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见闻:两位八旬老人的人生答卷, 作者 邵阳县新媒体协会唐务廉,发表于湖南省邵阳县五峰铺

邵阳新鲜事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u>街头见闻:两位八旬老人的人生答卷</u></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作者 邵阳县新媒体协会唐务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晨光漫过五峰铺的大街小巷,陈显云老人的小板车就碾出了第一串轱辘声。车轮上沾着昨夜的露水,车斗里码着亮铮铮的铁铲、镰刀,每一件都泛着冷硬的金属光泽,那是他用近九旬的手掌反复捶打出来的温度。生于1936年的他,双手早被炉火熏得发黑,指关节像老树根般凸起,皱纹里还嵌着洗不净的铁屑——可就是这双手,曾把3个儿女从嗷嗷待哺的婴孩,托举到各自成家立业的天地;如今本该坐在屋檐下晒晒太阳、听孙辈撒娇,他却偏要推着小板车穿梭街巷,逢人便笑着问“要不要看看铁货?”。</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没人知道,老人每天清晨要花多久才能把小板车推出家门,也没人算过,他走多少路才能卖掉一把铁铲。只看见他佝偻着背,沿街吆喝,阳光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根不肯弯折的老竹。有人劝他“歇着吧,子女孝顺就够了”,他却摆摆手上的抹布,继续擦拭车斗里的铁器:“手闲下来,心就空了。”对比这位老人不服老的韧劲,再想想我们自己——多少个清晨在闹钟响了三遍后才不情愿地起身,多少个工作日在“摸鱼”中消磨时光,多少个夜晚把“明天再努力”挂在嘴边,却在游手好闲中蹉跎了岁月。当我们在人生路口犹豫“要不要再坚持一下”,陈显云老人的小板车早已给出答案:生活从不是等来的安逸,而是走出来的踏实。</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同样在罗城乡,石背村二湾头的杨老,正坐在自家院坝里与一捆青竹“较劲”。85岁的他,左手按住竹条,右手握着篾刀,刀刃划过竹身时发出清脆的“沙沙”声,细碎的竹屑落在他的旧衫上,像撒了一把碎银。这位生于1940年的老篾匠,年轻时靠一把篾刀撑起了整个家:白天在竹林里砍竹、破篾,夜里就着煤油灯编织竹篮、竹筐,手指不知被篾刀划破过多少次,伤口结了痂,又在编织中磨出新的茧。凭着这门手艺,他把4个儿女都送进了学堂,如今女儿们儿孙满堂,儿子更是从中南大学毕业,在深圳安了家、买了房,成了村里人眼中“最有出息的娃”。</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按说,杨老早该放下篾刀,跟着儿女享清福。可他偏不,每天天不亮就去后山砍竹,白天坐在院坝里编织,赶集市的前一天,还会把编好的竹篮、竹筛仔细清点,用麻绳捆成一担。第二天鸡叫头遍,他就挑着担子往五峰铺、罗城的集市赶,山路崎岖,他走得慢,担子压得肩膀微微发红,却不肯歇会。有人问他“家里又不缺这点钱,何必这么累”,他笑着摇头:“不是为了钱,是这双手离不得篾刀,离不得竹。”只是集市上人越来越少,愿意买竹篮的人也寥寥无几,更多时候,杨老就坐在摊位前,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手里摩挲着自己精心织的竹筐,眼神里满是期待,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落寞。可即便无人光顾,他下次还是会准时出现在集市上——对他来说,编织不是谋生手段,而是活着的意义,是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的念想。</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这两位老人,一位用铁器敲打着岁月,一位用竹篾编织着时光,他们的人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日复一日的坚持里,写满了“活着”的重量。可再看看我们身边的许多年轻人:有人拿着父母的辛苦钱,在网红餐厅里打卡、在直播间里挥霍,却从没想过,那些钱里藏着父母在田间弯腰的背影,藏着他们熬夜加班时的疲惫;有人遇到一点挫折就选择“躺平”,抱怨生活太难、压力太大,却忘了父母曾在更艰苦的岁月里,靠一双双手、一身力气,把风雨飘摇的家撑了起来;有人驱车远赴五峰铺彻夜吃夜宵、超前消费,享受着片刻的欢愉,却不知道家中的父母正对着空荡的房间辗转难眠,把牵挂熬到东方发白。</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我们总说“人生有很多选择”,却在犹豫徘徊中忘了,最好的选择从来不是“等时机”,而是“趁现在”;我们总羡慕“别人的生活”,却在无忧无虑中忽略了,真正的幸福从来不是“坐享其成”,而是“亲手创造”。陈显云老人推着小板车走过的路,告诉我们“自立”是人生最硬的底气;杨老握着篾刀编织的岁月,告诉我们“热爱”是生活最好的解药。他们用近一个世纪的人生告诉我们:活着,从来不是为了贪图安逸,而是为了把日子过得有温度、有价值——为父母尽一份孝心,为家庭担一份责任,为自己拼一个未来。</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当我们下次再想“要不要放弃”,不妨想想陈显云老人布满铁屑的手掌;当我们再想“要不要躺平”,不妨看看杨老坐在院坝里编织的身影;当我们再想“要不要挥霍”,不妨回忆父母在田间地头汗流浃背的模样。这两位八旬老人的人生答卷,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最朴素的行动告诉我们:人生最珍贵的,从来不是拥有多少财富,而是拥有把日子过好的勇气;人生最值得骄傲的,从来不是获得多少掌声,而是能为自己、为家人、为社会,尽一份该尽的责任。</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从现在起,放下犹豫的包袱,收起懈怠的借口,像陈显云老人那样踏实前行,像杨老那样坚守热爱——结婚生子,就用心经营家庭;成家立业,就努力创造价值;哪怕只是做好手头的一件小事,也是对生活最好的回应。毕竟,能把平凡的日子过出滋味,能把普通的人生活出分量,才是对岁月最好的致敬,也是对自己最好的交代。</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2025年10月7日于五峰铺</b></p> <p class="ql-block"><b>陈显云老人1936年生于邵阳县罗城乡罗城街。年少时为谋生计拜师学艺,一锤一火间练就精湛打铁手艺。半个多世纪的打铁生涯里,他凭着“呷得苦、霸得蛮”的韧劲,不仅攒下家业、成家立业,更用一双手为家人撑起了幸福港湾。</b></p><p class="ql-block"><b> 如今,老人儿孙绕膝,早已无需为生计奔波,却始终不愿“躺平”。每天,他依旧拖着小板车沿街售卖铁货、帮人磨刀,在平凡的劳作里延续人生的热度。这份不服老的坚守与勤恳,让他的人生愈发鲜活厚重,也为年轻人立起了最好的榜样。</b></p> <p class="ql-block"><b>石背村二湾头的杨姓老人,1940年出生,如今已是85岁高龄。幼时家贫,他早早拜师学做篾匠,以手艺谋生。半个世纪来,凭借勤恳与巧思,他的篾活愈发精湛,编出的篾货不仅样式精巧,更耐用结实,在乡邻间口口相传,成了远近闻名的“好手艺”。</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靠着这门手艺,他一竹一篾织就生计,将四位儿女抚养成人,而孩子们也个个争气,成了当地人人称赞的有出息的后辈。如今的杨老早已不愁吃穿,却始终放不下手中的篾刀——他怕这门老手艺断了代,更习惯了与竹篾为伴的日子。老人无打牌等嗜好,空闲时便端坐编篾,编好后还亲自挑着担子沿街售卖。即便有时一整天都没卖出一件,他虽有失落,次日依旧坚持。这份对匠心的坚守与不服输的劲儿,深深触动着每一个见过他的人。</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