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国庆期间,朋友圈里几位朋友的动态呈现出一种诡异的同步——都在转发同一位“大师”的视频与语录。私信问候,收到的回复如出一辙,甚至有人热情邀我“入伙”。这高度重合的一幕,瞬间将我拉回去年那段颇具警示意义的经历。</p><p class="ql-block"> 那时,一位新添加的友人邀我去她的店里小坐。初入店内,迎面便是一连串恰到好处的赞美,从言谈举止到精神气质,让人在舒适中悄然放松。然而寒暄未尽,话题便急转至《周易》、《黄帝内经》,以及各种听起来高深莫测的“能量”理论。当我坦言自己略有涉猎时,对方却轻描淡写地判定那仅是“皮毛”,随即用更为密集的恭维拉近距离,将氛围导向“你需要专业引领”的预设结论。</p><p class="ql-block"> 耐不住这番层层铺垫,我直接问道:“你们如何盈利?”她倒也坦率,直言核心在于售卖产品和课程,并立刻补充:“有个入门体验,价格非常划算。”鬼使神差地,我当场支付了几百元。可一旦踏出店门,冷风拂面,瞬间清醒——那些被神化的“专业知识”,我完全可以通过阅读与思考自学获取,何须付费?</p><p class="ql-block"> 我立即沟通退款。对方未直接拒绝,却以“活动尚未结束”为由一再拖延,直至五日后,才不情愿地将款项退回。</p><p class="ql-block"> 此事让我彻底看清:当下不少打着“国学”、“心理学”与“能量”旗号的话术,正将本应沉潜内心的学问,包装成焦虑时代的“速效心灵解药”。那些挂在嘴边的“能量场”、“频率共振”,配合精准投放的赞美,本质上都是开启你钱包的序曲。</p><p class="ql-block"> 为何总有人深陷其中?或许因为在普遍焦虑的裹挟下,一句“你会变得更好”的情感抚慰,远比理性的成本收益分析更动人心魄;又或许是社群中弥漫的打卡氛围、真假难辨的“蜕变案例”,佐以“限时名额”的紧迫催促,共同构成了一场精密的情绪围猎,让人在冲动中做出决定。</p><p class="ql-block"> 但我始终坚信,真正的修心绝非依靠消费来实现。它是一场向内探索的孤独旅程,朴素到无需任何昂贵的门票。每日静心阅读几页好书,睡前进行十分鐘的澄净冥想,或将日间所感凝结为真诚的反思日记——这些无需成本的真实实践,若能持之以恒,其对心灵的滋养远胜于任何华丽的“速成捷径”。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将感悟沉淀为习惯,这才是最可靠的成长路径。</p><p class="ql-block"> 我并非全然否定知识服务的商业价值,专业的指导确能让人避开弯路。但关键在于,这一切是否建立在透明、尊重与边界感之上——是否将消费者视为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而非一串待收割的流量数据。那些以“正能量”为糖衣,核心逻辑始终围绕卖课与卖货的套路,值得我们报以最高的警惕。</p><p class="ql-block"> 自我成长,从来没有捷径,更不应成为被收割的软肋。将人生的主动权牢牢握于自己手中,不被精巧的话术所裹挟,不向制造的焦虑而妥协——这份清醒,远比任何外在的“能量”都更坚实、更持久。</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