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为土生土长的广东人,无数次进出广州,目光却总是追着远方,从未踏足过身边的南越王博物馆。今天专程前往,才真正懂了那句“旅游是从自己呆腻的地方,到别人呆腻的地方”——原来最该细品的历史,一直藏在眼皮底下。下面我想将博物馆和南越国历史分成两篇文章叙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博物馆在解放北路。1983年发现的南越国第二代国王赵眜之墓,也是岭南目前找到的最大汉代彩绘石室墓。顺着指引走到墓地原址,木楼梯搭在墓道上方,踩上去发出轻轻的吱呀声,忍不住放轻脚步,生怕打扰墓主人的安宁,尽管里面已是空穴。约100平方米的墓室布局很清晰:中间是放墓主棺木的大厅,两侧四个小房间是四位夫人和丫鬟的殉葬处,最后面还有个当年存粮食的储藏室。石壁看着格外坚实,不知道是不是经过修复?只是如今墓室里空荡荡的,所有文物都已搬到展厅,倒更能让人静下心来想象两千年前的下葬场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一展馆便是墓里挖出来的宝贝:铜器、陶器带着明显的南方越族特色。青铜编钟、铜鼎、铜镜摆在一起,仿佛能听见当年的礼乐声。金印、玉器泛着温润的光,尤其是墓主穿的丝缕玉衣。介绍说:这是截至2017年,中国发现的完整西汉玉衣里年代最早、也是唯一的丝缕玉衣,可惜真品被调到国家博物馆了,现场看的复制品再精致,还是忍不住有点遗憾。</p><p class="ql-block">不过其他珍品足够填补这份遗憾:世界第一套套色印花铜版模,能想象出当年用它印出的织物该是多么精美?蓝色平板玻璃在汉代可算稀罕物,在当时应该属于“高科技”了吧?还有来自非洲的象牙,很难想象两千年前的岭南与远隔千里的非洲是怎样连接的?文字介绍说:这些文物大多被称作“岭南文化之光”,此刻站在展柜前,倒真觉得每一件都在闪烁着历史的光,是古老中华文明的见证。</p><p class="ql-block">转完第一展馆,又去看了第二、三、四展厅,里面是历代挖掘的陶瓷、青铜器、玉器,来自不同地方,拼出更完整的岭南文明脉络。摸着展厅的玻璃,忽然觉得在这些看似冰凉的文物里,藏着的是古代人对生活的细腻心思,是最温暖的记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走出博物馆时,阳光刚好斜照在门楼上。想起刚进来时觉得“不过是个古墓展馆”,离开时却满脑子都是赵眜墓的布局、丝缕玉衣的纹路,还有那些跨越千年的文物。原来不是身边的风景不够好,是我们总忘了停下脚步,好好听听它们背后的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