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雁一行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沁园春·长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毛泽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p><p class="ql-block">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学习《沁园春·长沙》,可以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体会字里行间的豪情壮志。</p><p class="ql-block">‌ 上阕写景‌:以“独立寒秋”开篇,描绘湘江秋景,通过“看”字统领山、林、江、舸、鹰、鱼等意象,展现生机勃勃的自然画卷,最终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抒发对国家命运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下阕抒情‌:以“携来百侣曾游”过渡,回忆青年时代革命生活,用“恰”字统领同学少年的豪情壮志,结尾“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以设问呼应“谁主沉浮”,彰显改造旧中国的决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沁园春·长沙》创作于1925年晚秋,时值毛泽东离开湖南韶山前往广州途中重游长沙橘子洲。当时正值国共合作酝酿阶段,革命形势复杂,毛泽东借秋景抒发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与青年责任的担当。</p><p class="ql-block"> 该词创作时间与北伐战争前夕(1926年)相接,反映了大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投身革命的激情。词中“中流击水”既实指游泳场景,又隐喻革命斗争的决心。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橘子洲毛主席雕像的寓意主要通过三个核心数字体现:</p><p class="ql-block"> ‌32米高‌:象征毛主席创作《沁园春·长沙》时32岁的青年形象,体现其早期“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的情怀。</p><p class="ql-block">‌ 83米长‌:对应毛主席享年83岁,寓意其一生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传承。</p><p class="ql-block">‌ 41米宽‌:代表毛主席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41年,体现其执政为民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此外,雕像由8000多块福建永定红花岗岩拼接而成,象征“永定江山”的执政理念。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由著名音乐家劫夫谱曲的毛主席诗词歌曲《沁园春•长沙》曾风靡全国。</p><p class="ql-block"> 李劫夫(1913—1976)是中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曾任沈阳音乐学院院长。1937年赴延安,在西北战地服务团从事抗日宣传,创作《歌唱二小放牛郎》等歌曲。‌‌1948年后任东北鲁艺音乐部部长、东北音乐专科学校校长,1953年起任沈阳音乐学院院长。‌‌1970年代因与林彪集团往来被审查,1979年定为“严重政治错误”,后平反,1981年后作品解禁。‌‌代表作品‌:《我们走在大路上》《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沁园春·雪》《歌唱二小放牛郎》等。‌‌强调“艺术是启示时代的工具”,从民间音乐汲取素材,注重歌词处理与时代性,作品鼓舞民众抗战。</p> <p class="ql-block">本美篇编辑 山东临沂人 1950年生 居安徽马鞍山市</p>

沁园春

长沙

橘子洲

毛主席

主沉浮

中流

毛泽东

放牛郎

革命

飞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