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江风 读百年

林子

林子/24414306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武昌湾1956公园在原武昌造船厂旧址焕新而生,其名承载着1956年毛泽东横渡长江的历史印记。今天上午,我漫步在这1.1公里的江岸,但见“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壮阔融入生态森林与工业遗存,锈蚀龙门吊与时尚展陈在江风中对话百年。这座5万平米的城市客厅以三大主题区串联文脉,既是长江生态廊道的收官力作,更成为武汉赓续江潮记忆的崭新地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在1956公园新铺的柏油路上,晨光正好。上午九点的太阳斜照在保留完好的工业基座上,将锈红色的钢铁映出温暖的光泽。这是武昌造船厂旧址的新生,是“武昌湾”献给城市的一份晨礼。前几天国庆人多没来,我特意选择这个时刻前来,想看看这片承载了太多黄昏叙事的土地,在晨光中有着怎样的面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继续往前走,风景这边独好!真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虽然白居易写的是江南,但此刻的长江在朝阳下别有一番生机。江水浑黄厚重,浩浩东去,对岸的高楼玻璃幕墙将晨光反射成万千碎金。晨光中的江景带着一种清新的力量。几位晨跑者从身边掠过,他们的身影在保留的铁轨景观上拉得修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6年6月1日,下午两点,六十三岁的毛主席就在这个地方,一步步走入江中。水温大约20度,江流湍急。他先在水里浸了浸身子,然后从容地开始挥臂——那一刻,不是领袖在游泳,而是一个民族在激流中试水,一个国家在风雨中破浪。此时这里拍照的人太多了,我只将手机举得高高的,才拍下这个打卡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望着平静的江面,试图想象当年的景象。没有如今的艺术景观和防洪墙,只有朴实的码头和忙碌的船厂。毛主席就是从武船这座“共和国长子”的怀抱里下水,完成了那次具有象征意义的横渡。他在江中时而侧泳,时而仰泳,与风浪搏击了两个多小时,游程近三十里。这不禁让人想起他笔下的“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的豪情——那是一种面对自然、面对时代的从容与自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边走边看,觉得这座公园最动人的设计,是完美保留了毛主席下水处的原始地貌。粗糙的石阶、饱经风霜的缆桩、微微倾斜的入水坡道,都保持着1956年的模样。但设计师巧妙地在旁边修建了一条悬臂式观景廊道,让今人能够站在现代工程的庇护下,回望那段劈波斩浪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着人流一起走到了那座巨大的塔吊这里,它静静地立在江边,让人想象它在夕阳余晖中的剪影该有多么壮美。但此刻我发现,在清澈的晨光里,塔吊钢铁结构的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可见——铆钉的排列、钢索的走向、转轴的结构,这些在黄昏中只会变成模糊轮廓的细节,此刻都坦诚在光天化日之下。这让我想起苏轼的“白日一照,浮云自开”,工业遗存的真实面貌,或许本就该在这样的光线下被审视,而不是总被怀旧的暮色笼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认为这种设计,就是时空的交叠,恰如崔颢在黄鹤楼留下的感叹:“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伟人已逝,但他留下的精神印记,却如同这滔滔江水,永远奔流在后人的血脉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沿武昌湾溯流而上,可见一座朱红方框雕塑“桥见武汉”,与身后同样身披赤装的鹦鹉洲大桥相映成趣,恰是取景合影的绝佳点位。有心留影的游人常在此驻足,今日我见候影者众,只得作罢。而眼前“一桥飞架南北”的当代气象,却让这份江城诗意在钢铁长虹间获得了新的延绵。若得闲暇,不妨来此定格这抹横跨古今的赤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一边在江边漫步,一边不断深思,修建这个公园也很有意义,一是对伟人的追忆,二是来这里看看江水东流,不舍昼夜。有些瞬间可以激发人们激流勇进,如同六十八年前的那个下午,永远定格在民族的记忆长河里,激励着后来者继续在时代的激流中——横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离开江滩上到街中心了,这里有个武昌湾1956公园纪念广场,此时被国庆节赋予更深的内涵,被中秋节赠予更浓的情愫。尽管公园开放一段时间,但中秋遇见国庆,国旗红在公园广场处处飘扬,中秋意在公园角落每每萌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纪念毛主席当年横渡长江以及造船工业遗址为主题,中心处有主席雕像和其创作关于武汉的《水调歌头.游泳》等等诗词碑,我只拍下这两块,站在那里念诗词也是一种回忆,记得我小时候,主席36首著名诗词都背得。这个中心地带很不错,此处注定不凡,以伟人像镇此地是个不错的设计理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离园时已近中午,阳光正好。回望这片曾经见证历史、如今拥抱未来的土地,我忽然明白了“1956”这个数字的分量。它不仅是横渡长江的年份标记,更是一个民族在时代激流中确立自信的精神坐标。正如李白在《行路难》中写下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从1956年的中流击水,到2025年的城市客厅,这条大江见证的,永远是一个民族不畏风浪、永远向前的精神航程。</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