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游览米脂县李自成行宫</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5年10月7日</p><p class="ql-block"> 二O二五年九月二十日,我到了陕西省米脂县,在这里参观了明末农民起义领袖闯王李自成的行宫。</p><p class="ql-block"> 李自成与夫人高秀英,均为陕西省米脂县人,是明朝末年农民起义的重要领导人物。由于在与明朝的斗争中,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明朝末年农民起义队伍最重要的一支。几经波折,最后领导起义军打进了北京,推翻了明王朝。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和内部胜利后腐败的产生,加上清王朝的进军中原等原因,起义很快失败。李自成也成了悲剧人物。在中学,我曾经简单读过郭沫若所写的甲申三百年祭的一部分。在对革命圣地延安的参观中,看到伟大领袖毛主席把《甲申三百年祭》作为延安整风的重要学习材料。在人民革命取得决定性胜利,进北京前,多次向全党讲解李自成农民起义的经验教训,并发出了进京赶考,绝不当李自成的警示和号召,工作空闲时间阅读了作家姚雪垠所著的长篇小说《李自成》的前几册,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为进一步了解和加深对李自成的认识,这次路过其家乡,特意在米脂县下车,参观了米脂县盘龙山顶的李自成行宫。同时也品尝了有名的米脂小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米脂县城通向行宫的盘龙山牌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李自成行宫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 李自成行宫坐落在米脂县城北盘龙山南麓,始建于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占地面积19988平方米,是西北地区现存完整的一组明清古建筑群。整个建筑依山造势,庄重威严,远处眺望犹如巨龙腾飞,雄伟壮观。主要由乐楼、梅花亭、捧圣楼、二天门、玉皇阁、启祥殿、兆庆宫七大部分组成。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是国家AAA级景区。</p><p class="ql-block"> 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领导的明末农民起义,伟人毛泽东高度评点“实为陕人的光荣”李自成行宫现陈设李自成生平事迹展:东汉画像石精品展:米脂婆姨史迹展:李自成行宫廉政教育基地展览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景区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李自成行宫大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修复李自成行宫碑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盘龙盛景石牌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李自成石塑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石塑像下的李自成生平简介</p> <p class="ql-block"> 毛主席对李自成的评价呈现辩证视角,既肯定其历史作用,也分析其失败原因,并以此警示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认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推动了明朝覆灭和清朝入关的历史进程。他指出李自成提出的“均田免赋”口号赢得了农民支持,其起义军纪律严明(如“杀一人如杀我父”等规定),在战争初期能有效动员群众。 </p><p class="ql-block"> 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是毛泽东很注意研究的一位历史人物。1939年12月,毛泽东在延安阐述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时,其中列举了“明朝的李自成”,指出:“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1944年春,他读了陕西人李健侯所著《永昌演义——大顺帝李自成》一书,感到“获益良多”,托人“向作者致深切之敬意”,并再次肯定:“大顺帝李自成将军所领导的伟大的农民战争,就是二千年来几十次这类战争中的极著名的一次。”他还指派专人将该书“抄存一部,以为将来之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毛主席对李自成评价的信件原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识别后的原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盘龙山二天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启祥殿李自成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上文光电识别:</p><p class="ql-block"> “民可载舟、亦可覆舟”。人民群众是党和政权的生命源泉,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毛泽东离开西柏坡时说:“进了城,我们就正式管理这个国家了,更要多为人民着想。李自成胜利了就忘记了人民,不然他是不会失败的。”历史和现实都反复证明,人心向背关系执政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p><p class="ql-block"> 在毛泽东心目中,李自成既是一位历史英雄,又是一面历史明镜。每每在中国革命发展的重要关头,常常提起。尤其在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重要时刻,毛泽东更是以李自成这个浴血奋战16年,却只在紫禁城坐了42天皇位就被赶下台的失败者来警示自己、告诫全党。</p><p class="ql-block"> 在延安时,当毛泽东读了描写李自成起义的章回体历史小说《永昌演义》和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后,就为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失败唏嘘不已,称其是自秦两千余年来,推动社会向前进步的几十次农民战争中极著名的一次。但因骄傲而腐败,因腐败而亡国,一个含辛茹苦冲锋陷阵、流血流汗打出来的政权,居然没几天就糟蹋殆尽。这个悲惨的结局令人胆寒,这种“错误”谁犯得起?1944年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的讲演中指出:“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在毛泽东的倡导下,延安《解放日报》全文转载了《甲申三百年祭》。1948年底,中共中央接管平津两市之后,毛泽东在对接管干部的重要谈话中,又提到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他说,我们不能像李自成进北京,一进城就变了。1949年3月23日,党中央离开西柏坡迁往北平,毛泽东把此行比作“赶考之旅”,他特意号召全党同志再看一看《甲申三百年祭》。“小心,不要中了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不要当李自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甲申三百年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行宫附属建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捧圣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行宫戏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李自成观戏楼台</p> 140 结束