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家书] 泥土里的脊梁:一封永远无法寄出的家书

扬帆远航

<p class="ql-block">昵称:扬帆远航</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22186231</p><p class="ql-block">图片:扬帆远航</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亲爱的父亲:</p><p class="ql-block">提笔时,窗外细雨绵绵,正如我绵延十三年的思念。今年的父亲节,恰逢您离世十三周年的祭日。这些年来,提笔的念头在心中萦绕千百回,今日终于让思念落于纸上,让记忆在时光的长河中重新泛起涟漪。</p> <p class="ql-block">您生于1931年8月,走时是2012年正月初四。八十二载春秋,您用坚韧在平凡的土壤里开出了最美的花。作为家中的长子,您在旧社会的风雨中成长。祖父是村里的“土秀才”,一手好字,几亩薄田,当过私塾先生,深知读书的重要。这份远见,让您和三位兄弟都得以读书,在新社会中找到了各自的位置。</p><p class="ql-block">还记得您常说的求学故事。灵马小学毕业后,您在近千人中考取第五名,昂首迈进县重点锣圩初中。这成了您一生最骄傲的谈资,也成了您鞭策我们努力学习的动力。然而,命运的转折来得太快。初二转学南宁后,家道中落,您的学业戛然而止。每每说起“要是那年头……”,您眼中总闪过不甘的微光,那是被贫困掐灭的大学梦,是您一生未能释怀的遗憾。</p><p class="ql-block">1950年,朝鲜战火燃起,热血沸腾的您报名参军,却被家人拦下。人生的轨迹,就这样在一个个岔路口悄然转向。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同年5月,您以优异成绩考入广西人民革命大学,校长是张云逸将军。这仿佛是命运对您失学遗憾的补偿。1951年5月底,您怀揣文凭,被分配到平果县工商科,后辗转江南乡、新圩乡供销社,任副主任兼团支部书记。那把在您指尖飞舞的算盘,见证了您的勤勉与才华。1954年,您被评为县“模范工作者”,佩戴上那枚鲜红的县人大代表徽章,成了全家人的骄傲。</p> <p class="ql-block">然而,命运的考验并未结束。1956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将您卷离岗位,莫须有的罪名让您背负冤屈,回乡务农。这份不公,像一块巨石,沉沉压了三十五年。直到1991年平反通知书和补发的工资送到您手中时,您已年届花甲,重返岗位的大门早已关闭。</p><p class="ql-block">但您从未向命运低头。回乡的困顿并未磨灭您的才情。不久,您被抽调到公社当通讯员。热火朝天的水库工地上,您伏案疾书,笔走龙蛇,常常不到半小时就完成一篇广播稿。公社陈书记拍着您的肩膀说:“小张,你这支笔,快得很嘛!”这份在泥泞中依然闪光的才情,点亮了那段灰暗的岁月。</p><p class="ql-block">您脱下干部装,换上粗布衣,一头扎进生产队的劳动中。有力气,有文化,有头脑,脏活累活抢着干,您很快赢得了社员的信任,被推举为生产队长。这个“九级司令部”的“司令”,一干就是十多年。</p><p class="ql-block">我童年最清晰的记忆,是每天拂晓前,您拿着铁皮喇叭站在屋后山坡上吆喝:“大伙儿起床咯!八点钟下地干活啦!”凛冽的寒风或熹微的晨光中,您浑厚的声音穿透寂静,成了全村人不变的闹钟。在您的带领下,我们生产队年年粮食满仓,上交的公粮高达五六万斤,且因质量上乘享受“插红旗”免检入库的殊荣!队里农、林、牧、副、渔样样兴旺,金黄的稻浪、饱满的玉米、甜滋滋的甘蔗,还有圈里膘肥体壮的猪、牛,塘里活蹦乱跳的鱼。在那个普遍勒紧裤腰带的年代,我们队基本没人外出逃荒,温饱无忧。县政府奖励的“东方红”手扶拖拉机开进村时,轰动了四邻八乡,那份自豪,至今仍在我心中激荡。</p><p class="ql-block">您对信念的执着让我动容。背负着“历史问题”,您前前后后递交了二十份入党申请书!这份坚持最终感动了组织。入党后,您时刻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那些珍贵的党代会合影被您精心装裱,一直挂在老屋正中央,无言地诉说着您的信仰与荣光。</p> <p class="ql-block">您用厚实的肩膀,扛起了我们这个十口之家。记忆里,您每次到公社或县里开会回来,洗得发白的帆布包里总会变戏法似的掏出半斤用粗糙油纸包着的糖饼。那一点点甜,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是我们眼中无上的美味。</p><p class="ql-block">随着我们兄妹陆续上初中、高中、大学,家里的开销骤然增大。为了多挣点钱,您拼了命。养母猪、开垦荒山种花生、种三华李……到了八十年代末,咱家一年能有好几千块收入。这笔“巨款”,成了支撑我们学业的经济支柱。</p><p class="ql-block">我永远忘不了那些深夜。一盏如豆的煤油灯,将您佝偻的身影放大在斑驳的土墙上。您就坐在那里,一言不发,粗糙得像老树皮的手指,一遍遍、小心翼翼地捻开那些卷了边的毛票,抚平每一枚分币的折角,然后将它们按面值叠成小小的、整齐的几摞。您数得极慢,极轻,仿佛那不是钱,而是我们全家沉甸甸的未来。偶尔,您会停下,望着跳动的火苗长长叹一口气,那叹息声混着烟草味,至今压在我的心头。</p><p class="ql-block">您的付出没有白费:我考上师范,二弟、四弟也考上中专大学,后来我成为党校教授,四弟晋升为某市局主要领导、二级巡视员;三弟经商,日子也安稳。我们这一家子,成了乡邻羡慕的榜样。</p><p class="ql-block">2012年那个除夕,您宣布设立家族奖学金时,眼中闪烁着我们从未见过的、如释重负的光芒。您说:“咱家的读书种子,不能断。”那时我们只当是您晚年的一桩喜事,怎知那竟是您用尽最后气力,为这个家族立下的百年基石。四天后,您溘然长逝,那殷切的目光,成了您留给我们的最后定格。父亲,您可知,您当年播下的种子,如今已硕果累累?</p><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后,我们多次想接您到县城,您总笑着摆摆手:“不去不去,城里太清闲,闷得慌。乡下多好,活动活动筋骨,养十几只鸡鸭,种点小菜果子,身子骨反倒硬朗。”故乡的一草一木,才是您生命扎根的土壤。</p><p class="ql-block">您一生爱书报,关心天下事。长期订阅《右江日报》,每晚雷打不动看新闻。您那个旧书箱,是我的宝藏。《林海雪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西行漫记》……这些泛黄的旧书,是我文学启蒙的摇篮。</p><p class="ql-block">回顾您的一生,遗憾如影随形:求学之憾,是那被贫困掐灭的大学梦;报国之憾,是那年未能成行的军旅;事业之憾,是那三十五载被窃取的青春。然而,您将所有这些“未竟”的抱负,都化作了我们兄弟脚下坚实的阶梯。您用布满老茧的手,为我们铺就通往知识的道路;用被岁月压弯的脊梁,为我们撑起一片无忧的天空。您的遗憾,成了我们不敢懈怠的警钟;您的期望,成了我们砥砺前行的灯塔。</p><p class="ql-block">十三年了,父亲。窗外的细雨依旧,如同我永不干涸的思念。它洗刷着尘世,也链接着天地,就让我将这封家书折成一只舟,托付这绵绵雨丝,驶向您在的天国。您“泥土里的脊梁”早已在我们心中长成了参天大树,荫庇着我们的子孙后代。</p><p class="ql-block">愿您在那没有遗憾的世界里,一切安好。我们永远爱您!</p><p class="ql-block"> 您的儿子</p><p class="ql-block"> 2025年父亲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