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仲尼被后世捧到了至圣的位置,《论语》成为了儒家学派的核心典籍,记录了孔子的言行,然而既无完整语境,又颇有断章取义之嫌。此外,能记录孔子思想、言行、工作和生活的文字只剩下了《左传》、巜史记.孔子世家》,还有一本《孔子家语》,真伪仍不可考。虽相传《春秋》为孔子所著,但体例杂乱且与《论语》几无关联,此说不可信。按童书业先生的说法,《左传》的可信度最高,记述孔子的言行、思想更客观。</p><p class="ql-block"> 孔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只能从现有的史料中追寻。力求抽丝剥茧,找到那个真性情的仲尼。</p><p class="ql-block"> 先说相貌,孔子到底长什么样。</p><p class="ql-block"> 《史记·孔子世家》中写道: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东郭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p><p class="ql-block"> 如果画出像来可能会有点怪异。脑门像尧,后颈像皋陶,肩膀像子产,但腰部以下不到大禹的三寸(当时应当是坐着的),憔悴颓废的像一只找不到主人的狗,长的有点狰狞。虽有讥讽之义,却写得很真实,活灵活现,该自嘲时会自嘲,显得更可爱了。但是孔子肯定是个高个子,因为《史记·孔子世家》明确记载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身高换算虽然因古代尺度标准不一而存在差异,但是不论怎么算,他至少要1米80以上,确实继承了他爹的基因,叔梁纥身高2.2米以上。</p><p class="ql-block"> 仲尼打小就爱学习,是人们常说的邻居家的孩子。《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为儿戏嬉,常陈俎豆,设礼容"。从小就知道学习礼仪。而且生活在市井之中,很早熟,知道平民的苦,也体会到"平民环境″对他这个"野合″而来的孩子特别是单亲妈妈拉扯大的孩子很不友善,《论语》中孔子称平民为小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小人常戚戚","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洞察了小人的心理。再加上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祖上是贵族,从而深刻认识到"只有知识才会改变命运"。于是仲尼玩命的学习,找一切机会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他很有天赋,善于把别人的这些小聪明组装成自己的大智慧。但真正学到东西还是在身份得到孔家人认可而成为臧氏家臣后,因为臧家特别有文化,是鲁国其他任何一个家族都不能比的。有次,鲁隐公想去齐国参加某个隐秘的活动,臧僖伯出来劝了一大套话,这是左传里第一次出现阐述西周礼治的大段文字。臧僖伯的重孙子就是臧文仲,叔孙豹提出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立言的不朽臧文仲是代表,臧文仲的孙子就是臧纥,被当时的人评价为圣人。臧家的藏书非常丰富,这为孔子的学习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同时仲尼也充分展现出了学习的天赋,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浑涵博大,融会贯通″。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善于活学活用,善于思考,不死性,不拧把。"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因此,"礼乐射御书数",仲尼无不所不通。</p><p class="ql-block"> 此外,仲尼最大的优点是持续学习,终身学习,向一切有知识的人学习。《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里开过一个名单,孔子之所严事:与周则老子;于卫,蘧伯玉;与齐,晏平仲;于楚,老莱子;于郑,子产;于鲁,孟公绰。他晚年又研读《周易》,《论语·述而》记载:孔子曾感叹“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为:“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编联竹简的熟牛皮多次断裂)。读周易还造出个成语来。我个人认为,孔子写的《系辞》真的是文釆斐然,磅礴大气。</p><p class="ql-block"> 但是某些方面学的并不精,从堕三都过程中可以看出来,仲尼的军事、政治水平比公敛处父差了不少。军政水平低直接导致了孔子出走。这也很好理解,知识面广了,专业的程度必然受影响,《论语·子罕》里写道:″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什么都懂,但是没有专业,这话表面上是赞美,但听着更像是讽刺。</p><p class="ql-block"> 仲尼是制造舆论、利用舆论的高手,打小就会。叔梁纥一死,颜徵在和孔子的地位就得不到承认了,不得已带着孔子住回娘家,基本上和孔家断了往来。再后来母亲颜徵在去世,孔子立马要找父亲的墓地,想把父母合葬。实际上更深层的目的是要找回自己的身份,要让孔家人接受他。于是制造了一起颇具轰动效应的事件,就是"殡五父之衢"(《孔子世家》),把母亲的灵柩停放在五父之衢,衢是四通八达的道路,就是一个人流量很大的地方,然后这个高个子少年不停地问路过的人谁知道父亲叔梁纥的墓地在哪儿。这事儿一出,曲阜城中尽人皆知,给孔家人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舆情纷纭之下事情得到了圆满解决,确定孔子是″陬人之子″,叔梁纥的儿子,他再也不是野孩子了。</p><p class="ql-block"> 孔子出山当官更是把舆论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史记·孔子世家》写道:″公山不狃以费畔季氏,使人召孔子。孔子循道弥久,温温无所试,莫能己用,曰:“盖周文武起丰镐而王,今费虽小,傥庶几乎!”欲往。子路不说,止孔子。孔子曰:“夫召我者岂徒哉?如用我,其为东周乎!”然亦卒不行。其后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p><p class="ql-block"> 鲁定公九年(前501年)孔子收到了一封邀请他出山当官的函,是占据着费邑的季氏家臣公山不狃的。当时的孔子社会声望已经相当高了,公山不狃虽为家臣却很有军政实力,但是名声却很差。按常理孔子应当悄悄地一口回绝,绝不会和乱党合作。然而这件本应很机密的事儿不知怎么却高调传播开来:社会名流仲尼先生应一家臣邀请要出来当官了。一时间舆论哗然。这时候三桓坐不住了,坚决不能让乱臣得逞,于是立马让鲁定公下了一份聘书,任命孔子做中都宰。不费吹灰之力,终于当上官了,这一年仲尼50岁。″五十而知天命"呀。简直是一个利用舆论舆情的经典案例。(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