙早已站在外屋等候着,一个多小时过去了,来祝寿的人基本都来过了。</p><p class="ql-block"> 我好像头一次看见家里来了这么多人,有一个小孩子离开的时候看着我,他爸爸告诉他:“叫大叔。”</p><p class="ql-block"> 小孩子就认真的说了一声:“大叔过年好!”</p><p class="ql-block"> 我也不知道说什么好,竟然不自觉的和小孩子拉拉手,小孩子高兴的出去了。</p><p class="ql-block"> 初二以后来的都是中年人和老年人,我管老年人都叫“爷爷”只是前面的数字不一样,我爷爷是家族里他们这辈人年龄最小的弟弟,他们都坐在炕上唠嗑,有的还在这儿喝酒。</p><p class="ql-block"> 初三,爷爷出去给别人拜年去了。</p><p class="ql-block"> 一天,我走出院子溜达,西面是生产队,大院里停着两辆胶皮车,和一辆铁轮子的马车,我记得一次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来的时候,爷爷就是赶这样的车去五棵树接的我们,南面是马厩,里面不光是十多匹马,还有几头驴,外面还拴着四头牛。</p><p class="ql-block"> 村子里的中间大道有15米宽,两面是围着土墙的人家,在一条两家的土墙挡成的道与大道的丁字心上有5个十来岁的孩子围在一起不知道在玩什么?看见他们想起了我在长春的同学,这五个孩子确实吸引力我,我想走过去和他们玩儿,但是,又不熟悉,,离开他们吧,我又不忍心,迈不动步,就站在一旁有意无意的看着他们,一会儿他们就从我的眼前跑过去,上了大道使劲地向东跑去,立刻我就感到一种难以招架的孤独感,我喘着粗气,一口气跑回了爷爷家。</p><p class="ql-block"> 初八那天爷爷拎着一瓶罐头,一瓶白酒领我去他叔叔家,爷爷告诉我:叫他四太爷,进屋先给四太爷拜年。</p><p class="ql-block"> 这位老人80多岁了,一条腿不能着地,我们进屋的时候他在一把太师椅上坐着,旁边立着一根大棍子,八仙桌上除了茶具还有一个饭盒子大的半导体收音机。爷爷把罐头和酒放在大柜上,转身坐在另一只太师椅上。</p><p class="ql-block"> 四太爷住的房间干净、宽敞、亮堂,墙上还挂两幅挺大精致的字画,一幅就写一个字,我一眼就看出来了是“和”字,一幅也写一个字,我看了半天才看明白是“静”字。</p><p class="ql-block"> 两位老人说的最多的是这两年的灾情,也推测着明年就是丰收年,再就说家族中的事情,还向我爷爷问我学习咋样?有没有什么特长?</p><p class="ql-block"> 我爷爷说我:算术学得好,算个小账贼溜,看说话,办事语文也错不了,就是没啥特长,没看见他画画、练书法、拉二胡、吹小号、、、咱这家庭也没有培养他有特长的环境,她爸放电影算个啥特长,她妈开车这倒是一门技术,可是等他儿子长大了时代也变了、国家也富了,汽车多了他自己就学会了。</p><p class="ql-block"> 四太爷说:“特长都是在无意中产生兴趣才钻进去,成熟起来的,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说还得看万种人,让孩子勤快、多见人、多遇事、见能人、多思考,自己就能找到机遇,培养自己的特长。”</p><p class="ql-block"> 我听四太爷说完,我一下就想起来有一年正月初八,姥爷领我去长春南关关帝庙,哪里人特别多干啥的都有。我看见一个人猫着腰,胃疼得受不了,逢人就问哪儿有卖麦面起子的,这时候一个人看见一个卖中药的,指着砂仁说:“你拿一粒我看看。”</p><p class="ql-block"> 我看这个人捏着砂仁举的老高细看看,又用指甲划一下,用鼻子闻闻,然后说:“我买这一粒,多少钱?”</p><p class="ql-block"> 卖中药的说:“不要钱,你拿走吧。”</p><p class="ql-block"> 那个人给了卖中药的5分钱,然后撵上那个胃疼的人,告诉他:“记住,这是‘砂仁’,用嘴含着,等胃有感觉了,嚼碎了,吃了。”</p><p class="ql-block"> 我看着有意思,就拽着姥爷仰脸看那胃疼的人,他很认真,嘴老动弹,紧着咽吐沫,一会儿他就嚼着嘴,咽下去了,又隔了一会儿,他说好了,就找那个人,可是人那么多,他还不知道姓啥?上哪儿找去?</p><p class="ql-block"> 自己在喊:“叫什么?叫什么?叫什么?、、、、、”</p><p class="ql-block"> 我和姥爷都走了,听他撕心裂肺地喊着,就返身回去告诉他:“记住‘砂仁’。”</p><p class="ql-block"> 想到这儿,我就问四太爷:“四太爷,今天四月初八,咱们这儿离哪个庙会近?”</p><p class="ql-block"> 四太爷说:“小伙子,不错,还懂得‘四月初八’‘庙会’,你想上庙会干啥呀?念经?求仕途?还是看热闹?咱们这里十里八村没有庙会。”</p><p class="ql-block"> 我说:“看关公。”</p><p class="ql-block"> 四太爷说:“那我问你关公是那个朝代的?关公有哪几件宝贝?”</p><p class="ql-block"> 我一听四太爷问我“三国”里的事儿,我最喜欢了,往前走了一步说:“四太爷:三国就是‘三国’不是什么朝代;关公有三件宝:82斤的青龙偃月刀、有腾空入海之力的赤兔宝马、有面临曹操高官厚禄的收买他都没有离开刘备的忠肝义胆。”</p><p class="ql-block"> 四太爷和爷爷听着拍手乐,四太爷说:“看来小伙子脑袋不空啊,对答如流,还都说的很全面,关公的大刀重82斤都知道,不过三国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p><p class="ql-block"> 四太爷又说:“这儿不如长春庙会多。”</p><p class="ql-block"> 我说:“怎么连庙会也没有,人们上哪儿看热闹去?”</p><p class="ql-block"> 四太爷说:“过去在距离五棵树镇12里地的盟温站村有一座寺庙,名叫护国寺,据说这座寺庙始建于康熙三年,是榆树县境内最早的一座寺庙。据专家说:吉林省内有据可查的寺庙没有早于康熙三年的,因此,这座寺庙也是吉林省最早的寺庙。</p><p class="ql-block"> 盟温站村最早的时候是茫茫草原,人烟稀少。最初的关帝庙也比较简陋,规模不大,焚香礼拜者寥寥无几。寺庙成了过往客商、赶考举子避风挡雨的地方。后来驿站开通后,道路相对通畅,朝廷投资扩建了关帝庙,并将其命名为护国寺。</p><p class="ql-block"> 护国寺朱红的庙门上方挂着护国寺三个鎏金大字的匾额,一副对联格外醒目。上联是:商宰相福禄万古,下联对:汉亭侯忠义千秋。护国寺门前东西两侧矗立着10米多高的旗杆,院内分列10米高的钟鼓楼,东楼悬大钟一口,西楼置大鼓一面。钟鼓楼的青砖墙上刻有“晨钟”、“暮鼓”。每月的初一、十五、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都要击鼓撞钟,早晨清脆的钟声悠扬悦耳,美妙的钟声传出很远。日暮之时鼓声咚咚,警醒世人。</p><p class="ql-block"> 大殿正中的位置是关帝的塑像,神案前面是木制刀架,刀架上插着一把三米多高的铁打青龙偃月刀,刀旁一侧站立的是身穿盔甲的黑脸周仓塑像,另一侧侍立的是手捧佩剑的白脸小将关平塑像,神位前面并列放着三个蒲团,是给膜拜人磕头施礼用的。每当有人进香礼拜时,当值的和尚就敲起铁罄诵经,还不时地叨咕“随喜钱”歌儿,什么“扔香钱,种福田,培根源。”暗示香客募捐。</p><p class="ql-block"> 遇到庙会周围的人都来看热闹,有榆树东北大鼓、黄龙戏、榆树东北大鼓等民俗文化。有卖榆树大米、榆树钱酒、榆树干豆腐,五棵树镇的干豆腐最为出名。以香、鲜、嫩、薄著称,榆树钱酒榆树县的特产,是由1812年(清嘉庆年间)的“聚成发烧锅”发展而来的,距今已有150多年的酿酒历史,是东北地区酒史之源,酒文化之根,这些信息可能在庙会都有。</p><p class="ql-block"> 四太爷给我印象很深,以后我再来一定先看看他,再让他讲讲两幅字画的两个字“和”“静”怎么讲?</p> <p class="ql-block">  1961年3月1日是元宵节,我就觉得在这儿待着没有意思,想回长春,可是晚上一躺下就不想回去了,因为长春没有这儿吃得好;白天我又想回长春,因为3月6日开学,这学期就是五年级下学期了,再开学就是六年级了,再过一年就该上中学了,想到这儿我觉得我真长大了。</p><p class="ql-block"> 到了3月5日我爸也没有来接我。</p><p class="ql-block"> 天一天比一天亮得早了,也一天比一天暖和多了,一天早晨,奶奶让我在一个破盆子里把切碎的白菜帮子、萝卜皮、土豆皮和高粱糠拌匀乎了喂小鸡、鸭子和大鹅,放出来它们就皮勒扑楞的,弄得我无处躲,无处藏的,只好站住院门看着外面的路上,10来个村子里的小男孩和小女孩背着书包上学去,我好羡慕,就站那看着他们的背影,突然,一个小孩子的声音“大爷爷,你好!”使我感到很惊讶,我赶紧侧过身说:“你好!”</p><p class="ql-block"> 我立刻看出来他就是那天在村中心道路上,从我面前跑过去的5个小孩子中的一个,我把憋在心里很长时间的话,赶紧说出来:“那天,你们为什么不理我?”</p><p class="ql-block"> 小男孩回头和我说:“爷爷咱们都是一家的,你辈太大了,我们不知道和你说啥?也没法和你玩儿,一旦把你碰了、或者惹你不高兴,我们回家就得挨骂。”</p><p class="ql-block"> 我一听,感到大脑似乎停止了,什么也想不出来,我头一次听到这样的话:“我怎么会在家乡有这么大影响,一家人还怕我?同龄人中找不到朋友,被抛弃?辈大!我不要这个大辈,我要小朋友,我要我的自由!”</p><p class="ql-block"> 中午饭,我就吃一口大米饭,一块咸鲤鱼,放下筷子就躺在炕梢,我不知道怎么说刚才发生的事情?一会儿就睡着了。</p><p class="ql-block"> 爷爷奶奶着急了,说我:“急着回长春上学,上火了!”</p><p class="ql-block"> 爷爷说给我爸写封信,又一想,邮出去也得个吧礼拜才能到,说不上明后天儿子就回来了。</p><p class="ql-block"> 就这么一天天盼我爸来,转眼就是四月份了,可好了,顿顿吃鸡蛋,爷爷说过几天就有卖开江鱼的了,树枝抽绿了,小鸟叫的声也大了,生产队开始准备农具,迎接春耕了。</p><p class="ql-block"> 一天中午,我睡着了,做个梦:在长春,我下了火车就往学校跑,进了教室门,厉害的田老师从讲台上下来对我说:“我还寻思你不念书了呢?”</p><p class="ql-block"> 我低着头,不敢吱声,田老师又说:“作业写完了吗?”</p><p class="ql-block"> 我立刻想起了,语文、算术寒假作业、借来的下学期语文。算术课本都丢了,便喊起来:“老师,我错了,我要读书、我要上中学!”</p><p class="ql-block"> 突然,我感觉到有人按住了我的胳膊,还听到奶奶在大声说:“孙子,做梦,快醒醒,别乱舞扎!”</p><p class="ql-block"> 我喘口大气,睁开眼睛,一看爷爷奶奶和爸爸六只眼睛焦急的心情都在我的头上看着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