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高贵”二字,从来不是刻在出生证明上的烙印,而是写在人生答卷上的勋章。有人含着宝玉降生,却在锦衣玉食中沦为精神的囚徒,最终活成“行尸走肉”;有人踩着泥泞起步,却在风雨兼程中淬炼出无私的灵魂,即便身死,也永远活在人们心中。这世间从没有谁生来就高贵,真正的高贵,从来都是在为他人、为大多数人谋福祉的征程中,自己挣来的。</p> <p class="ql-block"> 真正的高贵,与出身无关,只与价值的选择相连。杜甫生于官宦之家,却未耽于享乐,反而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胸怀,在颠沛流离中为百姓呐喊;张桂梅出身普通家庭,却以“化作一束光,照亮孩子们的路”的坚守,在大山深处建起女子高中,改变上千名女孩的命运。他们中,有人曾距“豪门”更近,有人始终身处“百姓人家”,但相同的是,他们都选择将个人价值与他人幸福绑定——当一个人把目光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移开,投向更广阔的人间疾苦时,他的灵魂便已开始脱离平庸,走向高贵。</p> <p class="ql-block"> 真正的高贵,从不靠身份标榜,而靠行动去证明。方志敏在狱中写下《可爱的中国》时,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心中装的是民族的未来、百姓的出路;黄文秀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回到家乡百色扶贫,把生命献给了脱贫攻坚的战场。他们没有“生在豪门”的幸运,却用“为大多数人利益而死”的抉择,诠释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反观那些依仗出身作威作福的人,即便坐拥万贯家财、身居高位,若只知满足私欲、漠视他人苦难,其灵魂终究是卑劣的——就如臧克家诗中“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这样的人,纵有再好的出身,也与高贵绝缘。</p> <p class="ql-block"> 真正的高贵,更是在自我革新中不断升华的过程。为大多数人谋利益,从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方法、倾听意见的修行。焦裕禄在兰考治沙时,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拍板,而是走遍全县120多个村庄,向百姓请教治沙经验;钱学森在研制“两弹一星”时,始终与科研团队并肩作战,反复打磨方案,接受每一个合理的建议。他们知道,要实现“个人目标与人民愿望的完美结合”,就必须放下身段、贴近人民,在满足人民需要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能力。这种“以人民满意为价值追求”的自觉,正是高贵灵魂最鲜明的注脚。</p> <p class="ql-block"> 出身是命运给的起点,却不是人生的终点;财富与地位是外在的装饰,却不是灵魂的重量。没有谁生来就很高贵,但每个人都可以选择成为高贵的人——当我们把“为大多数人谋利益”当作目标,把“人民满意”当作标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断耕耘、不断奉献时,我们的灵魂便会在这个过程中,逐渐闪耀出真正的高贵之光。这束光,无关出身,只关选择;无关拥有,只关付出。</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在此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