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错了三本书

吊脚楼

<p class="ql-block">  从西藏回来后,觉得很有不少遗憾,许多该去的地方都漏掉了,这像读书一样,西藏本就是一部宏篇巨制,我花20多天的时间走了一趟,却只是读了其中的几个小段落,许多精彩的章节还没来得及读。</p><p class="ql-block"> 网购了三本名家写西藏的书,想看看他们笔下是怎样的不一样的西藏。《我从雪域走过》,作者俞敏洪,新星出版社出版,去年十月的版本。我过去没读过他的文字,但我很崇拜他。</p><p class="ql-block"> 我从318国道入藏时,在芒康入口处有他的巨幅广告画。无疑,这张画是招揽游客的。我想,北大才子游了西藏,必定会留下珠矶般的文字,我便在网上轻松地搜到了他写的《我从雪域走过》。24万字,我一天就读完了。真的,我特别地不喜欢。他的文字很普通,有些东扯西拉,似乎从来就没专门写某个景点,或者说没有把某个景点写透。他时而有些感慨,虽然是有感而发的,但多是像屁帘子一样地挂在文章的尾部,好像是为了升华而升华。</p><p class="ql-block"> 最令我诧异的是,他游西藏的时间比我短一天,我是一天写一篇,再记一些素材,回来后又整理了六七篇,自觉是勤勉的了,俞先生却洋洋洒洒写了67篇,还不包据每天两千多字的游程记要。这是真正的大神级的快手笔。</p><p class="ql-block"> 我有个不好的阅读习惯,逮着一本书,很少先读序文再读正文,我不想自己的阅读体验被序文拽着走。读完《我从雪域走过》正文回头再四头看俞先生文本的序文,才知道《我从雪域走过》是他的团队根据他的视频、录音、访谈捉刀整理成文的。所以,这本书文字的不好,怪罪不了俞先生,错就错在自己的偶像情结,不该盲目地给名人的文字点头哈腰。</p><p class="ql-block"> 网购了毕淑敏的《西藏》、《走,到阿里去》。第一次在文字里深度游西藏,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读毕淑敏写西藏的大部头。那本书的名字记不起来了,只记得是厚厚的本子,字号小,恐怕有文字三四十万。她把前藏后藏都写遍了,文字朴实,像拉家常的,很有现场感,读得我满血复活,誓要无论如何再去西藏看它的风情,她在阿里当卫生兵十几年,是有本钱写西藏的。记得十八军进藏的艰难、解放军进藏时的汉藏亲和、误会、十八军修筑318国道的困苦,还有藏南猖獗的旱蚂蝗……我都是最先从这本书里读到的。</p><p class="ql-block"> 《西藏》是一本旧书,八成新,书脊上还贴着藏书编号,扉页上还有某企业图书室的红印章,中国三峡出版社出版,2007年的版本,29万多字,晚饭后读到凌晨两点就读完了。</p><p class="ql-block"> 我也不喜欢这本书,不是她的文字不好,全本书写的都是她的军旅生活,属记事散文,不是我想要的藏地风光、人文的书写。兴许是毕女士的疏忽,她把自己的《昆仑之殇》也收录了。这是一部中篇小说,是她的成名作,它夹在散文堆里有些不伦不类。</p><p class="ql-block"> 刚刚收到她的《走,到阿里去》,大开本,大号字,中国盲文出版社,2013年的本子。翻开目录一看,绝大部分篇什都是《西藏》的拆解本,把《西藏》里的长散文拆成了独立的散文,新增部分也是她写军旅生活的。</p><p class="ql-block"> 我又吃了一碗隔夜饭!</p><p class="ql-block"> 名家出书有套路,丛书、单行本、文集,名堂多得很,一篇文章到处窜,出了这家门再进那家门。热闹得很。而老派的文化人,自己在世时是不给自己出文集的,他们以为这是身后由别人做的事。比如汪老曾祺,生前有人要给他出文集,他不允,无奈人家死缠烂打,他没法,说“你们这是咒我”。老先生一生写的都是有趣味的文字,话也说得幽默风趣。他自从有人给他出文集后,再也没写过一篇文章。</p><p class="ql-block"> 毕淑敏有很多著作,总共得了50项文学大奖,除了她写西藏的书我读过,再没读过她的大部头。记得某次候机时,在一家期刋上读到她的一篇散文,名《素面朝天》。文头配有她的大头像,双唇腥红,皱纹里似有脂粉。文章是鸡汤类的,写得也算好,但见了她的妆容,便觉滑稽极了。</p><p class="ql-block"> 2025/10/07襄阳居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