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九月七日的沈阳,秋意初染,我走进了那条叫“八卦街”的老街。它藏在和平区的市井深处,像一本被遗忘多年的老相册,翻开时竟带着几分恍惚。街道由四条大街与四条小路交错而成,俯瞰如一幅完整的八卦图,乾元、艮元、巽德……这些名字不再是课本里的玄学符号,而是脚下实实在在的路。我沿着弧形的街巷慢慢走,仿佛被某种古老的秩序轻轻牵引,一圈又一圈,竟有些舍不得走出去。</p> <p class="ql-block">后来翻资料才知道,这条街始建于1918年,是奉天省长王永江和商务局长赵景奇主持规划的南市场一部分。当年奉张作霖之命开辟商埠,竟还有军阀提议将兵法谋略融入街巷布局,说是“可御外敌”。而街道命名,则由工程科的何毅夫依据八卦八方定下,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一字一方位,暗藏天地运行的节奏。如今走在这片街区,仿佛还能听见百年前的规划声在砖缝间低语。</p> <p class="ql-block">街心有个广场,被老沈阳人唤作“圈街”,建筑围着它呈扇形排开,像是张开的掌心托着一段往事。我站在中央,看四周老楼层层叠叠,墙皮斑驳却姿态不倒,仿佛每一块砖都记得自己 belonged 的位置。这里没有喧嚣的商业叫卖,只有几个老人坐在门口晒太阳,像守着时间的锚点。</p> <p class="ql-block">一块巨大的石碑立在街口,“八卦街”三个红字赫然入目,石面粗糙,像是从某个历史断层里直接搬出来的。我起初疑惑:这到底是“八一”还是“八卦”?后来才明白,这片区域曾有多个名称交织,八一街、八卦街、南市场,像几条并行的轨道,最终在同一个空间交汇。名字的错位,反倒让这里多了几分神秘。</p> <p class="ql-block">从高处俯瞰,八卦街的圆形布局一览无余。居民楼和商铺密密匝匝地围成一圈,像年轮,也像罗盘。街上有行人穿行,车辆缓缓移动,生活在这里从不因历史而凝固,反而因它更添节奏。图片上写着“始建于1918”,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我小时候常从这附近路过,却从未真正走进来。那时只知太原街、中山路,哪懂得藏在巷子里的乾坤?</p> <p class="ql-block">一座红砖拱门静静立着,上书“八卦街”三个字。穿过它,街道豁然开阔,两旁树木成行,阳光斜洒在石板路上。远处现代高楼隐约可见,像是从老城的梦境里长出的新枝。我放慢脚步,仿佛怕惊扰了这片时空的平衡。</p> <p class="ql-block">“奉天记忆·余悦里”的牌坊下,灯笼轻晃,绿植掩映。一位穿粉色上衣的女子站在红车旁,像是在等人,又像是在拍照。这名字起得妙——“余悦”,是旧时光里剩下的欢喜吧。我走过时,听见一阵笑声从巷子深处传来,不知是游客,还是本地人正围坐喝茶。</p> <p class="ql-block">街角有两尊民国女子的青铜雕像。一位站着,长裙曳地,手持物件,像是要去赴一场茶会;另一位坐着,手托下巴,高跟鞋轻轻点地,眼神望向远方,似在沉思。她们静默地坐在红砖地上,却让整个角落有了温度。我忽然想,百年前的女子,是否也曾这样走过这条街,裙摆拂过青石,心事藏在风里?</p> <p class="ql-block">广场中央有一块圆形浮雕,刻着“八卦街1918年街区模型沙盘”。几何图案层层嵌套,中心是复杂的纹样,像是把整条街的灵魂封印在了这块金属里。我蹲下来看了许久,阳光斜照,浮雕的影子拉得很长,仿佛在提醒:你脚下的每一步,都踏在百年前的设计之上。</p> <p class="ql-block">转过一个弯,一组青铜雕塑让我驻足。一位妇女在搅桶,中间那人坐在小凳上捏包子,右边的女子正抱着孩子喂糖葫芦。摊前写着“手工老面小笼包”“冰糖葫芦”,烟火气扑面而来。我几乎能闻到蒸腾的面香和糖稀的甜味。这些人物动作生动,像是随时会开口说话。百年前的市井,就这样被凝固在铜色里,鲜活如昨。</p> <p class="ql-block">一块黑色石碑静静立在绿植之间,金文写着:“南市场八卦街旧址”,落款是“2012年9月7日,沈阳市和平区不可移动文物”。我盯着那个日期——整整十三年后的今天,我竟在同一天来到这里。冥冥中,像是一场迟到的赴约。</p> <p class="ql-block">另一处,灰色石面上用红漆写着“八卦街”三个大字,粗犷有力,像是有人用刷子一气呵成。没有落款,没有说明,只有这份直白的宣告,让人莫名心安。原来有些记忆,不需要华丽装饰,只需一块石头、几个字,就能把时光钉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完整条街,天色渐暗。我站在街口回望,霓虹未起,老墙静默。小时候不知道这里,是因为它太低调,还是我太匆忙?如今回来,才发现它一直都在,像城市的心跳,藏在最深的脉络里。它不张扬,却自有乾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