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加拿大全景深度游丘吉尔《火车站博物馆》

董东

<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6日,我走进了丘吉尔火车站博物馆,天空湛蓝,云层厚重却未落雨,像是为这片北方小镇保留了一份庄严的静谧。这座建筑本身便是一段凝固的历史——安妮女王复兴风格与工艺美术风格在此交融,斜屋顶、深悬檐和错落的屋脊线勾勒出乡村般的温润轮廓。浅色外墙在秋日的光线下显得格外柔和,深色屋顶则像一本合起的旧书,静静诉说着百年前的风雪故事。小路通向入口,路边的消防栓和周围的灌木仿佛也在守候着某种不变的秩序。</p> <p class="ql-block">谁能想到,这座如今承载记忆与文化的建筑,最初只是铁轨尽头的一个小小火车站?1929年建成时,它迎来送往的是探险者、毛皮商人和远道而来的移民。如今,站台虽已沉寂,但它的灵魂仍在运转——只是运送的不再是旅人,而是时间本身。我站在曾经的候车厅里,仿佛还能听见蒸汽火车的鸣笛,混杂着皮靴踏在木板上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丘吉尔火车站博物馆,就藏在这座小镇最醒目的老建筑里。它不仅是加拿大曼尼托巴省北极门户的地标,更是通往北方历史的一扇门。从哈德逊湾公司的贸易往事,到因纽特人的生存智慧;从北极熊的足迹,到雪雁年复一年的迁徙,这里把极地的生命与文明,压缩进一个个展厅,让人一步步走进那片遥远而真实的冻土。</p> <p class="ql-block">1992年,它被列为国家历史火车站;2000年,又被认定为“联邦遗产建筑”。这些头衔不是贴在墙上的荣誉,而是写进砖瓦里的身份。每一块木梁、每一扇彩窗,都在提醒我们:有些地方,不该只用来路过,而值得被记住。</p> <p class="ql-block">一进门,加拿大公园管理局的展览便扑面而来。墙上是“我们的土地,我们的家园”的标语,语气坚定而温柔。展厅中央那只张着嘴的北极熊模型,仿佛正从冰原深处走来,提醒我们它所代表的不只是物种,更是一种正在融化的世界。火枪、贸易账本、毛皮包裹的复制品静静陈列,讲述着18至19世纪欧洲人如何用一粒珠子换一张海狸皮,又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最让我驻足的,是一只站立的北极熊标本。它前爪高举,嘴巴微张,毛发根根分明,仿佛下一秒就要低吼。我站在旁边拍照,阳光从高窗洒下,照在我的帽子和熊的鼻尖上。那一刻,人与自然的距离忽然变得很近,又很远。这些皮毛展品不只是猎奇,它们是北方生态的切片,是寒冷中挣扎求生的生命见证。</p> <p class="ql-block">这张图介绍的是“亚寒带庇护所(Subarctic Shelter)”,展示了约1900年哈德逊湾西部奥马斯科瓦克里族(Omaskekow Cree)家庭的夏季居所,当时一些家庭住在靠近毛皮贸易站(如约克工厂)的小屋里,另一些则在地区内流动寻找鱼和猎物时搭建临时营地,到世纪末,帆布已取代驯鹿皮作为小屋覆盖物,家庭物品也融合了传统和欧加(Euro - Canadian)元素。</p> <p class="ql-block">转角处的壁画让我停下脚步。几位因纽特人背着孩子,在雪地上搭建帐篷,有人在照料火堆,有人走向远方。他们的服饰、工具、神情,都透着一种与自然共生的从容。这不仅仅是一幅画,更像是一段被凝固的生活节奏——没有电,没有网络,却有星辰指引方向,有雪橇犬陪伴长夜。</p> <p class="ql-block">这是博物馆内关于 Matonabbee (马托纳比)的展示内容。Matonabbee是一位探险家、商人和杰出领袖。展板上有英文和法文介绍,配有两幅图片,一幅是他带着狗在雪地行走的画面,另一幅是与他相关的室内场景图 。上方还有一种类似原住民文字的文本内容,是对Matonabbee事迹的另一种语言表述。 展示内容聚焦于Matonabbee的事迹,凸显其在探索、贸易等方面的重要角色。</p> <p class="ql-block">这是展示北极熊在巢穴中场景的展品,是博物馆内关于极地动物生活习性的展示。北极熊窝在洞穴中,周围覆盖着积雪,还有一些树枝,营造出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氛围,反映了北极熊在寒冷环境中哺育幼崽等生活状态 。</p> <p class="ql-block">在植物标本的展柜前,我读到雪雁在瓦普斯克国家公园的迁徙故事。四框干燥的植物整齐排列,像是大地寄来的明信片。旁边的介绍板用中英文写着它们如何穿越数千公里,在短暂的夏季完成繁衍。我忽然意识到,这片看似荒凉的土地,其实是无数生命循环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Protecting Wapusk's Birds”——保护瓦普斯克的鸟类。展板上的地图标注着黑腹绒毛鸟和哈德逊金雕的飞行轨迹,从北极圈一路南下,跨越大陆与海洋。这些小小的生灵,每年完成的壮举,比我们许多人一生走过的路都要遥远。而我们能做的,或许只是记住它们的名字,理解它们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还有看电影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一张植被分布图静静挂在墙上,不同颜色标记着苔原、沼泽与低矮林地。这不仅是科学数据,更是土地的皮肤纹理。在这里,每一片地衣的生长都慢得几乎看不见,却支撑着整个生态链的运转。</p> <p class="ql-block">墙上的展板讲着火与冰如何塑造这片土地——冰川退去,河流蜿蜒,冻土之下藏着远古的记忆。气候变化的图表悄然提醒我们:北极的升温速度是全球平均的三倍。那些曾经年年如期而至的冰层,如今变得不确定了。</p> <p class="ql-block">“York Factory”——哈德逊湾公司最早的贸易站之一,以精细的模型重现眼前。木屋、围墙、码头,甚至小船都清晰可见。旁边的老照片里,穿着厚重呢绒外套的商人站在仓库前,神情严肃。他们带来了贸易,也带来了改变。而今天,我们站在这里回望,不再是为了称颂殖民,而是为了理解那段交织着掠夺与交流的复杂历史。</p> <p class="ql-block">另一展柜里,军装、长枪、小提琴与毛皮并列陈列。英国国旗在背景中微微泛黄。这不只是战争与权力的象征,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有人带着枪来,也有人带着琴来;有人为了利益,也有人为了记录这片土地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一面展览墙用插图讲述欧洲人抵达北美的故事:帆船靠岸,传教士举着十字架,毛皮商人与原住民交换货物。文字冷静地写着:“他们的到来,改变了这片大陆的命运。”没有美化,也没有刻意批判,只是陈述。这种克制,反而更让人深思。</p> <p class="ql-block">这是与航海历史相关的场景展示,背景有帆船(带有红白十字旗,与历史上的海上力量相关),前景有身着复古服饰的人物和一门大炮,是在呈现近代早期海上航行、海战或航海贸易等相关的历史场景,讲述了丘吉尔的航海史。</p> <p class="ql-block">森林中的狐狸标本优雅地迈步,信息板上并列展示着北极狐与狼的图像。它们的眼神空洞却锐利,像是在质问:谁才是这片土地真正的主人?</p> <p class="ql-block">鸟类标本在灯光下栩栩如生,有的展翅欲飞,有的低头理羽。上方的迁徙路线图像一张巨大的网,连接着北极与南美。保护,不只是口号,而是需要科学、合作与时间的漫长努力。</p> <p class="ql-block">一只驯鹿标本站在雪景壁画前,旁边是穿着传统服饰的人形模型。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共存”的图景。没有现代机械,没有钢筋水泥,只有雪、风、动物与人之间的默契。</p> <p class="ql-block">一个模拟的因纽特人帐篷立在展厅中央,里面摆着工具、衣物和食物残骸。信息牌上写着他们的迁徙周期与季节性营地。这不只是“原始生活”,而是一整套适应极端环境的生存智慧。</p> <p class="ql-block">最让我心头一颤的,是那个雪洞模型。枯枝围成入口,洞内蜷缩着一只小动物,仿佛正在冬眠。背景的雪地壁画静谧而寒冷,仿佛能听见风声掠过冰面。这是北极生命的另一种姿态——不是咆哮的猛兽,而是沉默的蛰伏。</p> <p class="ql-block">走出展厅时,一只巨大的驯鹿标本再次映入眼帘。它的鹿角如树枝般伸展,仿佛要触到天花板。我正专注地看着展柜,红色外套在冷色调的空间里像一团火。我忽然觉得,我们来这里,不只是看动物、读历史,更是为了在喧嚣世界之外,找回一点对自然的敬畏。</p> <p class="ql-block">最后回望那幅“欧洲人到来”的壁画,正举着设备记录内容。我的身影映在画前,像是一条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线。历史不会重演,但可以被看见、被理解、被记住。</p> <p class="ql-block">北极熊,这片土地的王者,它的介绍牌上写着:“Ursus maritimus,海洋中的陆地生物。”每年,它们从海冰上归来,在Wapusk的海岸线上产仔。这里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繁殖地之一。而我们,只是过客,有幸目睹它们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离开前,我站在那只站立的北极熊标本旁,像许多游客一样,竖起大拇指合影。阳光照在红地毯上,也照在熊的毛尖。那一刻,我没有笑,只是轻轻说了一句:“谢谢你们,还在这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