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陈丽萍老师的精彩分享

子木

<p class="ql-block">清晨的阳光还未洒满上虞的小城,我已坐在屏幕前,等待那场熟悉的早会开启。橙色的背景像一团温柔的火,映出“扶鹰教育 院长早会”几个字,也点燃了我心中的热忱。今天,是陈丽萍老师分享的日子。她虽远在杭州,声音却如春风拂面,清晰而有力。幻灯片缓缓展开,写着“主持人自我介绍”——她来自浙江绍兴上虞,三年来陪伴三百多个家庭走进扶鹰,用行动诠释着那句座右铭:“梦想是人生的灯塔,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我不禁微笑,这何尝不是她自己的写照?她不是站在高处的讲师,而是走在路上的同行者。</p> <p class="ql-block">时间是一条沉默的河,却在陈丽萍的生命里刻下清晰的印记。从2023年初识扶鹰,到如今成为准院长,她的每一步都踏得坚定。她轻描淡写地说起那段日子:第一次参加共情营时的忐忑,获得志愿者提名奖时的惊喜,担任42班班长后肩上的责任……这些节点串联成一条光亮的轨迹,像夜航中的灯塔,一盏接一盏地亮起。她说:“不是我改变了什么,是扶鹰改变了我。”那一刻,我忽然明白,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轰轰烈烈的宣言,而是日复一日的坚持与回望。</p> <p class="ql-block">她讲到一张合影——讲师班上与王博士并肩而立,笑容坦然;又提到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时,和拉拉老师在户外的集体留影,风拂过发梢,也吹动了心中的信念。这些画面没有华丽的布景,却因真实而动人。她说:“每一次合影,都是一次见证。见证我从犹豫到坚定,从孤单到同行。”我仿佛看见那个曾经站在人群边缘的自己,也在某张照片里,悄悄靠近了光。</p> <p class="ql-block">2023年3月16日,她走进共情营。42天,从倾听开始,从打直球练习表达,从“活动结合”中学会落地。她分享说,最难忘的是第一次在小组中说出自己的脆弱,话音落下,竟有人轻轻回应:“我也是。”那一刻,她哭了。原来共情不是技巧,是心与心的触碰。她把那张结业证书珍藏在手机相册里,不是为了炫耀,而是提醒自己:你曾勇敢过。</p> <p class="ql-block">实践班的讲台、大型会议的会场、手持证书的合影——她走过一个又一个现场。她说,站在台上并不容易,尤其是面对质疑时。但每当看到家长眼里的光,听到孩子说“妈妈现在愿意听我说话了”,她就觉得一切都值得。她记得那个在实践班上第一次完整讲完案例的夜晚,走出教室时,天已全黑,但她心里亮着灯。</p> <p class="ql-block">“分享心得,其实很简单。”她笑着说,“第一是热爱,没有热爱撑不过低谷;第二是活动结合,把理念放进生活里;第三是打直球,别绕弯子,真诚最动人。”这三点,她说得轻巧,可我知道,背后是无数次深夜备课、一次次被拒绝后的重整旗鼓。她不是天生耀眼,而是把平凡的日子,过成了光。</p> <p class="ql-block">她讲起2024年冬天的萌宠活动,人们带着狗狗围坐在一起,烤火、聊天、分享育儿故事。她说:“教育不一定要正襟危坐,有时候,一只蹭你手心的狗,比十堂课更能教会孩子共情。”笑声在会议室里荡开,我也笑了。原来教育可以这么柔软,像冬日里的一杯热可可,暖手也暖心。</p> <p class="ql-block">2025年妇女节那天,她们在户外举起鲜花,喊出“做自己的光”。她说,那一刻,她不是谁的妈妈、谁的妻子,只是陈丽萍。她为自己骄傲。我忽然懂了,扶鹰教育不只是帮家庭成长,更是让女性找回自己。她说:“当我们先成为完整的自己,才能更好地去爱别人。”</p> <p class="ql-block">6月的烧烤摊前,炭火噼啪作响,笑声随风飘散。她说,那是她今年最放松的一天。大家边吃边聊,聊孩子,也聊梦想。有个妈妈说:“原来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句话,她说她记了很久。</p> <p class="ql-block">镜头切回早会现场,她仍在讲述。录制中的标志静静悬在上方,像一场无声的见证。她回顾这一路,有疲惫,有泪水,但更多的是感激。她说:“回望来时路,每一步艰辛都化作滋养成长的力量。”而家校共育的温暖同行,正让未来的学校更加美好。这句话,她说得很轻,却重重落在我的心上。</p> <p class="ql-block">徐慧君老师在一旁静静听着,其他伙伴的头像在屏幕上依次亮起。我们虽隔着屏幕,却像围坐在同一张桌前。她说:“我不是榜样,我只是走出了第一步。而你们,可以走得更远。”那一刻,我仿佛看见无数个“陈丽萍”正在生长,在绍兴、在杭州、在每一个愿意相信教育温度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她最后展示了一张团队合影,名字一个个闪现:贺近老师、罗舒老师、苏华春春老师……他们不是明星,却是无数家庭背后的光。她说:“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而她,愿意一直走在这群人中间。</p> <p class="ql-block">2025年的目标写在屏幕上:培养3个院长、进2所学校、浙大进修……这些数字背后,是她对未来的笃定。她说:“我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想让更多家庭被看见、被理解、被支持。”我默默记下这些目标,仿佛也把自己的名字写进了她的愿景里。</p> <p class="ql-block">会议接近尾声,她轻声说:“回望来时路,每一步艰辛都化作滋养成长的力量,而家校共育的温暖同行,正让未来的学校更加美好。”这句话,像一颗种子,落进我的心田。我知道,这场分享结束之后,会有更多人开始相信:教育,真的可以不一样。而陈丽萍老师,正用她的脚步,为我们照亮来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